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江, 胡守國, 孔東華
(湖北省荊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膽胰血管外科, 湖北 荊門, 448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為下肢靜脈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性疾病,伴有繼發(fā)性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為臨床常見的血栓類疾病。病理生理學(xué)研究表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發(fā)病因素為靜脈血淤滯、靜脈內(nèi)膜受損以及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1]。目前治療方法尚不統(tǒng)一,主要以藥物溶栓以及全身抗凝治療方法為主[2]。為了探討更為有效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方法,本研究選取8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通過導(dǎo)管內(nèi)給藥和淺靜脈給藥方法進行溶栓治療,并觀察比較2種方法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研究選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本院膽胰血管外科治療的8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男50例,女38例;年齡30~77歲,中位年齡53.4歲。病程1~14 d, 平均病程(7.0±0.5) d。入組標準: ① 有典型臨床癥狀:下肢腫脹、患肢較健側(cè)粗、皮膚溫度升高、可見明顯淺靜脈擴張、肌張力明顯升高,或伴有腓腸肌壓痛或疼痛、運動后上述癥狀加重、臥床或抬高患肢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或可見皮膚色素沉著; ② D-二聚體(D-Dimer)檢測呈陽性,且經(jīng)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排除標準: ① 有活動性出血; ② 2周內(nèi)受過外傷并進行手術(shù); ③近期頭部外傷導(dǎo)致顱內(nèi)出血; ④ 主動脈壁間動脈瘤; ⑤ 糖尿病等導(dǎo)致的眼內(nèi)出血或視網(wǎng)膜病變; ⑥ 有尿激酶過敏史。
88例患者中,血栓發(fā)生部位:單純左下肢:75例,單純右下肢12例,雙下肢1例;血栓分型:中央型60例,周圍型19例,混合型9例;血栓誘因:因外科手術(shù)39例,因內(nèi)科疾病長期臥床8例,病因不明顯41例。根據(jù)溶栓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血栓部位、血栓分型、發(fā)病誘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2組患者均給予基礎(chǔ)治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 5 000 U, 12 h/次定時給藥;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 1次/d; 口服消栓通絡(luò)膠囊1.11 g, 3次/d, 7~14 d為1個療程。
觀察組給予導(dǎo)管內(nèi)溶栓方法治療:預(yù)防性置入下腔靜脈過濾器,溶栓導(dǎo)管行局部血栓內(nèi)溶栓,靜脈注射尿激酶,20萬單位溶于100 mL生理鹽水中, 30 min內(nèi)注射完畢;必要時于第2天重復(fù)注射1次。
對照組給予淺靜脈溶栓方法治療:經(jīng)淺靜脈注射尿激酶,20萬單位溶于100 mL生理鹽水中,30 min內(nèi)注射完畢; 1次/d, 第1~7天。另外,2組患者治療第10~14天加用華法林2.5 mg/d,治療后檢查凝血常規(guī),控制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為2.0~3.0,調(diào)整華法林劑量,并停用低分子肝素。
比較2組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治療前后雙側(cè)下肢距髕骨上、下10 cm 2個部位的周徑(下肢圍)、消腫時間上的差異。
顯效:癥狀緩解明顯,患側(cè)下肢圍較健側(cè)差值<1 cm, 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深靜脈通暢,患者活動不受限。有效:臨床癥狀有緩解,患側(cè)下肢圍較健側(cè)差值1~2 cm, 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有血栓殘留,活動后下肢可見輕微腫脹不適。無效:患側(cè)下肢圍較健側(cè)差值>2 cm,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無改善,活動后下肢明顯腫脹不適。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100%。
觀察組顯效27例,有效13例,無效4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9%(40/44);對照組顯效13例,有效11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54.5%(24/44)。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2組患者治療前距髕骨上、下10 cm周徑比較,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2組治療后距髕骨上、下10 cm周徑均較治療前顯著減少(P<0.01)。溶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距髕骨上、下10 cm周徑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見表1。
表1 各組治療前后下肢圍變化情況±s) cm
觀察組中,消腫時間<3 d 14例, 3~5 d 13例, 6~7 d 13例,平均消腫時間(4.3±0.6) d;對照組中,消腫時間<3 d 3例,3~5 d 7例,6~7 d 10例,8~30 d 4例,平均消腫時間(6.5±0.6) d。觀察組平均消腫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
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肺動脈栓塞的臨床表現(xiàn)(如呼吸困難、胸痛、咯血等),對照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xiàn)肉眼血尿,無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
下肢深靜脈血栓為臨床上常見的血栓類疾病,急性發(fā)病期常伴有下肢疼痛、腫脹、淺靜脈曲張等臨床癥狀,嚴重者甚至發(fā)生肢體壞死。在中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漏診、誤診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由于該病治療費用相對較高,患者經(jīng)濟和社會負擔(dān)沉重,因此,如何運用有效安全且經(jīng)濟的溶栓方法,已成為臨床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熱點。
深靜脈血栓以下肢多見,通常首先發(fā)生在腓腸肌深靜脈內(nèi),向上可延伸至腘靜脈、股靜脈和髂靜脈。經(jīng)典Virchow理論認為,血液成分的改變、血流狀態(tài)的異常、血管壁受損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因[4];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基因缺陷引起的血液成分改變,由進而導(dǎo)致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血流動力學(xué)紊亂有關(guān)[5]。臨床研究證實,下肢深靜脈血栓病因主要包括:手術(shù)、肢體制動、妊娠、產(chǎn)后等,此外還與患者的年齡、血型、惡性腫瘤的因素有關(guān)[6]。本研究中,外科手術(shù)和長期臥床為主要誘發(fā)因素,其引發(fā)血栓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53.41%。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方法較多,但均以減少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減少復(fù)發(fā)與治療后遺癥,預(yù)防肺動脈栓塞為主要目的。在抗凝治療方面,低分子肝素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與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即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對血液凝固狀態(tài)的影響也不大,且并發(fā)癥較少[7]。目前,低分子肝素是早期抗凝治療的首選藥物,而華法林的主要生理作用為延長凝血酶原時間,發(fā)揮抗凝作用,但其治療效果要2~3 d后才顯現(xiàn)[8]。因此,在臨床上通常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療一段時間,后行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方法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關(guān)于溶栓藥物的給藥途徑與療效的研究結(jié)果尚不一致[9]。溶栓治療是通過藥物來溶解體內(nèi)形成的血栓,而血栓的主要成分為血細胞和纖維蛋白,因此對纖維蛋白的溶解是溶栓治療的關(guān)鍵。纖維蛋白的溶解劑為纖溶酶,其能通過斷裂纖維蛋白的氨基酸連接鏈發(fā)揮溶解血栓的作用[10]。除了纖溶酶,尿激酶、重組纖溶酶原激活物、鏈激酶等均可在一定程度發(fā)揮溶解纖維蛋白的作用。但治療上,因尿激酶具有溶栓迅速、無抗原性等特點,主要應(yīng)用其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11]。
