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教師的語言是一堂課至關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課堂提問語還是評價語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課堂上,當我的一個問題問出去后,有時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木訥地看著我,此時我就會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問語沒有說好,所以學生聽不懂我的提問呢?所以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讓學生聽懂,更要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有興趣才會舉起小手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鍵詞】提高;課堂提問;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好的課堂提問,可以調(diào)節(jié)一堂課的氣氛。在適當?shù)臅r候拋出去一個合適的問題,那么整個課堂會變得十分活躍。如果整個課堂都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會空洞乏味,令人昏昏欲睡。
一、課堂提問這一環(huán)節(jié)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問題過于簡單
由于對教材的把握不深入,低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所提出的問題過于淺顯,一目了然,使得學生失去了整個思考過程的樂趣,教師的“一片好心”反倒是辦了壞事。
(一)問題過于深奧
這和提問簡單正好是相對的另一個方面,表現(xiàn)為提問的難度太高或是提問的切入點比較偏,學生無法理解,干坐在那抓耳撓腮,或是目瞪口呆。這樣的提問是顯示出了教師個人的水平,但卻讓孩子觸不可及。
(二)只提問部分學生
有些教師為了保持整堂課的順利進行,只提問一些好學生,免得后進生耽誤了教學進程,這樣的后果就是讓后進生更加有自卑感,覺得老師冷落了他們,從而降低了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不能對提問靈活應對
教師在上課之前,一般會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做出一個預設,學生可能會怎么樣回答,設計好幾個答案,但由于學生的思維是不固定的,如果回答的答案和教師所預設的不一樣,教師可能會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追問,如何扭轉(zhuǎn)陣局。
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币莆蘸锰釂栠@門藝術(shù),教師就必須在課前熟識教材,備足教案,做好充分的預設及若遇到變化如何應變的能力。這樣才能做到問得恰當、問得精妙,提起學生的興趣。
二、提高語文課堂中提問質(zhì)量的對策
(一)抓住興趣,踩點發(fā)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一堂課上,總有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教師如果能夠成功地抓住這些點,就能提出令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提起學生的學習樂趣。
例如我在上《鳥語》這一課時,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平時聽到過哪些鳥的叫聲,指名模仿。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個個都把手舉得高高的。有些學生模仿的惟妙惟肖。在這時,我話鋒一轉(zhuǎn),問到:“同學們,大家都模仿得十分好,那你們知道這些鳥兒在說些什么嗎?”大家馬上陷入沉思,這時我立刻又說:“那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中,這個小作者也喜歡鳥兒,也和大家一樣,想知道鳥兒在說些什么,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這樣的一個導入,既提起了學生的興趣,又成功地進入了課文。
又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想要學生理解劉備拜訪諸葛亮的誠心,就進行了一些提問設計。比如這一句:“離諸葛亮的住地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卑肜锒嗟卮蟾庞卸嗌倜祝?50米。那離得這么遠,諸葛亮應該是看不到劉備在做什么的,那劉備為什么還要下馬步行呢?學生們經(jīng)過思考之后回答,劉備下馬步行不是為了做給諸葛亮看的,而是自己真的很有誠意,真的很尊重諸葛亮,所以才做出這樣的行為。在幾個學生的回答間,我還插入了一些課外資料。劉備時年47歲,諸葛亮才27歲,而且劉備是皇叔,諸葛亮是一個山野草民,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劉備不顧身份和地位前去拜訪,下馬步行,草堂前靜候幾個時辰,就是為了讓諸葛亮感受到自己的誠意。
在這段教學中,我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進行追問,并且利用課外資料讓學生加深體會,促進了學生的理解。
(二)難易適中,點撥提問
如果提出的問題偏難,那就應該做一些適當?shù)攸c撥,讓學生有思路可循。例如我在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時,問到樟樹和宋慶齡有什么聯(lián)系。學生這時面面相覷,于是我馬上追問,把課前搜集到的宋慶齡的資料拿出來交流。經(jīng)過一番交流,通過一些事跡了解了宋慶齡的為人,從而找到了她和樟樹的一些共同點,也就找到了她們之間的聯(lián)系。
(三)面向全員,針對提問
提問的時候不能只選優(yōu)秀的學生回答,也應該顧及后進生。所以提問內(nèi)容應分為幾個層次,如金字塔般。最低一層的大家都會,這時應選取后進生回答,答對了給予適當?shù)墓膭睿黾铀麄兊男判?。最頂層的請?yōu)秀學生回答,也調(diào)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這樣的一堂課,大家都能參與進來,其樂融融。
(四)適時反問,追加效果
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除了作適當?shù)狞c評和嘉獎之外,還應該在合適的時候進行追問,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學生是否真的懂了這個內(nèi)容,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對課文進行一定程度的深化。
(五)學生提問,增加興趣
一堂課,不能光是教師講,成為一言堂,還應該多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疑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經(jīng)過事實的驗證,學生對自己的伙伴所提出的問題更加感興趣,更加擁有參與性。例如在學習到《蘋果里的五角星》時,我讓學生就這個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對此,學生各抒己見:蘋果的哪個部位有五角星?是誰發(fā)現(xiàn)的?為什么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學生的這些提問正好涉及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就以此為切入口進入教學。由此可見,學生自己的疑問就是本課時的目標之一,另外,當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討論并且解決時,他們會擁有一種成就感,對課堂的參與度也就更高了。
上好一節(jié)課,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互動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你問我答。課堂提問可謂是一門藝術(shù),如果課堂環(huán)境能夠配合著提問而隨時變化,那這樣的課堂才是具有靈活性、有效性的。因此,我們應該更多的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切合學生的實際進行目標設計,用有效的提問,點亮我們的課堂。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