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賈瓦德(伊拉克)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伊本·白圖泰筆下的刺桐城、遍布阿拉伯故事的港口之城。
福建泉州,這座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城市,因其繁華千年的港口而聞名諸國。它千百年不斷的故事里,訴說的是我們阿拉伯先人與這座古城人民之間的友好與情誼。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榮州改名為泉州。自此,中世紀的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及香料之路的東方大港而聞名遐邇,其繁榮程度甚至遠超今天的上海。
時至今日,泉州坊間還流傳著阿拉伯人渡洋來華,傳授當?shù)厝酥谱飨懔系燃妓嚨膫髡f。這座橫亙歷史的古城,你可以在每一頁歷史典籍與每一個口頭流傳的故事里,找到關于阿拉伯的記載和回憶。是的,泉州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弟子們來華傳教的第一站,他們崇高的品德和情操,至今被后人傳頌。
永遠的海上絲綢之路
泉州的歷史被完整地保存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里,從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座城市是如何敞開胸懷,接納著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宗教與文化的來客。包括阿拉伯伊斯蘭、印度、佛陀、基督等諸多文明的文物古跡,都在訴說著我們的先輩是如何乘風破浪來到這里。伴隨著文化和商貿(mào)交流的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人民在生活經(jīng)驗的共享,形制各異的船舶在他們手中誕生。
始建于1959年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以海外交通史為專題的博物館。1979年,泉州古船陳列館落成后,博物館開始對游客開放?,F(xiàn)在的新館區(qū)于1991年建成,主體建筑出自著名設計師之手,造型精致宏偉,主體建筑宛如一艘遠航歸來停泊港灣的雙桅帆船。新館區(qū)占地3.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9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珍貴航海交通文物。在眾多的文物展示中,游客明顯感覺到濃厚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痕跡。博物館入口處,迎面站立的是頷首微笑,身著長袍,頭纏長巾的伊本·白圖泰的塑像,二樓展示的是阿拉伯后裔家族的族譜和眾多文物和圖片,西非阿拉伯城邑的名字不時映入眼簾,墻上掛著繪有13、14世紀時期的古航海圖,先輩們從巴格達、巴士拉、開羅、亞歷山大、阿曼、亞丁、麥加、大馬士革、耶路撒冷、伊斯法罕、索馬里海岸紛至沓來。
阿拉伯淵源
公元1345年,著名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來華,在《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一書中留下了他對泉州的印象,描述它為一個非常繁榮的港口,用以運輸陶瓷與絲綢的造船業(yè)發(fā)達。他在書中說,雖然此地名為刺桐(阿語意為橄欖),但城中并不見橄欖樹。那么“刺桐”這個阿語名字怎么來的呢?想來應是本地人早以“刺桐”命名城市,阿拉伯人來之后,為了方便發(fā)音與記憶,便將“刺桐”諧音為阿拉伯語的“橄欖”一詞。
而當?shù)氐幕刈宕笮铡。梢宰匪莸揭晃幻麨椤罢菜级 钡陌⒗容?,因其品德卓越,許多中國穆斯林史學者將他認定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詹思丁來泉州后與當?shù)厝送ɑ?,開枝散葉,其后人取“丁”字作為家族姓氏,如此繁衍。恰如古蘭經(jīng)云:“一顆優(yōu)良的樹,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條高聳入云,憑主的許可,按時結(jié)果?!?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4/21/qkimagesjrzgjrzg201408jrzg20140809-1-l.jpg"/>
