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勛 周永醇 潘向榮
(1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八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 廣西貴港 537100;2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八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
不管是傳統(tǒng)開腹手術還是腔鏡手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術后腹腔再粘連的發(fā)生難于避免,就促使外科醫(yī)師探討在達到治病目的的同時如何將術后腹腔粘連的發(fā)生率降到最低,何種治療方式能達到這一目標,如何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對于不同的病例、不同的醫(yī)療條件下實現(xiàn)醫(yī)療資源的最佳運用,這些問題值得探討。我們此研究旨在探討需手術治療的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治療策略。
1.1 病例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且符合以下條件:①腹部手術少于2次;②腸道擴張局限于1~3個象限;③心、肺、腎等重要臟器無嚴重器質性病變。(2)排除標準:①嚴重腹脹;②以往手術中發(fā)現(xiàn)腹腔致密粘連和融合的腸管;③腔鏡手術失敗病例;④隨訪不滿6個月。
1.2 一般資料 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住院治療的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中符合入組條件有219例,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組:開腹手術(A組)86例、開腹手術聯(lián)合中藥(B組)67例、腔鏡手術(C組) 31例、腔鏡手術聯(lián)合中藥(D組)35例。4組術前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患者術前情況比較
1.3 治療方法 A組采用開腹手術,B組采用開腹手術聯(lián)合中藥治療,C組采用腔鏡手術,D組采用腔鏡手術聯(lián)合中藥治療。均采用全身麻醉。(1)腔鏡手術:①根據(jù)患者術前臥位片或術中超聲選擇腸道無明顯擴張區(qū)。②根據(jù)腸粘連范圍、程度選擇輔助孔或操作孔,一般為2~4個。③腹壁與腸管的粘連,用無損傷鉗抓取腸管牽離腹壁,超聲刀銳性分離;腸間粘連或與膀胱等臟器粘連,盡可能用超聲刀輔助剪刀銳性游離。術中注意腹腔鏡與操作器械位置的替換,以多角度解剖腸粘連處。(2)開腹手術:腹壁與腸管、腸管間粘連或與膀胱等臟器粘連予剪刀或電刀銳性游離。兩種手術均遵循“寧傷腹壁,不傷腸管”的原則,還要徹底止血,充分沖洗,吸盡腹腔滲液。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聯(lián)合中藥治療者,在腸道功能未恢復前,予中藥復方大承氣湯濃煎保留灌腸,腸道功能恢復后改口服。復方大承氣湯方劑:厚樸15~30 g、枳實15 g、桃仁9 g、赤芍15 g、炒萊菔子15~30 g、大黃15 g (后下)、芒硝9~15 g(沖) 。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 結果
1.5.1 術后恢復情況 4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進食時間、住院天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245.151、290.237、106.878,P=0.000,見表2),A組最差,D組較優(yōu)。
表2 術后恢復情況
1.5.2 白細胞變化情況 4組術日(術前)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055,P=0.983);術后第1 d、第2 d、第3 d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37.442、38.689、28.182,F(xiàn)=0.000,見表3),A組恢復最差,D組較優(yōu)。
表3 白細胞變化情況
1.5.3 隨訪情況 出院后第1年每3個月隨訪1次,1年后每6個月隨訪1次。懷疑腸粘連復發(fā)者加行腹部平片、B超、CT或MRI等檢查。A組常伴腹痛21例(24.42%),需再次手術治療12例(13.95%);B組常伴腹痛9例(13.43%),需再次手術治療5例(7.46%);C組常伴腹痛3例(9.68%),1例需再次手術治療(3.23%);D組常伴腹痛2例(5.71%),無需再次手術病例。4組腹痛及需再手術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8.549、7.958,P值分別為0.039、0.047),D組優(yōu)于其它各組,見表4。
表4 隨訪情況(n)
不管開腹手術還是腔鏡手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術后腹腔再粘連的發(fā)生難于避免。為解決這一問題,臨床曾經(jīng)試行過術中使用各種抗粘連劑,不但無效,反而有副反應[1],故不主張術中使用防粘連劑[2]。粘連的發(fā)生與腹腔內手術、炎癥、創(chuàng)傷、出血、異物有關[3],是組織愈合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腹膜受到過度牽拉、切割、挫傷、干燥等損傷,則纖維溶解過程停滯,甚至出現(xiàn)纖維蛋白沉積和機化,形成粘連帶。故預防粘連形成的有效措施[3]是減少組織創(chuàng)傷,及時治療腹腔內炎癥病變,早期活動和促進腸蠕動及早恢復。
2.1 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手術的比較 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弊端[4]:⑴術口大,切口與網(wǎng)膜及腸管等粘連幾乎不可避免;⑵手術時腹腔內滑液蒸發(fā),腸管及腹膜的潤滑度降低;⑶術中使用紗布壓抹清除血跡,可致腸管、腹膜等細微擦傷;⑷滑石粉等異物易污染及存留于腹腔。因此開腹手術可以引起新的、甚至更嚴重的粘連。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腔鏡手術的優(yōu)點有:⑴切口小,腹壁創(chuàng)傷輕;術中精確分離解剖,腹腔炎癥反應輕,形成腹腔再粘連的幾率也小;⑵封閉的手術環(huán)境,將腸管和臟器的損傷降低到最低;⑶術后恢復快,患者早活動,胃腸功能恢復快,從而減少纖維蛋白沉積,減少形成粘連的幾會;⑷異物污染腹腔的可能性極小。顧愛東等[5]認為腔鏡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優(yōu)于開腹手術。陳小勛資料提示[6]腔鏡組在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進食時間、住院天數(shù)和止痛藥使用等方面優(yōu)于開腹組,術后隨訪開腹組腹痛發(fā)生率大于腔鏡組。本組資料中,4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進食時間,住院天數(shù)及術后第1 d、第2 d、第3 d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隨訪4組的腹痛及需再次手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組優(yōu)于A組。腔鏡手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較優(yōu),可能與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小,腹腔內組織炎癥反應輕有關,腹腔內組織炎癥反應輕也就降低了腸粘連的發(fā)生率[7]。
