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民
為了讓學生寫好議論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歸納出議論文寫作的“六要訣”,以期對廣大考生和一線教師有所幫助。
審題立意。審題不準,文字功夫再好也會前功盡棄,故一定要審準題目所要求的內容、體裁等。例如對下面這則材料的審題立意。
在一條小溪邊,一個牧童難過地哭著,因為他心愛的羊羔不小心掉進大河被淹死了。哭聲引起了小溪的同情,它氣憤地指責大河:你也太殘忍了吧,為什么把小牧童的羊羔給吞沒了呢?如果我有你這樣大的水量,決不會和你一樣的。我會溫柔地流淌,滋潤山谷和草原,裝點美麗的大自然,讓沿途兩岸都感激我的善行。然而沒過多久,山洪暴發(fā),小溪成了大河,它早忘了自己說過的話。巨大的水流沖毀了堤岸,一路咆哮著淹沒了田園和村莊,就連溪水曾深表同情的那個牧童的羊群也被暴漲的溪水沖走了。
有些同學立意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好自己,勿忘自我”“勿自滿,勿居功”“一切從思考出發(fā)”一類,這些立意顯然不正確。之所以會生成這樣的立意,多半是學生讀材料時走馬觀花,沒有把握材料背后隱含的實質問題。有的學生立意為“勿重蹈覆轍,要反省自己”,這個立意也不正確。大河淹死一群羊是正常現(xiàn)象,改變不了大河利大于弊的總體情況,不能盲目地批評它重蹈覆轍。恰恰相反,重蹈覆轍的是那個牧童,是他兩次損失了羊,但從材料反映出的中心內容看,牧童不是這則寓言的主人公,不是議論的主要對象,最佳立意不能放在他的身上。整個材料還是要放到小溪上來,圍繞小溪立意若能前后比較,發(fā)現(xiàn)立場與觀點的變化,才能準確立意。
立意除準確外,“深”“新”是更高要求,若此,文章才會出“彩”出“奇”。想要有思想深度,就要聯(lián)系國家大事,體味身邊生活,留意社會熱點,表達人們所想,等等。為立意新穎,就要另辟蹊徑。例如2011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請以‘時間在流逝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考生拋開“時間在流逝,我們要珍惜時間”“惜時進取”等常規(guī)觀點,從“時間的流逝與精神的永恒”這一角度切入,闡發(fā)“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事物逝去了,精神卻成為永恒”的道理,分析逝去與永恒的辯證關系。避免了立意的俗套。
快速入題。一般來說,對考場上的議論文篇幅要求不會太長,要把問題議透,主要筆墨不是放在文章的頭尾而是中間,“中間”是文章的“豬肚”。從閱卷者依題讀文的感覺講,他們也想快速入題,看作者的見解和分析。因此,開頭絕不能是“彎彎的河水”“長長的引橋”。開頭過長,既冷卻了閱卷人的激情,又占用了中間的分析。例如有一篇題為“缺憾也美麗”的文章,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只簡單地寫了幾句:大千世界中的萬事萬物,有完美亦有缺憾。完美無疑是美麗的,但完美往往是短暫的,如白駒過隙,倏忽即逝,難以砥礪出人生的光彩。正因為缺憾,才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激發(fā)人們的追求。接著,在第二自然段僅用一個短句“可見,缺撼也美麗”過渡,然后在第三自然段就用較多筆墨對“缺撼也美麗”這個論點進行深入論證。
圍繞中心。中心靠整篇文章闡述,整篇文章又由各段組成,段落又由層、句連綴而成。這一切均指向文章的中心,即使是“曲徑通幽”“蕩開一筆”的曲筆或虛筆,也是為中心服務的。一個學生以“抓住時間的尾巴”為題作文,他是這樣開頭的:人生如白駒過隙,一晃而逝。還在襁褓中啼哭的嬰兒,轉眼掠過便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曾經(jīng)無限風情的舞者彈指一揮間便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時間如流沙,隨風飄散,隨水流逝。第二自然段這樣過渡:請抓住時間的尾巴,珍惜我們的擁有。(以上均扣住了中心)然后分別用“時間在流逝,要懂得珍惜親情”“時間在流逝,請學會珍惜青春”“時間在流逝,須善于抓住機遇”三個中心句作為三個分論點寫成三段,從段落上講都是圍繞中心在寫。具體到每一段包括結尾也緊扣中心。
