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楊華+徐江
“選”就是選擇?!把浴本褪侵鲝?。所謂“選言思維”就是面對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開動腦筋,提出兩種以上備選項,即若干主張,然后再對備選項進行評估、分析,確立正面因素較大、負面因素較小的主張作為選擇項。這樣的處理事情的思維方法是“選言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在高考作文應對中是很有實踐意義的理性思維。下面就以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題為例進行分析,試題是這樣的:
中國自古有“學而知之”的說法,這里的“學”,通常被理解為從師學習。韓愈就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徑日趨多元。請結合你的心得和體驗,在“____而知之”中的橫線處填入一字,構成題目,寫一篇文章。
一、常見應試寫作
例文一如下:
行而知之
天津一考生
“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到了,就記住了;我操作了,就理解了。”這句質樸無華的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因為它把“行而知之”的道理詮釋得既形象又通俗。
行者,行為、行動也。行而知之就是在自己的行動、實踐中檢驗與獲取知識,吸取經(jīng)驗教訓,體驗人生道理。
“行”才能有所知。陸游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薄肮小奔从H身實踐,這是“絕知”的充分與必要條件。很多事情包括知識、經(jīng)驗、道理等,自己試著做一做,親身體會一下,才會獲得最直接、最質感、最接近本真的認識與判斷?!耙胫览孀拥淖涛叮鸵H自嘗一口?!眹L過之后,梨子的或酸或甜才成為形象的享受而不是紙面上的符號。從教育的層面講,很多有識之士都很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什么?我想主要還不是為了“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讓學生在“行”的過程中增長閱歷,豐富體驗,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融會貫通才是根本。否則,在黑板上做化學實驗、在掛圖上連接電路,這樣的黑色幽默仍會在我們的教室里上演。
“行”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才能固化真知。我們都會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觸碰火焰時,那手上的灼痛感告訴我們要小心那抖動如綢的橙色精靈?!靶小苯o予人們很多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恰恰是知識與真理的母親。神農(nóng)親口嘗百草,方知何種植物有益,何類植物有毒;伽利略親自登上比薩斜塔拋下鐵球,擊碎了亞里士多德的斷言,那兩個同時落地的鐵球,揭示了自由落體運動的本質??茖W技術的進步與騰飛,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背后都貼著一個相同的標簽——“行而知之”。
行而知之,強調(diào)的“能”行,是“善”行。行動的方法影響著“知”的質量。正確的行為方式推動知識的發(fā)展,錯誤的實踐手段牽絆人類的腳步。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我們看到的太多太多。什么是正確的行動方法?我認為,嚴謹、慎重、果斷是“行”的不二法門。嚴謹保證了知識的品質,慎重防止我們因魯莽而一無所獲,果斷則能夠幫助我們抓住吸取知識的機會,這三點如同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向著前方無盡的“知”奔馳。
“行”可得智慧,可取經(jīng)驗,可練能力,甚佳!何樂而不為?拿上行動的槳櫓,升起“嚴謹、慎重、果斷”的帆,借著陣陣和風與道道晴陽,在萬頃波濤中乘風破浪,是你我共同的選擇。
這是一篇較典型的議論文,一、二段提出并詮釋“行而知之”的觀點;三、四段從“‘行才能有所知”“‘行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才能固化真知”兩個角度談“行”對“知”的意義;第五段闡述什么是“能”行 “善”行的標準。全文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角度層層深入地充分論證了論點。但只能讓我們接受“行”是“知”的一種有效途徑,而“行”之外是否還有更好的“知”的途徑呢?比如文中提到的“聽”“看”“讀”,這個疑問就削弱了文中論點的說服力。
二、提供一種新的應試思維——選言思維梯度比較
面對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要開動腦筋去思考——或這樣,或這樣,或這樣……要盡量多地想出各種備選項。但是,最終選擇哪一個可選項,其重要的方法就是做好梯度比較,即這些備選項哪一個對于解決實際問題較有用處,較有幫助。雖然都是可選項,可以肯定它們一般來說會存在價值或操作方面的差異。這時我們要分析這些可選項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高是低或者是深是淺,分析它們的可行性等等。
其實,這種先提出各種可選項,然后確定哪一個是自己的選擇項,這一連串的思維過程就是一種形式的選言思維,即對眾多可選項在論證其梯度差異的過程中進行選擇。當然,前提是要想到多種可選項。
我們掌握這種思維對于高考作文應對是很有益處的。這種思維意識,這種思維過程本身其實就是對相關試題本身的應對,寫出這一切就是上佳的應試之作。
還以上面的天津高考試題為例,我們選擇哪一個字呢?我們會很容易地提出可選項——問、讀、看、做等等??忌梢赃x擇其中的每一個字,構成“問而知之”“讀而知之”“看而知之”“做而知之”等題目,如上面考生的例文,分別去論“問”的價值,“讀”的必要,“看”的好處,“做”的意義,就其中的關鍵字與“知”的關系論證一番。這樣寫,單純、清晰、易于駕馭。我們不否定這種處理。但這樣做有一個弊端,會流于一般化。作為有超越的應試,我們給大家提供另一種思路:選擇其中部分可選項作比較,在比較中作決定,作闡述。比如“讀”與“做”之比較,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边@后兩句就隱含著“讀”與“做”的比較。倘若以陸游詩為綱,以“做而知之”為題,配以實例,便可寫出應試文。
