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周成超
1 山東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濟南,250012;2 青島市城陽區(qū)疾病控制中心辦公室,青島,266109
期望壽命(Life Expectancy)是評價居民健康狀況的主要指標,指剛滿X歲者的期望壽命受X歲以后所有年齡別死亡率的綜合影響[1]。通過期望壽命的研究分析,可以衡量該國家(或地區(qū))人們的健康水平,反映該國家(或地區(qū))綜合的社會、經濟、文化及健康狀況。過去的兩個世紀,全球人群的期望壽命不斷增長,女性的出生期望壽命普遍高于男性[2-3]。本研究主要分析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并探討差異的影響因素,為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及干預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中死亡資料來源于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上報到城陽區(qū)疾病控制中心的居民死亡報告資料(居民死亡證明書、居民死亡推斷書)。人口資料由青島市城陽區(qū)公安分局提供。城陽區(qū)疾病控制中心定期與公安、婦幼等其他部門收集的死亡資料進行核對,剔掉重卡,補充漏報,每月末進行居民死亡漏報調查以控制報告質量,并按照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對死因進行編碼,將全部數據資料輸入《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tǒng)》。
首先,通過壽命表法對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不同性別居民計算期望壽命。其次,從不同年齡組的角度分析不同性別人口期望壽命的差異,不僅要考慮不同性別人口年齡別死亡率變動的直接影響,而且要考慮同一性別人口不同年齡組之間死亡率變動的間接影響和交互影響。本文采用Arriaga法將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不同性別居民年齡x歲到x+n歲期望壽命的變化(即總效應nTEx)分解成3個部分:直接影響(nDEx)、間接影響(nIEx)和交互影響(nIx),利用不同年齡的總效應具有可加性,分析不同年齡人群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可能產生的影響,預測總出生期望壽命的年齡差異[4]。
計算公式:nTEx=nDEx+nIEx+nIx
表示x歲到x+n歲年齡組死亡率變化對期望壽命變化的直接影響。
表示x歲到x+n歲年齡組死亡率的下降(或上升),在x+n歲時存活人數增加(或減少),這些增加(或減少)的人口仍然按照x歲到x+n歲年齡組的死亡率度過一生(或死亡)而增加(或減少)的壽命。
表示x歲到x+n歲年齡組死亡率變化,在x+n歲時增加(或減少)存活人數在x+n歲后暴露于新的死亡率對壽命的影響。
差異為正值,表示性別差異增大;差異為負值,表示性別差異縮小。
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78.99歲,其中男性為76.23歲,女性為81.75歲,高于全國和山東省的平均期望壽命。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期望壽命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08年的78.26歲增長到2012年的79.50歲,增加了1.24歲。其中男性期望壽命從2008年的75.36歲增長到2012年的76.90歲,增加了1.54歲;女性期望壽命從2008年的81.19歲增長到2012年的82.03歲,增加了0.84歲,男性增幅大于女性。女性期望壽命始終高于男性。2011年期望壽命性別差異最大,為6.09歲,2010年期望壽命性別差異最小,為5.11歲。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除10歲以下死亡率女性比男性高外,其余年齡段男性死亡率均比女性高,且60歲以上男性死亡率大幅高于女性死亡率,對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貢獻率較大。見表1-表2。
表3為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不同年齡別男女性期望壽命差異及百分比。從表中可以看出,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不同年齡組死亡率的性別差異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直接影響不大,影響程度變化也不是很大;間接影響始終是城陽區(qū)居民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齡組的間接影響的貢獻率比例都較大;不同年齡組死亡率的性別差異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交互影響的作用在2008-2012年均比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小。
2008年和2010年0-15歲年齡組性別差異為負值,說明2008年和2010年0-15歲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縮小。2008-2012年期望壽命性別差異分別增加了5.82、5.40、5.11、6.09、5.13歲,主要是60-80歲年齡組女性的期望壽命增長較大,該年齡段期望壽命性別差異分別增加了2.82、2.62、2.33、2.79、2.65歲,占整個期望壽命差異的48.44%、48.46%、45.52%、45.76%、51.55%,導致整個年齡組的期望壽命性別差異擴大。
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不同性別居民期望壽命差異從總體上看,以60-80歲年齡組死亡率的性別差異最為明顯,是產生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占45.52%-51.55%)?!?0歲年齡組對不同性別居民期望壽命差異的作用不斷上升,從2008年、2009年的0.67歲(11.52%)、0.41歲(7.54%),上升到2010年、2011年、2012年的0.66歲(12.84%)、0.96歲(15.73%)、0.62歲(12.14%)。
表1 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男性和女性居民死亡率、死亡概率及平均期望壽命
表2 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期望壽命及性別差異(歲)