層次清晰。有些學生作文中的語句,就某句某層或某一段來說意思是清楚的,層次是清晰的,但寫到句與句間、層與層間、段與段間的關系時就亂了,前后缺乏聯(lián)系。這些句間、層間、段間的紊亂是思維紊亂的表現(xiàn),所以學生動筆前和行文中要事先或隨時調整思路,哪句先哪句后、哪層先哪層后、哪段先哪段后都得有個講究。其實,要求思路正確并不“玄”,只要合乎人的正常思路就是。即使是別具匠心的藝術感很強的文章結構,也符合人的思維規(guī)律。例如有個學生在作文《帶著負荷出發(fā)》中這樣寫道:與其輕裝上路,不如帶著些負荷出發(fā),沉重的腳步能讓你與腳下的土地更為親近,清醒的頭腦也能讓你愈加享受一路上的風景。鳥兒因擁有輕盈的翅膀而得以在青天之下御風飛行,聰明的人類即從中總結出四字箴言:輕裝簡行。這個學生的寫作思路顛倒了,前后應倒換過來,應從鳥聯(lián)想到人,從他們的“輕盈”“輕裝”產(chǎn)生出“與其……不如……更為親近”的觀點,另外,“清醒的頭腦也能讓你愈加享受一路上的風景”一句與段意不符,應刪去。
引經(jīng)據(jù)典。為避免平淡無奇的句子,使證明有力度,使文章更感染人,就應在淡而無味的“白開水”中加點“茗茶”甚至上品“龍井”,使之清香有味。將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軼事、名言、名句等在文中合理使用,使語言或生動活潑,或沉著老練,使說理論證雄辯而有趣。“經(jīng)”“典”的來源面很廣,語文課本中就有不少,作文時只要認真回放這些素材它們就會閃現(xiàn)出來。例如一考生在《舊書》中的這樣幾句話:此時的你若是能夠沉下心來,翻開一本錄經(jīng)典的舊書,書上或者是“解劍放舟清波上,醉臥紅塵千頃波“的隨遇而安,或者是”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豪放不羈,又或者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壯志凌云,一切都會讓你感到充實,感到滿足。這些信手拈來的古典名句,既充分地證明了論點,又增添了文章的韻味。再如一考生在《知足常樂》中這樣巧妙地運用課本中的材料: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不過分悲嘆,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怎不令人肅然起敬?還記得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你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話即斷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傷過,低回過,但他最后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勾欄瓦肆之地淺斟低唱,追尋自己的內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卻成就了兩宋的大詞人,照亮了宋詞的前程。這段話是靈活運用課本材料的典范。
用句新奇。例如,在運用散句的基礎上,可多用點整句,使文章讀來鏗鏘有力,氣勢磅礴。如排比句、對偶句、四字句等。增強氣勢,強化傳情說理的力度。例如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對“交朋友有哪些好處”發(fā)表如下見解:迷惑時有見多識廣之友指點迷津,糊涂時有誠摯諍友厲色規(guī)勸,身處逆境時有生死相依的同志救助……再如一個學生在題為“少年志,中華魂”的作文中寫道:少年如夏日的朝陽,如初生的牛犢,如凌空的飛俠;如三春的溫潤花瓣,如大海中不斷增生的珊瑚島;如春來前的嫩草,如滔滔江水的源頭。中國大地有黃土高坡的豪邁,有黃河之水的奔騰;有萬里長城的巍峨,有崇山峻嶺的壯麗。大漠孤煙和江南美景,皆為中華的珍寶。在這里,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演繹著經(jīng)年不變的風風雨雨;在這里,華夏子孫金戈鐵馬入夢來;在這里,中華兒女譜寫著一首首悲壯的頌歌!這些句子,說明作者有很強的想象功力,又是真情的噴發(fā),使說理充滿激情,還有沉著老練、飽含滄桑的筆調,更是令人深思。
[作者通聯(lián):湖北孝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