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華社之光的‘光就是精神的力量,而團結、友愛、服務是其精髓所在?!?014年6月7日,在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上,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譚天星一語中的。
此次大會首次舉辦了“華社之光”巡禮活動,褒揚了包括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澳大利亞華人援助中心、英國華人計劃、馬來西亞董教總、蘇里南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加拿大中國專業(yè)人士協(xié)會、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泰國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美國華人策劃協(xié)會人瑞中心、夏威夷中華總商會十家“華社之光”代表社團。主辦方以視頻短片的形式向500余位參會僑領展示了這十個典型僑團的事跡。他們團結互助,為當地華人和住在國居民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在促進中外交流等方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菲華三寶
追溯歷史淵源,菲華企業(yè)家曾經跨海越洋,歷經艱辛,不遠萬里來到菲律賓扎根,視菲律賓為自己的家。他們憑著堅毅不屈、奮斗開拓和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終于突破重重困境,為菲律賓的國家進步、經濟繁榮而付出心血與智慧。今日,菲律賓社會的繁榮,華商功不可沒。
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是菲律賓華僑華人工商界規(guī)模最大的機構,也是菲律賓華僑華人社會最具影響的社團之一??倳?0年來一直秉持“團結全菲華人、加強菲華友好、配合國家政策、促進民族融合、努力發(fā)展工商、增進地方繁榮”的宗旨,在服務華社,協(xié)助華僑華人爭取正當權益,推動華族融入主流社會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菲華商聯總會于20世紀60年代發(fā)起的社會公益事業(yè)菲華志愿消防隊、菲華義診隊、捐建農村校舍被稱為“菲華三寶”,迄今已惠及數以百萬計的菲律賓人,是菲律賓華社回饋當地社會的方式,更是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試金石,也是菲華裔不斷融合的主要動因之一。
20世紀60年代,菲華商聯總會認識到服務社會公益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同,為此,他們推出了第一個社會福利方案,即“捐建農村校舍方案”。當時菲律賓國庫沒有能力支援擴展校舍的預算,公立學校的教室嚴重短缺,尤其農村地區(qū)人口多,不同年級學生要分上下午使用教室。該方案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因此這項服務大眾的義舉,取得了成功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菲華消防隊”是由華僑華人創(chuàng)建、為全社會服務的志愿防火隊。60年前華僑華人還備受歧視,連失火請消防隊都會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為了自救和救人,菲華防火福利聯合總會與菲華志愿消防隊總會相繼成立,華僑華人志愿出資建設消防站、購置器材,并實行24小時義務執(zhí)勤服務。
雖然初衷是為了華人自救,但真正遇到火情,不論是華人區(qū)還是非華人區(qū),防火隊會立即發(fā)出施救信號,消防員火速趕往現場,有時甚至比政府的消防隊還要快。歷經幾十年發(fā)展,現在菲華志愿防火隊的總數已經達到40個,擁有200多輛消防車和4000多名受過良好訓練的志愿消防隊員,為當地民眾提供全天候的義務服務,已成為菲律賓國家消防的一支重要力量,贏得了當地民眾的信任和贊譽。
由于菲律賓社會貧富懸殊,許多貧困百姓無錢就醫(yī),為此,菲華商聯總會專門成立菲華義診隊,免費為低收入民眾提供醫(yī)療服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貧困地區(qū)民眾看病難的問題。
菲華義診隊負責人說,“不論刮風下雨,我們的醫(yī)師志愿者有時定點義診,但更多的是流動到偏遠地區(qū)為當地民眾派醫(yī)送藥,這種義診服務開展了幾十年了。義診中心每天的開銷在1萬元人民幣,都是由菲華社和善長仁翁捐款支持,現在義診中心9 0 %的病人都是菲律賓人,他們非常傾心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p>
通過推動“菲華三寶”,菲華商聯總會有效地增進了菲華兩族人民和睦相處的情誼,也以服務社會、造福大眾、關愛友族的公益情懷,推動菲華族真正融入了主流社會。為住在國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受到菲律賓政界人士及民眾的肯定和尊敬。
