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清華 程玲 陳高峰 張念華 高海利
(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腫瘤科 廣東 廣州 510405)
癌性疼痛,簡稱癌痛,是一種常見的最難忍受的惡性腫瘤癥狀之一。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新發(fā)惡性腫瘤病例有1 000余萬人次,在早期和中期的惡性腫瘤患者中經歷中度或重度癌痛占35%~45%;而在疾病進展期,75%的患者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癌痛,其中25%~30%的患者將經受嚴重癌痛[1]。
中醫(yī)藥在癌痛治療中具有療效可靠、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無成癮性及戒斷性等優(yōu)點,其治療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已逐漸為臨床醫(yī)生和廣大患者接受。
中藥硬膏貼敷是中醫(yī)外治藥物療法中的一種,臨床多用芳香走竄、氣味濃烈的藥物及穿透性強的礦物類藥物配以介質(或加用透皮劑)而成。中藥硬膏雙柏散是廣東省已故名老中醫(yī)黃耀燊的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的驗方,臨床應用研究報道較多,相關療效肯定。
非藥物療法主要有針刺、灸法、推拿、磁療等,其中針刺治療在臨床運用得比較早,也最為廣泛,其對癌痛的療效也比較肯定。而穴位埋線是以針刺治療中的留針法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穴位埋線具備了留針所具的作用,而且通過穴位埋線可以保持對穴位刺激的持續(xù)作用,加強治療效果。
我科在2012年2月~2013年12月共運用此方法治療癌痛患者40例,并同西藥止痛藥相比較,取得了良好的冶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來源 觀察病例為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期間在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住院的80例惡性腫瘤患者。
1.2 診斷標準 疾病診斷標準:參照《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guī)范》診斷標準[2],均經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或有可靠的腫瘤標記確診為惡性腫瘤。
癌性疼痛的診斷標準:應用NRS(數(shù)字疼痛分級法)評估為中、重度癌痛患者。
1.3 納入病例標準 (1) 經臨床或病理學確立診斷的惡性腫瘤患者;(2) 估計生存期超過2個月;(3) 一般狀況評分KPS≥20分;(4) 年齡18~70歲之間;(5) 病人自愿接受本方案治療者;(6) 經NRS(數(shù)字疼痛分級法)(附表1)評估為中、重度癌痛患者;(7) 入組前有過放、化療治療病史者需經過至少4周的洗脫期;(8) 骨癌疼痛患者入組前1月內未使用過雙磷酸鹽且治療期間暫不使用雙磷酸鹽治療;(9) 血常規(guī)、心、肝、腎功能無明顯障礙,凝血功能基本正常。
1.4 排除病例標準 (1) 合并感染者;(2) 合并嚴重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及精神病患者;(3) 妊娠、哺乳期婦女;(4) 有嚴重藥物過敏史,或已知對試驗用藥成分或輔料過敏者;(5) 觀察期開始前的1周內進行手術、介入、射頻消融治療或神經阻斷治療者;(6) 排除其它非癌性疼痛因素引起疼痛者;(7) 治療不合作者。
1.5 脫落病例標準 (1) 出現(xiàn)過敏反應或嚴重不良反應事件,根據(jù)醫(yī)生判斷應停止試驗者;(2) 試驗過程中,患者發(fā)生其它嚴重并發(fā)癥,影響療效評價和安全性判斷者;(3) 受試者依從性差,自動中途換藥或加用本方案禁止使用的中西藥物者。(4) 無論何種原因,患者不愿意或不可能繼續(xù)進行臨床試驗,向主管醫(yī)生提出退出試驗、要求中止試驗者。(5) 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定者。
2.1 觀察組 以穴位埋線止癌痛一療程埋線1次,中藥硬膏(雙柏散)外敷癌痛處,每日1次,每次外敷4~6小時,7天為一個療程。若患者在治療前已在行止痛治療,則將原有止痛藥物進行劑量換算,改為奧施康定口服,換算標準如下。補充治療:在予上述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中重度疼痛,按標準癌痛治療予以滴定及用藥,用法同對照組。
