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特點】
處暑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的第十四個節(jié)氣?!疤帯钡谋玖x是隱,止?!豆艥h語常用字字源字典》釋“處”曰:止幾會意?!皫住笔前〉淖雷?,用來依靠休息。因而“處”的意思是止息、停留。此時暑氣漸隱,天氣轉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結束,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則會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南方地區(qū),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會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秋老虎”。秋老虎一般發(fā)生在8、9月之交,也就是處暑節(jié)氣以后,持續(xù)約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長時間。有不少年份,立秋熱,處暑依然熱,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這種夏秋連熱的“秋老虎”更應引起人們的關注,需更加注意防暑降溫。
【習俗由來】
處暑節(jié)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jié)”。此外,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jié)。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老鴨味甘性涼,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tǒng),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tǒng),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里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精神起居養(yǎng)生】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疤幨睢边^后,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秋乏”。
從生理學來講,只有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氣流以及氣壓等綜合氣候條件配合下,人體才感到舒適。盛夏季節(jié),天氣炎熱,體熱散發(fā)困難、皮膚黏濕、體溫升高,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diào)、胃腸功能減弱,心臟血管系統(tǒng)負擔增加,提高了神經(jīng)活動的緊張度,從而使能量消耗相對增加。處暑后氣溫冷暖適中,輕風吹拂,清心爽神,出汗減少,體熱的產(chǎn)生和散發(fā)以及水鹽代謝也恢復了日常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復常態(tài),心血管負擔得到減輕,人體能量的代謝達到基本穩(wěn)定的程度,因而機體進入了一個周期性的休整階段。秋乏可以說是對盛夏季節(jié)帶給人體超常消耗補償?shù)谋Wo性反應,也可以說是機體內(nèi)外環(huán)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渡現(xiàn)象。
那么,如何來預防和調(diào)節(jié)秋乏呢?
首先,要睡眠充足。夏天晝長夜短,天氣悶熱,很多人長期睡眠不足。處暑后天氣變涼,就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盡量爭取晚上10時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防止上班犯困。也可以適當午睡,這樣利于化解困頓情緒。
其次,是加強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鍛煉以早晚為好。只有體能充足,才能戰(zhàn)勝季節(jié)交替時身體的不適,有條件的可以登山、散步、做操,沒條件時伸個懶腰也可緩解秋乏。伸懶腰可使胸腔對心、肺進行擠壓,利于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能供給各個組織器官。
第三,最好在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環(huán)境周圍擺上幾盆綠色植物。“秋乏”狀態(tài)與人體缺氧有一定關系,因此,室內(nèi)適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廢氣的花草。宜選擇盆栽柑橘、吊蘭、斑馬葉橡皮樹、文竹和綠蘿等??蛷d適宜養(yǎng)植常春藤、無花果、豬籠草和普通蘆薈。這些植物不僅能對付從室外帶回來的細菌和小蟲子等,甚至可以吸納連吸塵器都難以吸到的灰塵。辦公室適宜養(yǎng)蘆薈和吊蘭,它們能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吸收甲醛。
最后,給大家介紹幾招解秋乏的小辦法。常梳發(fā),經(jīng)常梳理頭發(fā)可以擴張皮下毛細血管,促進新陳代謝,保持頭腦清醒,易除疲勞。舌舔腭,用舌頭舔牙齒上腭,可以起到提神、補氣、養(yǎng)心的作用。齒數(shù)磕,牙齒多活動,相互磕一磕,保持牙齒健康,有助于消除疲勞。面多擦,用雙手揉搓面部,使面部紅潤,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防止感冒,緩解疲勞。
【飲食養(yǎng)生】
處暑時節(jié)飲食方面應多吃溫補食物。
臉無痘,面不紅者若有吃辣味的習慣,可適當吃些辣椒、胡椒之類食物;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喝點酒,其中白酒、黃酒一定要加溫;主食以吃面食補氣為好;喜歡吃紅棗、桂圓者,早晨可吃幾顆;喜歡吃酸味者,可適量吃些酸味食品,因酸味主收斂。這段時間不宜吃蘿卜(胡蘿卜除外),因蘿卜主下氣,此時人的中氣不足,吃蘿卜易傷中氣。清熱解暑類食品別一下子全撤除,此類飲食既能消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喝些綠豆湯或薄荷粥很有益處。多吃一些新鮮時令水果蔬菜,如葡萄、柿子、紅棗等,既可滿足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又可補充經(jīng)排汗而丟失的鉀,還可緩解秋乏。
寒涼飲食要減少。經(jīng)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其性味寒涼,多吃可能傷及脾胃。另外飲食營養(yǎng)要加強,不能只為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過于清淡。處暑時節(jié)適當吃肉食,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chǎn)品等,既能清暑熱又有補益的作用。
【季節(jié)養(yǎng)生要點】
中國有一句養(yǎng)生俗語“春捂秋凍”。為什么要這樣做,又該如何去正確理解這一養(yǎng)生原則呢?
