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福
(寧夏中衛(wèi)市第四中學,寧夏 中衛(wèi) 755000)
抓實校本教研 努力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
曾國福
(寧夏中衛(wèi)市第四中學,寧夏 中衛(wèi) 755000)
校本教研是學校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是全面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肅而有待于創(chuàng)新的工作任務。一是強化培訓,為校本教研提供理論支持;二是強化交流與反思,合教研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三是加強交流與協(xié)作,落實集體備課制;四是專業(yè)引領,搭建教師學習對話平臺;五是積極探索,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六是整合資源,實現(xiàn)教研、科研、培訓一體化。
校本教研;課程改革;學生
校本教研是學校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是全面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肅而有待于創(chuàng)新的工作任務。
校本教研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校本教研必須以學校發(fā)展為本”,強調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fā),圍繞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為學校的教育發(fā)展服務。二是“校本教研必須以教師發(fā)展為本”。必須確立教師在校本教研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成為研究的主人,通過校本研究培養(yǎng)、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為教師的自我發(fā)展、價值實現(xiàn)服務。三是“校本教研必須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教育是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的事業(yè),校本教研要研究學生,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尤其要解決學生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性,反對形式主義。
(一)強化培訓,為校本教研提供理論支持
1.培訓工作日?;?。將校本培訓與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相結合,與平時的教研活動、業(yè)務學習相結合,使校本培訓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2.培訓內容廣泛性。培訓內容力求做到全面、豐富、翔實。具體有課程知識培訓、課程標準的學習、實驗教材培訓、教科研培訓、現(xiàn)代教育技術培訓等。如小專題研究、課程改革研究、教學方法研究、案例研究與寫作、教育展望等專題,力求教師對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有一個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
3.培訓形式多樣化。做到形式多樣,貼近教師工作實際,突出體現(xiàn)“新、活、實”三個字。內容新: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的目標、教學方式和新型的師生關系。方法活:采用專家講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學、參與式討論等研討形式。效果實:備課時要想到、教學中要做到、課后要反思到。
(二)強化交流與反思,合教研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1.教研行為自主化。制度上保證:各學科教研組每周應安排一次教研活動,并做到“三個有”,即有主題、有中心發(fā)言、有活動記錄。組織上到位,明確教研組長職責,加強對教研組的指導與考評。行為上跟進,要求教師主動參與各類教研活動,主動與同事交流教學實踐中的成功與失敗。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椤爸鲃訉W習”,讓教師由“被動研究”變?yōu)椤爸鲃友芯俊薄?/p>
2.教研主題專題化。每次活動時,事先定好計劃、確立主題,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與課題研究相結合;二是與課改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相結合;二是與校本培訓相結合。根據培訓主題、培訓內容開展教研活動。
3.教研內容系列化。開展系列的主題教研,對青年教師要求上好“三課”,即老教師、優(yōu)秀教師給青年教師上好示范課,青年教師上好匯報課,課題研究上好研討課。
4.教研形式多樣化。從教研性質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參與式研討、同課異構的比較式研討(師徒上對比課)、自我申報的沙龍式研討、提高層次的課題式研討、諸多學科的交叉式研討、多渠道多反饋的交流式研討等。具體組織形式有課堂觀摩、說課評課(實話實說)、主題探討、課題研究、觀點展示、讀書交流等。
5.教研科研一體化。教研、科研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而服務,為了實現(xiàn)學校、教師、學生三者的最大發(fā)展而服務。
(三)加強協(xié)作交流,落實集體備課制
積極探索備課制度改革,推廣和強化集體備課制,做到“分塊備課、集體評議、個人修改、注重反思”16個字。即教師先分塊備課,然后是教研組集體評議,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實際修改,課后必須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課堂中的閃光點與失敗處、學生的錯例、二次教學建議等都記錄下來。教案一般同年級分單元備寫,提倡備多板塊、移動式、個性化的教案。這樣既加強了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又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備課實效。
(四)專業(yè)引領,搭建教師學習對話平臺
