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輝
摘要: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關鍵是要從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的知識點發(fā)問。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作用,從下面兩個方面去考慮——課堂問題設計要精確有“度”;課堂問題設計要有“味”,必能起到傳授知識、鞏固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從而誘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有效教學;課堂提問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笨梢娬n堂提問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科學性,只有這樣才能啟迪學生思維之門的鑰匙,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學習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關鍵是要把握好“度”,在“度”中找到最佳的切入點,提出一些有“味”的問題。本文筆者以人教版初三歷史教材為例,淺談如何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與“味”,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一、課堂問題的設計要精確有“度”教師在對課堂問題進行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同時聯(lián)系教材的具體內(nèi)容設計具體問題,盡可能地精確提問,這是初中歷史教師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前提。
歷史教師是歷史教學過程中預設問題的“策劃者”,同時歷史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要力求所提出問題準確無誤。教師在設計問題之前,先要吃透教材的內(nèi)容,準確了解教材內(nèi)容的教學重點、難點,然后從三維目標出發(fā),精確地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重點及難點,在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8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教學中,為了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及延伸,我以下面的問題來加深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及運用:在汶川大地震時,抗震救災的現(xiàn)場上,到處活躍著帶有“紅十字”標記的醫(yī)護人員。“紅十字”成為舍己救人的象征,請同學們想一想,“紅十字”的標記起源于哪一宗教?是從哪一件事情當中啟發(fā)而來的?在此問題當中,“是從哪一件事情當中啟發(fā)而來的?”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和指導性,學生分析此題干,然后再去復習所學內(nèi)容,就會知道答案:“紅十字”的標記起源于基督教。
在九年級下冊第1課《俄國十月革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準確地掌握教材內(nèi)容,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提出了下列問題: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區(qū)別?學生仔細閱讀教材,找出它們的不同點,從而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
二、課堂問題的設計要有“味”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下點工夫,提出一些有“味”的問題,必然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使教學生動有趣地進行下去。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的教學中,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的知識點相對來說較枯燥乏味,學生對此知識點的記憶效率就比較低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采用課程整合的方法,提出如下問題:①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你所學到的哪些知識點和阿基米德的杠桿原理、浮力定律有關?②阿基米德揭露金匠的故事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啟發(fā)?③阿基米德從發(fā)現(xiàn)杠桿原理和浮力定律到發(fā)明了杠桿、滑輪、螺旋式水車等各式器械與上述問題有什么關系?④古埃及中的太陽歷法與阿基米德的發(fā)現(xiàn)有哪些聯(lián)系?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并對它進行理解及應用,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下降時,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課堂問題變得有趣味性。例如在對《俄國十月革命》教學內(nèi)容探究時,在課件上展示《列寧同農(nóng)民交談》的圖片,要求同學們仔細看圖,分析圖中所蘊涵的深刻含義。絕大部分學生能得出下列結論:反映出列寧和普通農(nóng)民之間的感情非常融洽;反映了列寧同志為了俄國革命不辭辛勞的革命斗爭精神。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彼越處煈摾谜n堂提問這個途徑,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點撥提問,使學生的思維更全面、更系統(tǒng),以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陳相付.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提問.新課程學習(下),2011(2):112.
朱曉.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問技巧.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馮永慧.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新課程導學,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