由于我國在同緯度上春(秋)季升(降)溫最急,因此才誕生了特有的“春捂秋凍”的養(yǎng)生諺語。以地區(qū)而言,在我國春捂秋凍的重要性北方遠大于南方,華南地區(qū)一般已聽不到春捂秋凍的說法。春季自然界氣溫處于上升階段,但室內(nèi)氣溫由于房屋熱惰性跟不上室外而產(chǎn)生內(nèi)外溫差。這種溫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達到最大,常常有3℃~5℃之多,甚至更大。特別是從溫暖陽光下走進陰涼的室內(nèi),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涼致病。同樣道理,秋季氣溫處于下降階段,室內(nèi)氣溫因房屋熱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從而產(chǎn)生相反的溫差。從室外走進室內(nèi),氣溫升高,自然需要脫衣秋“凍”,以防出汗傷陽,影響身體健康。
我國古代養(yǎng)生書籍中都把順四時作為養(yǎng)生的最高準則。《黃帝內(nèi)經(jīng)》指出,“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又說,“從之則苛疾不起,逆之則災害生”。古人提倡“先寒而衣,先熱而解”;“衣加損(減),視氣候,一日數(shù)變”;其中以晉人李之彥“急脫急著,勝似服藥”最為通俗易懂。endprint
中醫(yī)學還認為,秋應于肺,在志為憂。秋三月里秋風蕭瑟,秋雨凄涼,紅衰翠減,百花凋零,容易讓人觸景生情,憂愁纏心。因此,秋季養(yǎng)生忌讓“秋愁”上心頭。
當然,秋風秋雨易使人憂愁,并不完全是審美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著一定的生理原因?,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在人的大腦底部有一種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出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郁不歡的情緒。在夏日里,由于陽光充足,這種“褪黑激素”分泌較少。入秋以后,由于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這種激素會有較多的分泌,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極,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這就是古人說的“天昏昏兮人郁郁”。此外,在低溫條件下,人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于受抑狀態(tài),容易產(chǎn)生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從而進一步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還會出現(xiàn)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癥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低溫抑郁癥”。
【本節(jié)氣養(yǎng)生提要】
1.處暑暑止熱不減,除熱解暑仍需行。
2.一場秋雨一場涼,適當秋凍防感冒。
3.睡眠安怡,飲食合理可解秋乏。
【本節(jié)氣飲食攻略】
百合脯:生百合60克,蜂蜜2湯勺。百合清水洗凈放入碗內(nèi),澆上蜂蜜,放入蒸鍋內(nèi)蒸30分鐘出鍋,烘干或風干即可。分七次睡前服用。
點評:百合能潤肺止咳,清心安神,補中益氣,清熱利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健脾和胃。適用于肺癆久嗽,咳唾痰血,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煩燥不安,心痛,喉痹,胃陰不足之胃痛,二便不利,浮腫,癰腫瘡毒,產(chǎn)后出血,腹脹等。
沙參百合鴨湯: 北沙參、百合各30克,肥鴨肉150克。北沙參、百合、鴨肉分別洗凈,一同入鍋,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燉至鴨肉熟爛即成。
點評: 鴨為餐桌上的上乘肴饌,也是人們進補的優(yōu)良食品。鴨肉的營養(yǎng)價值與雞肉相仿。在中醫(yī)看來,鴨子吃的食物多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腎經(jīng),有滋補、養(yǎng)胃、補腎、除癆熱骨蒸、消水腫、止熱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凡體內(nèi)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fā)熱,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
作者簡介:嚴蘇純,女,中西醫(yī)結合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世界中聯(lián)亞健康協(xié)會理事。長期從事亞健康臨床咨詢及應對策略指導、腫瘤的姑息療法、腫瘤放化療血象的保護、中藥對造血調(diào)控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