2.2 對照組 本組病例口服奧施康定(鹽酸羥考酮控釋片,北京萌蒂制藥有限公司),一般劑量為每次10~20mg,12小時口服1次,當患者應用奧施康定達不到12小時鎮(zhèn)痛并需要加用即釋嗎啡片時,應考慮增加下次奧施康定的用量,當爆發(fā)痛發(fā)生時,應用即釋嗎啡片來解救,其劑量是前24小時奧施康定劑量的10%~20%,奧施康定和嗎啡的換算比例為口服10mg奧施康定相當于口服嗎啡20mg。60分鐘后依據(jù)患者疼痛緩解程度來進行劑量滴定,若治療后疼痛評分為7~10分,增加劑量50%~100%;若治療后疼痛評分為4~6分,則增加劑量25%~50%;若疼痛評分為1~3分,則不增加劑量。每24h調整劑量一次,直至劑量滴定達穩(wěn)態(tài),持續(xù)48小時NRS評分≤3分,12小時給藥1次,期間不需要服用鎮(zhèn)痛藥及輔助用藥。治療期間每日進行追蹤隨訪,隨時掌握患者疼痛緩解情況,合理調整藥物劑量,治療期間如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及時對癥處理。7天為一個療程。
2.3 臨床觀察指標及標準
2.3.1 疼痛緩解評定 完全緩解(CR):完全無疼痛, NRS 評分減少到0分;部分緩解(PR):疼痛較前明顯減輕, 睡眠不受影響,NRS 評分減少1/ 2~3/4;輕度緩解(MR):疼痛較給藥前減輕,但是仍明顯疼痛,NRS評分減少小于1/2;無效(NR):疼痛與給藥前比無減輕, NRS評分無減少[5];兩組間進行組間比較??傆行蕿橥耆徑饧硬糠志徑?,也進行兩組間比較。
2.3.2 鎮(zhèn)痛起效時間 根據(jù)鎮(zhèn)痛起效時間的觀察結果計算平均鎮(zhèn)痛起效時間,進行組間比較。
2.3.3 奧施康定使用量 比較治療后與治療前奧施康定使用量,進行組內及組間比較。
2.3.4 生活質量評分的選擇 對所記錄的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的KPS評分變化進行組內及組間比較。
3.1 對計量資料用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若方差不齊則用秩和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計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檢驗水平α=0.05。
3.2 治療前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卡分、疾病分布、NRS評分、奧施康定平均每人使用量指標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有1例病例脫落,觀察組患者因出現(xiàn)骨痛而用雙磷酸鹽治療影響療效評價,對照組為因患者病情進展不能繼續(xù)進行臨床觀察。
4.1 兩組患者癌性疼痛緩解治療療效比較 見表1、2。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癌性疼痛治療療效比較 例
表2 秩次
圖1 兩組患者癌性疼痛緩解治療療效
表3 中度疼痛患者治療前后奧施康定平均每人使用量比較±s)
圖2 中度疼痛患者治療前后使用量比較
表4 重度疼痛患者治療前后奧施康定平均每人使用量比較±s)
圖3 重度疼痛患者治療前后使用量比較
如表2所示,由于觀察組的緩解例數(shù)較對照組多,故觀察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4.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奧施康定平均每人使用量差比較 見表3、4。
由表3及圖2可見,中度疼痛患者中兩組的奧施康定平均每人使用量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但經t檢驗,P均大于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在中度疼痛組,兩種治療方法的奧施康定平均每人使用量治療前后無統(tǒng)計學差異,尚不能認為中度疼痛觀察組用量少于對照組。
由表4及圖3可見,在重度疼痛患者中,觀察組奧施康定使用量較前減少,經t檢驗,觀察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觀察組奧施康定使用量較治療前減少;對照組使用量較前增加,經t檢驗,P>0.50,尚不能認為對照組用量較治療前增加。結果提示兩種治療方法的奧施康定平均使用量有差異,且觀察組用量少于對照組。
4.3 治療后爆發(fā)痛減少例數(shù)比較 見表5、6。
表5 兩組患者爆發(fā)痛減少例數(shù)比較
圖4 兩組患者爆發(fā)痛減少例數(shù)比較
由表5可見,觀察組經治療后爆發(fā)痛減少的例數(shù)較對照組多,經卡方檢驗,P值小于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種治療方法均減少了爆發(fā)痛的發(fā)生,且觀察組減少的比例更大。
表6 觀察組與對照組卡式積分比較
圖5 治療前、治療后卡式積分比較