隋守光等[12]將尿激酶應(yīng)用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中, 同時加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觀察療效的臨床指標、過敏反應(yīng)及出血并發(fā)癥等。結(jié)果表明尿激酶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肯定,是安全的溶栓藥物,且有良好的時效性。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用藥劑量、給藥途徑、用藥時間等因素均能影響尿激酶的溶栓效果[13]。常規(guī)的給藥途徑為周圍靜脈途徑給藥,該種給藥方法另溶栓藥物僅能與患肢血栓的兩端接觸進而發(fā)揮作用,因此接觸面較小,效果不理想。有研究報道,經(jīng)深靜脈穿刺置管后灌注溶栓藥物,能將溶栓藥物直接送入血栓部位,進而發(fā)揮溶栓的作用,即少量的尿激酶就能達到比原先常規(guī)給藥途徑下更好的溶栓效果[14]。張文廣等[15]也在研究中探討了經(jīng)導(dǎo)管接觸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療效,并與單純靜脈溶栓治療的療效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經(jīng)導(dǎo)管接觸溶栓組大腿和小腿的周徑差值均顯著大于單純靜脈溶栓組;經(jīng)導(dǎo)管接觸溶栓組深靜脈瓣膜保存率為顯著低于單純靜脈溶栓組。本研究顯示,2組患者治療后距髕骨上、下10 cm周徑均較治療前明顯減少,且觀察組治療后距髕骨上、下10 cm周徑較對對照組均顯著減少。因此,經(jīng)導(dǎo)管接觸溶栓能更為有效地減輕癥狀,但潛在增加深靜脈瓣膜損傷。另外,本研究中,觀察患者組平均消腫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提示經(jīng)導(dǎo)管接觸溶栓能夠潛在縮短治療時間,減輕患者負擔(dān)。
綜上所述,行導(dǎo)管內(nèi)溶栓治療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行淺靜脈溶栓治療,患者下肢消腫時間縮短且相對安全。導(dǎo)管內(nèi)溶栓配合全身抗凝綜合治療,能夠更好地促進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恢復(fù)。
[1] Meissner M H, Gloviczki P, Comerota A J, et al.Early thrombus removal strategies for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and the American Venous Forum[J].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12, 55(5): 1449.
[2] Karthikesalingam A, Young E L, Hinchliffe R J, 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J].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2011, 41(4): 554.
[3] 黃曉鐘, 梁衛(wèi), 薛冠華, 等.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導(dǎo)管直接溶栓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1, 12: 1035.
[4] Agutter P S, Malone P C.Deep Venous Thrombosis: Hunter, Cruveilhier, Virchow, and present-day understand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Medicine, 2011, 1: 7.
[5] Rosendaal F R.Venous thrombosis: a multicausal disease[J].The Lancet, 1999, 353(9159): 1167.
[6] 李長海, 張希全, 朱偉, 等.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靜脈血栓綜合介入治療與系統(tǒng)溶栓療效的比較[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3, 22(12): 1596.
[7] Testroote M, Stigter W, De Visser D C, 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lower leg immobilization[J].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4 (4).
[8] Schulman S, Kearon C, Kakkar A K, et al.Extended use of dabigatran, warfarin, or placebo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3, 368(8): 709.
[9] 劉春江, 陳世遠, 王孝高, 等.置管溶栓與單純抗凝對比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療效和安全性的 Meta 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4, 29(004): 303.
[10] 鄭江華, 劉明強, 陳開, 等.纖溶酶與小劑量尿激酶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J].西部醫(yī)學(xué), 2010, 1: 29.
[11] 羅定遠, 黎洪浩, 龍淼云, 等.手術(shù)取栓與藥物溶栓治療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比較[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0, 11: 876.
[12] 隋守光, 王世禮, 孫鵬, 等.瑞替普酶, 尿激酶經(jīng)導(dǎo)管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觀察[J].介入放射學(xué)雜志, 2013, 22(1): 57.
[13] Pernès J M, Auguste M, Kovarski S, et al.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endovascular techniques: It is time for a new aggiornamento![J].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imaging, 2012, 93(10): 725.
[14] Baldwin JF, Sood V, Elfline MA,et al.The role of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plasmin activator inhibitor-1 on vein wall remodeling in experimental deep vein thrombosis[ J].Vasc Surg, 2012, 56(4): 1089.
[15] 張文廣, 李震, 韓新巍, 等.經(jīng)導(dǎo)管接觸溶栓與單純靜脈藥物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對比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chǔ)與臨床雜志, 2012, 19(11): 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