例文二:
做而知之
面對“____而知之”的追問,做什么樣的回答,填一個什么字呢?我崇尚實踐,即“做而知之”
大詩人陸游說得好——“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碑斎?,詩人并不否定對事情“知”的其他方式,特別是讀書。我們從“紙上得來終覺淺”一句的“終”字可以體會到,他承認讀書是一種認知事物的方式。但是,他認識到全面深刻地認識事物僅僅靠讀書是不行的,畢竟是紙上談兵,終究是有缺陷的。詩句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句,把“讀”而得“知”與“躬行”而得“知”做了比較。
人們“做”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
趙國將軍趙括,熟讀兵書,談及排兵布陣口若懸河,頭頭是道,連其父趙奢都難不倒他,但他沒有經(jīng)歷過真正的殘酷戰(zhàn)爭考驗,沒有獨立指揮大戰(zhàn)的經(jīng)驗。趙奢對此深憂,臨終留下遺囑不能讓趙括擔綱主事。但趙王中了秦人的吹風之計——秦國不怕廉頗而比較懼怕趙括,堅持起用趙括領軍。結果長平一役,四十萬趙軍被殲,從此趙國元氣大傷。沒有“做”的經(jīng)驗的趙括直接作為軍事統(tǒng)帥,一下子率領幾十萬大軍,僅僅靠讀兵書指揮打仗誤了趙國。他沒有來得及總結自己的失敗,也沒有獲得再戰(zhàn)的機會,一下子便完蛋了。
而毛澤東的經(jīng)歷則使人看到了陸游所說的另一面是如何的正確。毛澤東十分強調(diào)實踐——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這是他的名言。當然,我們不要誤會毛澤東反對讀書,反對理論學習。他很重視理論學習,但更希望人們勇敢地投入實踐中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是間接地“知天下事”。要真正地“絕知”,就必須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正如他所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边@通俗的比喻絕妙地講清了“做而知之”。
以前面所說“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為例,沒有戰(zhàn)爭經(jīng)驗的人對于怎樣指導戰(zhàn)爭是不了解的。他們在開始階段吃一些敗仗是難免的,然而,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他們逐漸理解了貫穿整個戰(zhàn)爭內(nèi)部的東西,即規(guī)律性,懂得了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便能夠成功地指導戰(zhàn)爭。毛澤東就從來沒有進過軍事院校,他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成為一位偉大的戰(zhàn)略軍事家。與趙括不同,毛澤東在革統(tǒng)治者命的斗爭中,把中國革命力量從“星星之火”發(fā)展壯大為“燎原大火”。在斗爭中不斷總結實踐經(jīng)驗,認識戰(zhàn)爭規(guī)律,它的斗爭盡力充分證明“做而知之”。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認識到不同的“知”的方式會造成不同的“知”的結果,他們有緊密的因果關聯(lián)?!爸北緛砭陀袃煞N解釋——“知道”和“智慧”。“讀”而“知”之淺就淺在止于對事物的“理解”;“做”而“知”之深就深在有“智慧”,這是一種能力,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意思。從“讀”而“知”變成“做”而“智”,這是一種上升?!爸钡淖罱K目的是改造世界,我們要努力在“讀”的基礎上去勇敢地“做”,在“做”的過程中總結和豐富自己的“知”,即“智慧”。知道怎樣去做,并且做得好。
三、兩種應試寫作再分析
我們先比較一下例文一與例文二的區(qū)別,雖然開頭它也談到“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到了,就記住了;我操作了,就理解了?!币惨昧岁懹蔚脑娋洌骸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其目的不過是作為引出“行而知之”這一觀點的引子而已,而并未去比較“聽”“看”“讀”與“行”對于“知” 的不同意義,從而證明“行而知之”的觀點。前者還是單純論述“行”對“知”的意義以及闡述什么是“能”行 “善”行的標準。這樣寫,主題集中明確、易于駕馭。我們不否定這種處理,但它還是“一般化”的應試佳作。而《做而知之》一文,以陸游的兩句詩為綱,在比較“讀”與“做”之于“知”的不同意義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論述了“做”才是“知”的最好途徑,這樣寫更有說服力。兩篇文章的作者之間的差距不在于知識而在于思維,這種思維上的差距致使前者只是把陸游的兩句詩作為引子或論據(jù),而后者卻領悟詩中所蘊含的陸游的比較思維,以此作為選言思維的選擇根據(jù),看到“讀”與“做”的梯度差異,并以此來構思全篇。由此看養(yǎng)成健康的思維習慣是很重要的。
而例文二作者具有明確的選言思維意識,而且有明確的在相容選項之間的梯度比較之中做選擇的意識。例文二使用例子雖少,僅僅是兩個,即趙括和毛澤東,但這兩個例子可比性是強烈的,都是從打仗角度談的。毛澤東與趙括一樣也有過失敗,但歷史給了毛澤東在斗爭實踐中總結失敗的機會,使其逐漸轉敗為勝,有力地證明了實踐中認識戰(zhàn)爭的重要。例文二在兩個例子的比較基礎上,抓住“知”字的兩種解釋“知道”與“智慧”做文章,很妙!“讀”而“知”僅僅是“知道”;“做”而“知”是“智慧”,即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這是“淺”知與“絕知”的本質差異。通過這樣的梯度比較,當然要崇尚“做而知”了。
運用這種選言思維梯度比較,使文章更有說服力??梢?,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形而上的思維方法上的指導,使學生的應試成為理性的寫作過程。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對學生進行語言、結構等方面指導的必要性,只是這種形而下的指導不要變成作文教學的全部。
[作者通聯(lián):安楊華,天津市實驗中學;徐江,南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