傳承中華文化,促進中泰友好
說起泰國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的由來,其創(chuàng)始人之一丘夏莉滔滔不絕:2001年,國務院僑辦首次舉辦“世界華裔杰出青年華夏行”,邀請對象主要是東南亞國家知名華商的接班子女,泰國共有8位代表參加,丘夏莉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受到了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的親切接見。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參訪活動,8位泰國青年企業(yè)家看到了祖籍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還發(fā)現了中國市場存在的巨大商機。”
當時,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通過組織各國青年企業(yè)家到中國訪問這樣的活動來保持與海外華裔的聯系,使老一輩華僑華人數百年來與祖籍國形成的友誼之路能繼續(xù)傳承下去,此種做法讓丘夏莉深感欽佩和贊賞。丘夏莉告訴記者,從根本上講,企業(yè)家都希望自己的企業(yè)獲得成功,而通過交流獲得新的信息,無疑是為企業(yè)獲得新的成功提供更多機會。前往中國訪問的企業(yè)家回到各國以后,會以他們的感受和經驗,自然成為所在國與中國的聯系紐帶和友誼使者。
回到泰國后,泰國幾位青年企業(yè)家覺得自己與中國的聯系前所未有的緊密了,于是決定組建泰國青年企業(yè)家協(xié)會,這也是首個因為“華夏行”活動而結緣組建的社團。
如今,13年過去了,協(xié)會成員已經由初始時的8名發(fā)展到了32名理事、100多名會員,他們都是參加過國務院僑辦歷屆“華夏行”的代表,其中多為泰國著名華人企業(yè)家的后代,由此,它也成為泰國華裔青年才俊的聚集地。
“泰國青年企業(yè)家應中國政府邀請,經常赴中國訪問。一次在訪問甘肅省一個偏遠的農村時,貧困的現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經過商議,我們?yōu)樵摯寰杩罱ㄔ炝藢W校,中國政府還以協(xié)會名稱命名該學校。我們因能為祖籍國做點事而感到非常自豪?!碧﹪嗄昶髽I(yè)家協(xié)會榮譽理事長胡寶鋒說。
華埠老人們的“家”
“每天到人瑞中心吃午飯和參與活動已成為一些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里就像曼哈頓華埠老人們另外的一個‘家?!比A策會人瑞中心主任伍寶玲自豪地說。
華策會人瑞中心位于美國紐約曼哈頓華埠格蘭街168號,是紐約最大型的老人中心,創(chuàng)辦于19 72年,隸屬于紐約市華人策劃協(xié)會。這是一個非盈利性質的老人活動中心,以提供高質量的福利申請咨詢敬老服務,以及豐富多樣的老年人藝術活動而聞名。有的老人已經接受了超過30年的服務,稱這里是家并不為過。人瑞中心有張一周節(jié)目單,是特別為老人們安排的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想學習的有電腦班、英文班,想養(yǎng)生的有頸椎操、太極班,想娛樂的有舞蹈班、歌詠班,當然最受大家歡迎的還是需要手腦并用的麻將。這個被喻為紐約“最現代化”的老人中心深受紐約華裔老人們的喜愛。
“從我40多年前來到美國開始,一直在華策會工作,最初這里只有5名工作人員,而自己是唯一的女性?!蔽閷毩嵴f,剛來華策會時扣稅之后的年薪不足2000美元,根本不足以維持生活。
但熱愛社區(qū)和教育工作的伍寶玲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上午去制衣廠打工賺錢養(yǎng)家,下午至晚上在華策會做社工。期間,她憑著頑強的毅力,學習英文,并取得了碩士學位,拿到了教師執(zhí)照。雖然辛苦,但伍寶玲從未想過離開華策會。
“現在,我在這里工作已經超過45年了,”伍寶玲說,自己與華策會的創(chuàng)辦人一手創(chuàng)辦了人瑞中心,并在12年前將人瑞中心搬到了寸土寸金的曼哈頓華埠。
“如今,人瑞中心面積2萬平方英尺,設備完整,有各種不同的社會活動服務,還有提供午餐的。已有6000多名會員,每天來這里參加活動的有三四千人?!睂τ谥行牡倪\作情況,伍寶玲如數家珍。
“我們每年只有100萬左右經費,就是希望用最少的經費,最少的人手,為更多的老人服務。中心還特意配備兩輛專車,每天為生活在紐約不同地區(qū)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務?!蔽閷毩嵴f。
人瑞中心的服務細致入微,從老人們生前到身后,處處都體現了關愛。在紐約郊區(qū),中心專門買了一塊地作為人瑞陵園,并建起了孝思廳,每年清明都會去追思逝者,現在這里已經長眠了幾千位逝者。
“他們生前把人瑞中心當成家,我們就有義務建立這個人瑞墓園,希望他們永永遠遠,每一年都有我們家人去掃墓追思。”伍寶玲說。
伍寶玲認為,敬老是中國人最傳統(tǒng)的精神,做好老人工作十分重要。現在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如何讓老人安度晚年,讓下一代放心,減輕政府負擔,還需要很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