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艷
摘 要:“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边@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精辟之談。只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當中進行觀察,學生就對自然、社會、人生有了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就會樂于表達、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關鍵詞:仔細觀察;習作能力;學生
在我國當前的作文教學中,有時忽略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一
味地在語言形式上下功夫,離開了學生的生活,離開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大搞孤立的、繁瑣的、機械的詞、句訓練,使學生陷于文字游戲之中不能自拔。其結果,學生表達能力難以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止步不前。
一、真切體驗生活,產生獨特感受
體驗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或親身經歷。也就是讓學生身臨其境,目睹其物,并進行思考。
例子告訴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值得記錄下來的事物,只要留心觀察,深刻認識,是會有獨特的感悟的。
當然,在觀察時,并不一定便有深刻的感悟。有時只是一些朦朧的感覺和想法。所以,也需要在觀察之后,細細地體味,更加深入地思考,將自己的深刻體驗反映出來,特別是當今復雜的社會生活,人物的內心世界是需要反復回味的。
二、抓準事物特點,積累觀察經驗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點,沒有抓準事物特點,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會產生獨特的感受。見一個人,沒記下他的面貌特征,隔些日子再見,就會記不起來是誰;到過一個地方,沒有記下此處與他處的不同之點,下次會找不到這里;沒有抓住動植物的特點,就不能使別人了解你見過的動植物是什么樣子。所以說,抓準事物的特點,是寫好作文的關鍵。
怎樣抓準事物特點呢?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才能不遺漏觀察事物的每個部分、每個階段,同時有利于學生有條理地記錄觀察所得。還可以按空間方位順序,按時間順序……但僅觀察有序是不夠的,這只能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應該做到全、細、深。全指的是每一部分都看到;細,指的是每一部分都認真觀察;深,指的是觀察深層的地方。例如,觀察人物時,要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但這些對學生都不難,難的是做到由表及里地觀察人物,突出人物的品質個性。如果僅停留在對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觀察是不深刻的。還要注意觀察人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神態(tài)、表情、心理變化等。這樣才能準確抓住人物特點,突出人物個性。觀察自然景物時,要注意它由哪些具體事物組成,各個事物占據(jù)的空間位置、方向、大小等靜態(tài),還要觀察它們的變化等動態(tài)。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注意突出重點。狀物類作文觀察時,應注意它們的形態(tài)、大小、色彩、擺放位置、功能等,在細致觀察之后抓住特點,寫的時候,也不要一股腦兒都寫上去,而要圍繞特點,有選擇、有創(chuàng)意地寫。
有時,某一事物的特點要全面了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這就要求必須長期地、有耐心地觀察。例如,一位學生很喜歡鄰居家的一只小鳥,每天放學回家,就到鄰居家去,經過長期的觀察,這位學生寫道:“這只鳥洗起澡來真有趣,它把尾巴放在水里晃來晃去,然后再把頭伸進水里,點著水,翅膀不停地拍打著水面,濺起了水花。有時它發(fā)現(xiàn)水很少,就賭氣似的不洗了,最有趣的是隔壁的老爺爺用水為它沖洗時,它還不停地跳舞,真惹人喜愛?!边@個例子告訴我們:某一事物的特征,并不能在短時間就能觀察出來,有時也需要在長時間內有耐心地觀察。
三、養(yǎng)成觀察習慣,提高習作能力
從小養(yǎng)成認真觀察的習慣,對提高寫作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我的作文教學當中,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記下那些能觸動自己心弦的人和事,或記下自己感興趣的自然現(xiàn)象,動物、植物的生長變化。但要求學生做到:(1)觀察要真實,記錄的一定是自己實際觀察到的現(xiàn)象;(2)觀察要具體,要抓準事物的特點;(3)要寫出獨特的感受,這感覺是自己特有的,不能重復別人。
總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貫徹了這樣的思想: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學生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只要我們用心去引導,讓學生樂于觀察,用心觀察,積極搜集材料,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相信學生的寫作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寫作能力會不斷地提高。
(作者單位 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