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仰權(quán)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實踐也告訴我們,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通過反復的語文實踐才能形成。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踐活動, 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多讀、多思、多問、多寫的課堂實踐活動中, 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多讀
多讀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經(jīng)驗之一,是符合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語文“不該只用心和眼來學習,需在心與眼之處,切用口與耳才好”(葉圣陶語)。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讀為本”的教學觀念,堅決擯棄串問、串講、一講到底的情節(jié)分析法,做到以讀代講——用“讀”代替繁瑣的講,代替學生自己能讀懂而老師多余的講。以讀悟情,讀中體會,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要通過多讀,讓學生讀出課文中蘊含的隱隱情愫,讀出書卷味。“以讀為本”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教師要把握好讀的內(nèi)容和時機。在預習課文時讀;在初步感知,掃除閱讀障礙時讀;在品析重點詞句時讀;在質(zhì)疑問難時讀;在體會人物精神、品質(zhì)時讀;在老師提問后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時讀;在學生回答問題卡殼時讀;另外,文質(zhì)兼美的句段及要背誦的課文更要反復讀。2. 教學中要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多種形式的讀能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讀的訓練中,要盡可能采用自由讀的形式,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去讀,體會著讀,學生在自我揣摩,反復品味誦讀中體會感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讀出語感。3. “讀”要面向全體學生,多給每個學生讀的實踐機會,特別是多給“差生”讀的機會,鼓勵、創(chuàng)造條件讓“差生”讀。4. 加強課外閱讀的引導?!敖滩臒o非是個例子”,教師應指導學生將課堂上習得的方法應用在閱讀課外讀物上,實現(xiàn)學法的有效遷移,讓學生真正掌握讀書方法,形成自己的語文能力。
二、多思
“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贊科夫語)我國孔圣人也認為“學而不思則罔” 。然而,在平常的教學中,甚至在公開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往往流于形式,課堂成了教師與少數(shù)尖子生的舞臺,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則成了陪襯的觀眾,他們的思維積極性未能充分調(diào)動起來,這是與素質(zhì)教育中的主體性原則背道而馳的,更不要說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必須注意這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難易要適度,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得到果子”,以激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另外,可一改以往上課“舉手發(fā)言”的習慣。比如,對一些非理解不可的問題,對理解課文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教師把問題提出后,不要急于讓學生解答,而要有充足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而且讓沒有想好的同學舉手,想好后再放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做,可引起每個學生的注意,促使每個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促使其參與教學過程。這有助于提高每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掌握全體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從而更好地調(diào)控課堂,提高課堂的效率。
三、多問
“學貴有思,思貴有疑”。著名教育家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弊寣W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尋疑解疑,是突出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表現(xiàn),它可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讓學生質(zhì)疑問難,首先教師要樹立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閱讀思考解決問題的觀念。在課堂上給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積極引導鼓勵大家提問,激發(fā)求知欲。其次,要教給學生質(zhì)疑的一些基本方法,讓學生會提,善提。如教學《獄中聯(lián)歡》一文,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題目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獄中怎么能聯(lián)歡呢?他們是怎樣聯(lián)歡的?學生能提出這些高質(zhì)量的問題,是其深入學習的具體表現(xiàn),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在質(zhì)疑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區(qū)別對待,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盡可能采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找答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提出一個問題,勝于解答十個問題。”需要指出的是,質(zhì)疑不應局限于一堂課快結(jié)束的時候,而應貫穿于整節(jié)課的始終。只要學生有疑,就要鼓勵學生及時地提出來。
四、多寫
徐特立老先生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朱作仁先生也提出:“一節(jié)課規(guī)定給學生寫的時間應不少于2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精講,給學生留出足夠多“寫”的實踐時間,讓學生在讀文的靜思默想中標注自己的感受體會,對文中的典型句式、片段進行仿寫,給課文續(xù)寫故事等等,通過增加“寫”的時間和次數(shù),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學生書面語言的運用能力。
另外, “書寫”是一個學生最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新課標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因此,課堂的生字教學,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分析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jié)構(gòu)以外,要多給學生練寫的時間。如果教師不讓學生去寫,而只是口頭上講怎樣寫才正確、工整,那樣學生永遠也形成不了能力,字還是寫不好。因此,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向數(shù)學課堂模式學習,把“寫”帶進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君子動口又動手”,不斷提高學生“寫”的能力。
記得一位專家說過,“學生不是教會的,而是學會的, 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不進行語文實踐,光聽老師講得天花亂墜,是學不好語文的”。教師要加強課堂上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努力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語文實踐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均衡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師范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