作為中國穆斯林民族—回族的一支,丁姓是對詹思丁和其子納蘇魯丁后人的姓氏漢化的標識,現(xiàn)在泉州丁氏后人早已遍布中國南方各地,甚至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也有丁姓回族穆斯林。
在中國56個民族大家庭里,源于阿拉伯先民的回族一直保持著優(yōu)良的伊斯蘭文化傳統(tǒng)而廣受尊重,他們踐行著“愛國屬于信仰”的教義,與人為善。
江頭回族村
訪問泉州,拜訪阿拉伯后裔的回族穆斯林是必不可少的。江頭村是泉州晉江7個回族村中最大的一個,共有1248戶,5490回族人口。根據(jù)歷史記載,阿拉伯人曾教授當?shù)厝酥菩椭葡愕募挤?,傳承至今,現(xiàn)在村里絕大多數(shù)人都從事制鞋及相關產(chǎn)業(yè)。得益于改革開放和中央及地方政府對少數(shù)民族提供的優(yōu)惠政策,全村現(xiàn)在有超過200家制鞋企業(yè)。作為國際鞋業(yè)博覽會的舉辦地,泉州吸引了大量的西亞北非的阿拉伯商人來此采購,交易額每創(chuàng)新高。而這些企業(yè)在盈利的同時,在興建學校、支持教育事業(yè)、為培養(yǎng)具有知識和智慧的新一代而慷慨解囊。
鞋企領頭羊—361°
在眾多的泉州運動鞋服及相關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企業(yè)里,361°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品牌,它在國際市場獨占一席之地。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丁建通便是前文提到的丁氏家族后人,丁建通年輕時曾下地耕田,出海抓魚,在南音戲團吹嗩吶,打短工。44歲的時候,丁建通失去了戲團的工作,賦閑在家。起初的失望和迷茫很快被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丁建通拿著借來的2000塊錢,購買了一套簡易的制鞋工具,叫回了在鞋廠打工的4個孩子,父子5人的家庭作坊誕生了。
現(xiàn)在已退居二線,成為公司精神領袖的丁建通說:“從第一天起,我就把誠信和顧客的滿意度作為生意的第一原則,并親自動手參與制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設計到縫制,力求讓鞋子能舒適耐穿,漸漸地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毙∽鞣坏娜藬?shù)也逐漸增加到8個人,丁建通也騰出時間去外地開拓市場。同時,他因善于借鑒其他企業(yè)及外國品牌的經(jīng)驗,憑借著誠信、創(chuàng)新為本的經(jīng)營理念,事業(yè)獲得了長足發(fā)展,一躍躋身為當?shù)刂髽I(yè),為當?shù)谿DP的增長做出了貢獻。一系列的體育賽事贊助和公益捐助更加穩(wěn)固了361°企業(yè)的市場聲譽。1992年至1998年,公司開通了與西亞、北非的貿(mào)易,占據(jù)了約旦、伊拉克、阿聯(lián)酋及伊朗等地區(qū)市場份額。丁建通說:“創(chuàng)新和與時俱進是我對公司發(fā)展所堅持的一貫理念,我們?yōu)榱四軌蜷_拓更廣闊的國家市場,將起初的‘華豐品牌改為‘別克,后來我們將品牌定為‘361°,因為從數(shù)學角度講,360度就已經(jīng)是最大的度數(shù)了,再增加一度成為361度,這表明了我們面對未來多一度的熱愛和迎接挑戰(zhàn)的決心?!?/p>
從2000元起家到億萬富翁,丁建通帶領361°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于2009年成功上市,4年間361°的市值已超過20億元人民幣,2014年一年就增長了6.5億元。每年公司都要拿出數(shù)百萬的資金用于家鄉(xiāng)建設和公益事業(yè)。丁建通退休后,他把公司的所有事物都交給了大兒子丁輝煌來打理。361°和它正上演的,可謂是中國不勝枚舉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中的典范。
回族史跡陳列館
1300多年前,作為回族的先民,阿拉伯人已來到中國,泉州是他們定居的幾個城市之一。位于晉江陳埭村的回族事跡陳列館清晰地展示了這段歷史,陳列館的墻壁上以各種書體的阿拉伯文字作為裝飾,還有以阿語書寫的“陳埭”二字造型頗似一只象征平安的鴿子。目前,超過3萬具有阿拉伯血統(tǒng)的回族人生活在陳埭,其中大約一萬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余的則是保守本土漢文化,主要以丁氏家族為主。在陳列館里還繪有包括詹思丁在內(nèi)的阿拉伯先民及歷代丁氏家族名人的畫像和他們的生平事跡,諸多的文物古跡確鑿地證明了伊斯蘭及阿拉伯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緊密結(jié)合。
