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巧
內(nèi)容摘要: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是師生之間進行對話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它有檢查評估、啟迪思維、引導學習等多種功能。高效性在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效性 提問 案例
案例描述:
《包公審驢》這篇課文通過包公餓驢、打驢、放驢這樣的情節(jié),展示出包公高超的審判能力。一位老師是這樣施教的——
師:(板書課題《包公審驢》)看到老師書寫完課題后,你從題目中生發(fā)出了什么問題?
生:包公為什么要審驢?
生:驢不會說話,包公是怎么審驢的?
生:包公審驢的結果是什么?
師:大家的問題很有價值,請默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出問題的答案?
生:閱讀批注。
師:包公為什么要審驢呀?
生:劉五的驢丟了,他告了官。
生:劉五的驢被掉包了,他告了官。
師:劉五家的驢到底是丟了還是被掉包了?你是這樣理解“丟”和“掉包”這兩個詞語的?
生:“丟”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遺失了,比如,我在上學的路上吧鉛筆丟了;或者有意地扔掉了。比如,我把沒有用的垃圾丟進垃圾箱里了?!罢{(diào)包”是暗中用假的偷換真的,或者用壞的偷換好的。
師:劉五發(fā)現(xiàn)自己家的驢不見了,便告了官。這個“告”字這樣理解才對?
生:“告”在這里不能理解成告訴或宣告,應該理解成向官員告狀,也就是向官員控告、檢舉。
師:因為有人來告狀,所以,包公要“審”?!皩彙痹谡n文里是什么意思?能用它組詞嗎?
生:“審”是訊問、分析、推理等方式來處理案件的意思。比如:審理、審訊、審問。
師:“審”的方式首先是詢問,但是驢是不會說話的,所以,應該審人才能審查出結果來,可是,包公卻審起不會說話的驢來,這就是包公不同一般人的高超的智慧,也是課文題目妙趣橫生之處。包公是怎樣審驢的?請仔細閱讀課文,然后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獲得信息。
生:閱讀勾畫。
師:請各組組長組織進行交流,并準備推薦一名成員在全班發(fā)言。
生:小組內(nèi)交流。
師:包公是怎樣審驢的?哪個小組給大家說一說?
師:你能把剛才說的意思用一個詞概括出來嗎?
生:餓驢。
師:除了餓驢,包公還用什么訣竅來審驢?哪些小組說二說?
師:能用一個詞概括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打驢。
師:不光打,還要使勁地打!打完了怎樣做?哪個小組的代表用一個詞來概括。
生:放驢。
師:包公“審“了半天驢,想想看,哪句話是跟“驢”說的?
師:想想,包公為什么要這樣“審”?
生:人畜一個理。我一般在餓了、受了委屈的時候就特別想回家。由此我推想,包公餓驢、打驢、放驢的道理也應該是這樣!
生:包公之所以這樣審,是因為驢能識途,只要讓驢在餓到極點、痛到極點,并把它放開時,它就會毫不猶豫地飛奔到家——飛奔到小偷的那個家!
師:哦!由此可見,包公的“智謀”原來“智”在……
生:利用了驢自身的本性!
師:小偷被抓了,劉五得驢了。親眼目睹了包公“審”驢的人們,他們各自都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生:劉五喜出望外地說:“太好了!包大人真是斷案如神哪!”
生:小偷垂頭喪氣地說:“哎呀,真是的!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奠為。這樣的壞心眼以后可不能再有了!”
生:衙役們佩服地說:“包大人斷案,就一個字——神!”
生:當差的情不自禁地說:“跟著包大人斷案,天天都有新收獲!”
生:圍觀的人們更是贊不絕口:“包大人真是足智多謀、料事如神啊!”
師:課文里用了好多詞語來表達人們對包公的敬佩,如:喜出望外、斷案如神、佩服、情不自禁、贊不絕口、足智多謀、料事如神。反復讀課文,體會這些詞語的準確性與生動性。
案例分析:
1、本案例根據(jù)學生的思路,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問題既要預設,但更多的應是“生成”。教師不能獨斷地控制課堂教學,不能固守自己的思維設置問題,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按照學生的思路引導探究。
2、本案例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語文課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它具有主觀性、直覺性、想象性、間接性、多義性等特點,講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