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要:面對高考的壓力,講授法仍是高中生物課堂的主要教法。怎樣在傳統(tǒng)的講授課中體現(xiàn)新課程的精神,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用好討論法,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新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本文就是對討論法在新課程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關鍵詞:新課程;討論法;科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304-01
生物是一門實驗學科,幾乎所有的生物學知識都來至科學家的觀察、推理、實驗和探究。但是面對高考的壓力,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仍有太強的生命力,唯考綱是從。新課程課本中的“科學史話”“科學前沿”“資料分析”等特色欄目被無視,實驗和探究性活動也還是通過相應的試題來“動手操作”。怎樣在傳統(tǒng)的講授課中體現(xiàn)新課程呢?用好課堂中的討論我們能獲得很多。
首先,課堂中的討論能促進學生的思考,幫助他們形成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如果老師直接告訴學生某些內(nèi)容并不一定能確保他們理解,對一個主題進行討論卻能幫助學生加深和擴展對該主題的理解并加強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細胞核——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這一節(jié)內(nèi)容,課程標準的要求只有一句話:“闡明細胞核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關于細胞核的功能課本也最終提煉為一句話:“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比绻皇呛唵蔚闹v解和讓學生死記硬背的話這堂課將會變的十分的枯燥,時間長了,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情就會消耗殆盡。其實新課程的課本上就提供了科學家研究細胞核功能的四個經(jīng)典實驗,雖然這些實驗課堂中難以還原,但是如果能設置合適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充分的討論,不僅僅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這一知識點,更能提高學生設計實驗、分析實驗最終得出結(jié)論的能力。美西螈、變形蟲、傘藻這一個個巧妙的實驗動物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它們將引領學生進入美妙的生物世界。
其次,討論可以加強學生的參與和合作,它給學生以公開的機會談論和展示自己的想法,并且激發(fā)學生在課外進行交談的動機。利用討論既能面向全體學生,而且能夠鍛煉學生利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的意義,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切實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再次,教師用討論來幫助學生學習重要的思維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交談可以被稱為思維的外化。例如:人教版必修二《隔離與物種的形成》這一小結(jié),怎樣讓學生理解“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這一觀點呢?可以先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加拉帕戈斯群島的14種地雀是怎樣進化形成的?”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并可以借此發(fā)現(xiàn)學生在想什么,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思維過程。事實上,學生可能一開始是難以用非??b密的思維去思考并解決這個問題的。此時,教師可以將問題重新設置,將問題細化為四個小問:“如果這些地雀的有著共同的祖先,那么形成地理隔離的早期不同島嶼的地雀種群的基因頻率是否相同?”“不同島嶼上的地雀種群產(chǎn)生的突變情況是否相同?”“不同島嶼的環(huán)境是否相同,它們對基因頻率的變化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判斷14種地雀為不同物種的依據(jù)是什么?”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對“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這一觀點,會建立非常清晰的認識。最后還可以通過討論“如果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這片海域只有一個島,還會形成這么多種地雀嗎?”“華南虎和東北虎的成因,以及兩者是否為不同的物種?”等問題進行思維的鞏固。通過這樣的討論可以讓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思維歷程。讓學生獲得思想啟迪,感知科學家當年的困惑和思維過程中智慧的火花,享受生物學的美。
其實,討論在我們的教學中一直就存在,而且?guī)缀趺刻谜n都在使用。但是傳統(tǒng)的討論似乎多少有些“偽交流”,也就是傳授式和背誦式的問題模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通過表揚或糾正回答做出評價。傳統(tǒng)的提問方式可能會讓學生厭煩,產(chǎn)生消極情緒。因此,在新課程中應提倡以探究、理解、體驗、分享與合作等為主要特征的新型討論方式。
在開展討論課之前,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雖然課堂的臨場應變很重要,但這必須依靠教師事先充分的準備才可以實現(xiàn)。問題的設置必須考慮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難度要適中,從而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簡單的封閉性的問題盡量少問,合理的設置探究性的問題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例如:人教版必修二《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這一節(jié)中,在討論豌豆作為雜交實驗的優(yōu)點時可以變問題“豌豆繁殖的特點是什么?”為“豌豆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的特點在做雜交實驗時的優(yōu)點是什么?”前一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從課本中找到答案,而后一問題更值得學生去思考。進而在討論雜交方法時可以變問題“豌豆雜交的步驟是什么?”為“為什么豌豆雜交過程中要進行套袋處理?”道理也是一樣的,通過這樣的設問可以讓學生感知在生物實驗設計中實驗材料的選擇和實驗步驟的設置是多么的嚴謹、巧妙。
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放慢節(jié)奏,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討論中獲得收獲。否則,所有問題都變成了教師的自問自答,時間長了,學生就會消極的等待答案。同時教師必須仔細的聆聽學生的意見,但不必對學生的所有意見都進行判斷,可以試著給予引導性的疑問,開放真誠的交流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
以上就是本人對課堂討論的一些愚見。不知是否合理,寫出來和大家討論,讓我們在討論中分享生物學的美、教學的美。
參考文獻:
[1] 《學會教學》(第六版)理查德?I?阿蘭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解讀》劉恩山.汪忠.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 《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張可柱.張祥沛.商務印書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