黃海云
(湖北省十堰市東風公司花果醫(yī)院, 湖北 十堰, 442049)
現(xiàn)代研究[1]顯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可能是冠心病(CHD)發(fā)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作者對本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不同年齡的穩(wěn)定型心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以及體檢健康者的血清HCY進行檢測和分析,探討CHD與血清HCY水平的關系,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SAP患者50例(SAP組),AMI患者70例(AMI組)以及體檢健康者60例(對照組)。診斷標準:經臨床查體、心電圖、心肌酶譜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按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制定的診斷標準確診[2]。SAP組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9.32±9.14)歲; AMI組中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齡(61.45±9.38)歲;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59.85±9.64)歲。排除標準[3]: ① 有腦血管病、心臟疾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周圍血管病、痛風、肝腎疾病者; ② 有手術、創(chuàng)傷、惡性腫瘤及急慢性感染病史者; ③ 入院前使用影響血漿HCY藥物者(雌激素替代治療藥物、葉酸、乙酰半胱氨酸、維生素B12等)。3組性別、年齡等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所有受檢者檢測前24 h低脂飲食、禁酒,采集晨起空腹肘靜脈血3 mL,靜置0.5 h后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使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循環(huán)酶法進行血清HCY檢測,大于15 μmol/L為陽性。
SAP組和AMI組血清HCY水平和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AMI組顯著高于SA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血清HCY水平及陽性率比較
將SAP組和AMI組合并為CHD組,再將CHD組和對照組分為≥60歲組和<60歲組。CHD組血清HCY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60歲以上年齡組顯著高于60歲以下年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組患者血清HCY水平比較
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是CHD的傳統(tǒng)危險因素。近年來大量的研究[4]發(fā)現(xiàn),血清HCY水平升高也是CHD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血清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由蛋氨酸脫甲基后形成[5]。在正常人體內,血清中HCY的生成和清除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6]。高HCY血癥常見于遺傳或非遺傳性缺陷(如環(huán)境營養(yǎng)等)[7]。動脈粥樣硬化是CHD發(fā)病的病理基礎,高HCY血癥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可能有以下幾方面[8]: ① 引起氧化應激反應,可損害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脫落,最終導致膽固醇和脂蛋白在血管壁沉積; ② 可誘導血管平滑肌細胞mRNA的形成,促進其增殖分化,同時可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生長; ③ 可增強血栓調節(jié)因子表達和增加血小板內前列腺素的合成,促進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影響脂質的代謝,從而使機體處于一種血栓前狀態(tài); ④ 可促進氧自由基的形成,抑制氧化亞氮(血管舒張因子)的形成及釋放,從而導致血栓形成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以上4種機制均可使CHD發(fā)病的危險性增加。本研究結果顯示, CHD患者血清HCY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SAP組和AMI組血清HCY水平和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AMI組明顯高于SA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這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9-10]。研究結果證明了血清HCY水平升高與CHD之間關系密切,高HCY血癥可視為CHD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同時也直觀地說明了血清HCY水平與CHD患者病情輕重呈正相關,是反映病情程度的重要指標。
[1] Wald D S, Law M, Morris J K.Homocystein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idence on causality from a meta-analysis[J].Br Med J, 2002, 325(7574): 1202.
[2] Sun Y, Chien K L, Hsu H C, et al.Use of serum homocysteine to predict strok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eath in ethnic Chinese[J].Circ J, 2009, 73(8): 1423.
[3] 孫飛, 馬向紅, 李廣平, 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冠心病的預測價值[J].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2, 15(13): 1469.
[4] 黃翠娟, 李平, 甘劍挺, 等.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2, 28(10): 1653.
[5] 王平.拉西地平對高血壓并發(fā)冠心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J].醫(yī)藥導報, 2012, 31(1): 38.
[6] 商秀洋, 李宜, 石潔, 等.銀丹心腦通軟膠囊對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13(2): 122.
[7] 陳琦玲, 王鴻懿, 孫寧玲, 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及高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0, 3(3): 233.
[8] 寇璐, 秦勤.冠心病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關系[J].天津醫(yī)藥, 2010, 9(1): 774.
[9] 王燕.冠心病患者中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的變化[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0, 9(1): 1612.
[10] 陳浙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脈病變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 2008, 18(4):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