陳埭村的清真寺,全天開放進行五時禮拜,寺內(nèi)的阿訇易卜拉欣教長告訴我們說,很多來自各國的阿拉伯人都來這兒禮拜,周五的主麻拜人數(shù)最多。此外,他還很高興地給我們介紹了陳埭村齋月的情況。
偉大的圣門弟子
泉州這座城市與阿拉伯穆斯林的關系是非同尋常的,不論是從導游還是市井民眾那兒,“阿拉伯”這個詞總是不絕于耳地被提起。在泉州靈山腳下,有處綠樹成蔭、修葺精致的陵園,當?shù)厝朔Q之為圣徒墓。大量的史料表明,在這個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建筑風格的陵園內(nèi),兩座用花崗巖雕琢的長方形墓蓋下,是伊斯蘭教圣徒三賢、四賢的長眠之處。千百年來的社會風云變遷沒有阻礙當?shù)厝嗣駥δ沟氐谋Wo。據(jù)史志記載,他們是先知穆罕默德來華傳教的四大弟子中的兩位,其余兩位分別去了廣州和揚州。他們在歸真后埋葬的山坡上有異光發(fā)出,當?shù)厝吮銓⒋说孛麨椤办`山”,以示先賢墓地的神圣,并受到了來自民間與政府持續(xù)的保護和修葺,墓地旁邊由福建省政府1961年樹立的保護碑記足以說明這一點。
感謝真主,兩位圣門弟子的墓廬伴隨著他們極佳的聲譽存留至今,當我踏入墓園,臨近圣賢安息之地的時候,油然而生的是對蒼茫歷史的感懷和對先賢所擔負的神圣使命的敬仰。
墓廬旁邊有塊巨石,很神奇地疊加在另一塊巨石之上,這或許是因為泉州滄海桑田的結(jié)果,而當?shù)厝藞孕胚@是神跡的顯現(xiàn),就如兩位神門弟子的到來一般,借助他們高貴的品質(zhì),給泉州城帶來福澤。
圣徒墓園肅穆整潔,尤其是先賢的墓廬,古樸而又圣潔,所有的一切讓入園者心安超脫。
圣友清凈寺
泉州清凈寺始建于伊斯蘭教歷400年,即公元1009年,是中國以及東南亞早期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又稱“艾蘇哈卜寺”,即阿拉伯語“圣友寺”之意。清凈二字寓意明顯,體現(xiàn)了伊斯蘭教清純、潔凈的教義。清凈寺位于泉州城東南隅,占地面積有一萬平方米,建筑極具古阿拉伯風格。寺門高大為穹頂尖拱形,由青白花崗巖砌成,門外壁最高處刻有一系列古蘭經(jīng)文做裝飾。其余的禮拜殿及講經(jīng)堂等建筑也均為花崗巖砌成。1608年,泉州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8.1級大地震,清凈寺的主體建筑受損嚴重,禮拜大殿的圓頂震落,高聳的宣禮塔也坍塌殆盡。至今仍能清楚地看到保存完整的遺址,由于無法復建主禮拜大殿的圓頂,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內(nèi)增建一間小禮拜殿,做日常禮拜及宗教功課用。2009年,阿曼蘇丹國注資修建新大殿,彰顯了中阿友誼的古今相傳。清凈寺早在1961年即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在是中國模范清真寺。
“對阿友好是要務”
泉州市政府及商貿(mào)部門的領導人均對我們表達了他們對繼承和發(fā)揚對阿友好關系的意愿和決心,立志使泉州成為書寫中阿友好新篇章的平臺,并為促成與阿拉伯各城市建立兄弟關系而積極奔走。基于此,在中國對外友好協(xié)會和阿拉伯城市組織的支持下,泉州于2014年成功申辦了第一屆中阿城市論壇,此次論壇以“絲路起點、合作新篇”為主題,就中阿城市在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阿城市間經(jīng)貿(mào)及投資合作前景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旨在增進中阿城市間的了解和友誼,讓更多中阿城市建立聯(lián)系,推動雙方在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以此為契機,中阿雙方達成了許多切實有效的合作協(xié)議,其中有中阿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三方構(gòu)成的工作小組,旨在推動加強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工作,以及意在拓展航海博物館研究,尤其是阿拉伯伊斯蘭文物研究的中阿工作小組也在泉州成立。
這一系列成果的達成都指向了在新時期的背景下,中阿在繼續(xù)發(fā)揚傳統(tǒng)友誼邁向新臺階方面所懷有的共同意愿。當然,這些意愿都需要切實地努力付出才能具體落地,開花結(jié)果。
泉州,給我留下太多值得永存的回憶,我定會用手中的筆,通過《今日中國》將這座古老城市的年輕活力,包容的多元文化氛圍繼續(xù)展現(xiàn)給阿拉伯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