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特點:腸腔內存大量內容物,腸管水腫、充血且有手術史、腹部情況復雜[8]。導致手術操作困難,手術成功率低。本組資料行開腹手術330例,入組僅153例,而入組標準其實就是腔鏡治療的適應證,可見,大部分患者還需開腹手術解決問題,故不能完全否認傳統(tǒng)手術的治療作用。
2.2 手術聯(lián)合中藥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意義 純西醫(yī)治療的不盡人意及中醫(yī)的整體觀優(yōu)勢,促使外科醫(yī)師開始探討手術聯(lián)合中藥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是否現(xiàn)實的問題。
胃腸道是人體最大的細菌及毒素庫。腸梗阻時,缺氧、感染、應激等致使腸道黏膜功能受損,細菌和毒素移位,形成腸源性感染。復方大承氣湯有[9]抗感染,直接滅活內毒素,保護腸黏膜屏障,控制腸道細菌易位作用。用于保留灌腸可直接刺激直腸壁的感受器,引發(fā)排便反射,促使腸管蠕動[10],糾正由于毒素引起的腸麻痹[11],排出毒素[12],改善腹腔內臟器血液循環(huán)及促進腹膜吸收、減輕組織水腫、防治腸源性感染[13]。本組資料中,4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進食時間,住院天數(shù)及術后第1 d、第2 d、第3 d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隨訪4組的腹痛及需再次手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組較優(yōu)。故筆者認為手術后輔助中藥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能及時控制腹腔感染、促進腸管蠕動、促進臟器水腫消退,減少滲出富含纖維蛋白的炎性滲液,促進纖維素性粘連的吸收,預防粘連帶形成。
2.3 需及時手術的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治療策略 為達到治病的目的同時又能減少術后再粘連發(fā)生率,筆者提出需及時手術的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策略包括:(1)需及時手術的指證是絞窄性、完全性腸梗阻和保守治療無效者。(2)腔鏡手術指征:①腹部手術不超過2次;②腸道擴張局限于1~3個象限;③腹脹不重,無明顯腹膜炎征。(3)開腹手術適應證:①腹脹重,伴明顯腹膜炎征;②以往手術中發(fā)現(xiàn)腹腔致密粘連和融合的腸管;③腔鏡手術失敗者。(4)腔鏡手術的時機[8]為:①術后長時間無癥狀,而突然出現(xiàn)的急性絞窄性腸梗阻患者,且腹脹不重,腹肌柔軟者;②既往有腸梗阻反復發(fā)作史,保守治療至不完全性梗阻而病情不再好轉;③經(jīng)積極的非手術治療12~24 h病情無明顯改善或反而加重,且腹脹不重;④保守治療有一定效果而又較長期不緩解的亞急性腸梗阻。(5)不管手術方式如何,建議術后加用復方大承氣湯。腔鏡手術聯(lián)合中藥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能針對術后引起腹腔再粘連的多個高危病理因素進行綜合干預,是治療和預防術后再粘連發(fā)生的有效手段。筆者提出,有適應證的急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首選腔鏡手術聯(lián)合中藥治療,腔鏡手術失敗或無適應證者選擇開腹手術輔助中藥治療。但如何完全杜絕術后再粘連的發(fā)生,還需繼續(xù)探索研究。經(jīng)中西醫(yī)結合保守治療有效、有多次發(fā)作病史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待病情控制3個月后再手術,也許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參 考 文 獻
[1] 朱維銘.腸梗阻的手術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9):692-694.
[2] Attard JP, MacLean AR.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 idemiology, biology and p revention[J].Can J Surg,2007,50(4):291-300.
[3] 陳孝平,石應康,邱貴興.粘連性腸梗阻[M].外科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92-594.
[4] Vijay K, Anindya C, Bhanu P,et al.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SBO) in children role of conservative management[J].Med J Malaysia ,2005,60:81-84.
[5] 顧愛東,郭克遜,周斌.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對比研究[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8,13:35-37.
[6] 陳小勛,周永醇,張兆明,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25(11):924-925.
[7] 吳志明,婁建平,孟興成,等.腹腔鏡與開腹腸粘連松解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4,4:41-42.
[8] 陳小勛,李強輝,周永醇,等.腹腔鏡治療急性粘連性腸梗阻的手術效果[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2,,21(1):122-124.
[9] 莊穎,張雅萍.腸源性膿毒癥的研究進展[J].國際外科學雜志,2007,34(6):403-406.
[10] 楊紅,胡軍.復方大承氣湯灌腸對腹部手術胃腸功能恢復作用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112.
[11] 陳潔明,沈躍建,莫耘松,等.大承氣湯加味灌腸治療急性胰腺炎腸麻痹36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6;15:1289.
[12] 王友清,葉子.通腑清下湯對急性胰腺炎患者腸道屏障保護作用的影響[J].中醫(yī)雜志,2007;48:325-327.
[13] 陳茂惠,殷發(fā)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早期炎性腸梗阻的體會[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