表3 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不同年齡別男女期望壽命差異及百分比
期望壽命是反映人口健康狀況及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5-6]。期望壽命既能綜合反映各年齡組的死亡率水平,又能以預期壽命的長短從正面說明人群的健康水平,是評價不同國家及地區(qū)居民健康狀況的主要統(tǒng)計指標之一。男女死亡的性別差異可以直觀地通過期望壽命表體現。從影響期望壽命的因素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人群住房條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不斷健全各項醫(yī)療保險制度,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發(fā)展完善的醫(yī)療保健體系,控制疾病等,都有助于提高期望壽命。在人口老齡化問題逐年加重的情況下,隨著青島市城陽區(qū)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衛(wèi)生事業(yè)的進步,尤其是注重老年人保健的前提下,年齡別死亡率以及各種意外死亡率可降到更低水平,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的期望壽命還將有所提高。
年齡別死亡率是重要的人口特征之一,它是決定期望壽命的基礎。兩性人口期望壽命存在差異是世界普遍現象。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在5.11歲到6.09歲之間,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差異主要集中在60-80歲年齡組,此年齡組由于男女死亡水平的差異,導致了出生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擴大,占同期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比例為47.89%。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年齡別死亡率性別差異的間接影響造成的,即各個年齡組因死亡率及其變化的性別差異導致了在各個年齡組存活人年數的顯著性別差異。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yī)療保障的不斷完善,期望壽命的不斷增加, ≥80歲年齡組對不同性別居民期望壽命差異的作用不斷上升。
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10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女性比男性高,但隨著10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的逐漸下降,60歲以上人群的健康對期望壽命的影響已經超過了兒童。本研究結果表明,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預期壽命的性別差異主要是由老齡組死亡率的性別差異造成的。建議有關部門加強老年人的衛(wèi)生保健,尤其重視老年男性的健康問題,降低其死亡率,進一步提高青島市城陽區(qū)居民的平均期望壽命。
同時,隨著人類疾病譜和死因譜的改變,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因素。應給予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群更多的關注,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對慢性病危險因素的控制,加強對慢性病的認識、篩查和診斷。因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應是城陽區(qū)今后防治疾病、提高居民生存質量的重點。
總之,期望壽命的性別差異涉及社會醫(yī)學、人類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對其原因的探索需要多個學科的共同努力。我們應對目前所能探索到的危險因素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制定相應的保健政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次研究主要是針對2008-2012年青島市城陽區(qū)不同性別居民進行分析,研究時間較短,不能充分反映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長期趨勢變化。其次,本次研究主要對期望壽命性別差異的年齡別進行分析,并不能非常準確地反映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等因素對期望壽命的影響。
[1]方積乾.衛(wèi)生統(tǒng)計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2]Van Oyen H,Nusselder W,Jagger C,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healthy life years within the EU:an exploration of the “health-survival”paradox[J]. Int J Public Health,2013,58(1):143-155.
[3]Barford A,Dorling D,Smith G,et al.Life expectancy:women now on top everywhere[J].BMJ,2006,332(7545):808-821.
[4]Arriaga EE. 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the change in life expectancies[J].Demography,1984(21):83-96.
[5]Namboodiri K,Suchindran CM. Life tables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Studies in population. Orlando[M]. FL: Academic Press Inc,1987.
[6]Siegel JS,Swanson DA.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2nd ed[M]. NewYork: Academic 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