沒有專業(yè)引領的研究活動,教師的研究很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費比較多的時間。除了教師個人的學習鉆研之外,還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給教師提供學習機會。
1.校內:開展新老教師傳幫帶活動。一是采用新老掛鉤師徒結對的方式,要求教齡未滿5年的教師必須拜一名教學成績優(yōu)異的老教師為師,全面學習老教師的優(yōu)秀經驗和敬業(yè)精神。二是成立校學科指導組,主管教學的副校長任學科指導組組長,教務主任任副組長,下設各學科指導小組,全面負責各學科的教學指導工作。積極推行“推門聽課制”,要求學科指導組成員每周聽課不少于2節(jié),每學期不少于25節(jié),并定期匯報交流教學情況
2.校外:走出去請進來。一是有計劃地安排中青年教師外出學習,讓他們接受高層次、全方位的系統(tǒng)培訓,促使他們盡快成長;二是給青年教師搭建一個展示鍛煉的平臺,讓他們在一些大型研討會上展露風采等;三是邀請專家進行培訓指導。
(五)積極探索,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課程改革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是校本研究的主要途徑。筆者認為,在開展教研活動時嚴格拒絕老套路,變以“檢查為主”為“研究為主”、“教師為主”、“反思為主”。具體做法如下。
1.專題研討。以“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為主題,由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承擔主要任務,開展以“合作學習類型”、“合作學習的課堂管理”等專題研討。
2.開展“三課”活動。(1)在安排形式上有改觀,由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帶頭。(2)所講內容和科目學校不做統(tǒng)一要求,由教師個人選擇。(3)說課時,打破常規(guī)。一定要運用新課改觀念,講清自己的設計思路,理念依據。(4)把過去自評內容變成“教學反思”或“教學后記”。
3.逐步推選教學新常規(guī)。新課程非常注重教師的自我反思。教師既是課程的實踐者,更是課程實踐的反思者、開發(fā)者。提倡教師自覺做好教學教研反思工作,如“撰寫教學札記”、“教師專業(yè)成長記錄”、“學習心得”、“教學隨筆”、“學案與論文”等。
(六)整合資源,實現(xiàn)教研、科研、培訓一體化
1.整合資源。教研、科研、培訓三者并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有機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訓統(tǒng)一納入校本教研的范疇,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實施。
2.突出“校本”二字。即校本教研要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
(七)激勵保障,發(fā)揮學校服務導向功能
1.組織到位。形成學校校長親自抓、副校長負責抓、教導處具體抓、教研組協(xié)同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網絡。
2.制度到位。制定各項教學常規(guī)制度、聽課評課制度、師徒結對制、青年教師星級評定制、教師外出學習匯報制等,從而保證并激勵教師參加校本教研活動。
3.人員到位。一是實施教研活動組長負責制、學校領導包干制。即各教研組的活動由組長負責,學校領導包一個教研組,指導并參與各個組的教研活動。二是學科指導組成員要深入課堂、研究教學,全面負責各學科的教學指導工作。
4.激勵到位。學校應制定相關獎勵制度,獎勵在教學、教研方面有貢獻的教師。鼓勵教師向“科研型、學者型”教師轉變。通過實施教研、科研、培訓三位一體的研究機制,使教師的自我反思與交流協(xié)作能力不斷提高。在實踐中學會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學會交流,在虛心中學會吸納,在領悟中學會調整,在合作中學會成長。
目前,在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學校缺乏校本教研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培訓,部分教師積極性不高,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和主題,缺乏專業(yè)引領,缺乏可持續(xù)性的引導與規(guī)劃,缺乏長效的激勵機制等;二是聽評課教師對所聽的課缺乏了解或沒有提前備課,不能對被聽課的教師提出專業(yè)性的問題,致使評課不夠深入;三是學校所受干擾太多(如各級各類的檢查、驗收、評比、創(chuàng)優(yōu)等),教師負擔過重,影響校本教研的深入,使學校常年處于備檢和創(chuàng)優(yōu)狀態(tài)之中,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校本教研的開展。
1.為教師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舒暢的工作和生活空間,讓教師遠離職業(yè)倦怠。要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校長必須關注教師的職業(yè)生活方式,讓教師把自己的工作當作終身的事業(yè)去熱愛、追求,才能讓他們在快樂、幸福的生活環(huán)境中愉悅地學習和工作。
2.切實減輕教師負擔,讓教師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要給教師“減負”,讓教師多一些時間進行研究、教學;少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讓教師從大量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走上創(chuàng)造、研究之路。
3.讓教師嘗到教學研究的樂趣,“引領教師走上專業(yè)成長之路”。要突出教師在教研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教師個體,使校本教研充滿生機和活力。使教師真正做到: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生活,在教學中反思。
4.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專業(yè)引領,突破制約校本教研的“瓶頸”。首先,“實踐專家”現(xiàn)身說法,為教師樹立身邊的榜樣;其次,要積極爭取專業(yè)教研人員的支持,利用學校外部條件為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實現(xiàn)由“教書匠”通往“教育家”的轉變。
G635
A
1674-9324(2014)17-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