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鳳
傳統(tǒng)的教育由于單一、古板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不敢想、不敢說,品德課堂成為說教課堂,這樣的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沒有半點興趣,課堂效果從而大打折扣。那么在品德課教學中怎樣改變這種狀況,使學生體驗到課堂的樂趣呢?
一、由點及面,用學生熟悉的知識拋磚引玉,使學生完整地把握教材內容
品德教材的內容往往比較簡潔,我們教師必須盡可能多地占有與核心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從中精選有代表性的內容作為引領學生深入探索的引玉之磚。同時,還要通過多種方式與渠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相關學習資料。如,我在教學“我們?yōu)樽嫦榷湴痢边@一主題時,就將“李時珍”“孔子”這兩個人物的介紹作為重點,從孩子們熟悉的關于他們的小故事入手,從這些先賢首創(chuàng)、推崇的至今還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影響的思想方法、學習方法深入淺出地講開去,將幾千年前的圣人拉到了孩子們眼前。接著我又以“拜師炎黃先賢”為主題,讓孩子們在網絡上了解祖沖之、屈原、李白、蘇軾、老子、孟子……這樣做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系統(tǒng)完整地理解了教材內容。
二、組織多樣形式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驗表明,人在單一、枯燥教學活動的教育下,會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而采用多種教學活動,則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教師帶領學生到食堂“參觀”被丟棄的剩菜剩飯,促使學生認識到珍惜勞動成果、注意勤儉節(jié)約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應該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生活習慣。在教學“我是獨生子女”時,我先組織學生看視頻資料,看“小皇帝”在公共場合把吃的東西亂扔,對別人無禮的表現,讓大家展開評論,然后再總結出獨生子女在公共場合應有的文明表現。這樣學生覺得品德課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會以濃厚的興趣、積極的態(tài)度完成學習任務。
我還堅持讓學生小組活動,創(chuàng)設活躍的學習環(huán)境?;顒拥慕M員可以是雙人,也可以是多人為一組。內容應該是結合教材以及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在小組討論中要注意變換方式和精選話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各抒己見、各顯其能。小組活動的形式一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故事復述、記者采訪、即興演講等。小組活動中還要精心選出一個組長,這樣可以起到帶頭和糾正其他組員錯誤的作用。經過認真的討論活動,何愁學生學習品德的積極性不高?
三、聯(lián)系生活,讓現有的教材適度拓展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資源是多樣的、開放的,不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根據教學需要,可利用學生的經驗、興趣等生活資源,利用學生熟悉的社會資源,因地制宜地對思品課的教學資源進行適度開發(fā)。如,在教學“天有不測風云”一課時,我把我們學校附近街上發(fā)生火災的事情作為導入,讓學生明白災害隨時都會出現在我們眼前。我還在課前收集了大量在汶川大地震中教師挽救學生感人肺腑的真人真事,深深感動了學生,讓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又如,在教學“我心中的那顆‘星”時,我從學生熟悉的NBA球員林書豪成名的經歷著手,引導學生學習他為實現夢想堅持不懈努力的精神,激勵他們在學習上積極努力,奮發(fā)進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在品德教學中不能簡單地把教學內容和教學思想硬塞給學生,而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最大限度地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不斷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發(fā)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晨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