由表6及圖5可見,兩組KPS在治療前后比較,經t檢驗,組間及組內治療前后P均小于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觀察組與對照組均能增加受試者卡氏積分,改善生活質量,且觀察組改善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4.5 安全性分析 實驗過程中有2例病例脫落,脫落病例均為觀察組,其中1例病例因出現(xiàn)骨痛而需用雙磷酸鹽治療影響療效評價,1例病例病情進展惡化而不能繼續(xù)進行臨床觀察。穴位埋線的主要不良反應為埋線部位酸脹感,患者可忍受,無須特殊處理;雙柏散外敷的主要不良反應為局部皮膚過敏,共有2例病人出現(xiàn),經減少外敷時間可緩解。補充治療患者可出現(xiàn)與對照組相類似的惡心嘔吐、便秘、眩暈等不良反應,具體見表7及圖六。
表7 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圖6 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由表7及圖6可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但經卡方檢驗,P值均大于0.05,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癌性疼痛緩解治療療效比較,為有序變量的兩獨立樣本,故采用秩和檢驗,Z﹦-6.418,P﹦0.000<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的疼痛緩解療效要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奧施康定平均每人使用量差比較。中度疼痛患者中兩組的奧施康定平均每人使用量治療后較治療前減少,但經t檢驗,P均大于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在中度疼痛組,兩種治療方法的奧施康定平均每人使用量治療
前后無統(tǒng)計學差異,尚不能認為中度疼痛觀察組用量少于對照組。在重度疼痛患者中,觀察組奧施康定使用量較前減少,經t檢驗,觀察組P小于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觀察組奧施康定使用量較治療前減少;對照組使用量較前增加,經t檢驗,P大于0.05,尚不能認為對照組用量較治療前增加。結果提示兩種治療方法的奧施康定平均使用量有差異,且觀察組用量少于對照組。
觀察組經治療后爆發(fā)痛減少的例數(shù)較對照組多,經卡方檢驗,P值小于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種治療方法均減少了爆發(fā)痛的發(fā)生,且觀察組減少的比例更大。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經t檢驗,組間及組內治療前后P均小于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通過兩組治療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觀察組改善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在安全性方面,研究過程中觀察組和對照組均未因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而出現(xiàn)中止、退出試驗的病例。穴位埋線的主要不良反應為埋線部位酸脹感,患者可忍受,無須特殊處理;雙柏散外敷的主要不良反應為局部皮膚過敏,共有2例病人出現(xiàn),經減少外敷時間可緩解。補充治療患者可出現(xiàn)與對照組相類似的惡心嘔吐、便秘、眩暈等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P值均大于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不能表明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
穴位埋線聯(lián)合雙柏散外敷治療癌性疼痛的療效觀察組要優(yōu)于對照組,這與穴位埋線及雙柏散作用機理相關。穴位埋線通過持續(xù)的刺激產生作用,是一個緩慢的治療過程,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穴位埋線治療癌痛的效果才可能進一步顯現(xiàn)。
本課題中臨床應用價值在于:用穴位埋線聯(lián)合雙柏散外敷治療,能緩解晚期腫瘤患者癌性疼痛的程度,提高生存質量,且治療成本低,因此可作為臨床上有效控制癌性疼痛的方法之一。
[1]Goudas LC,Bioch R,Gialeli Qoudas M,etal.Theepidemiology of cancer pain[J]. Cancer Invest,2005,25(2):182-190.
[2]中國抗癌協(xié)會.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guī)范(合訂本)[M]. 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96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