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學良,王維,楊浩,孫剛,任軍
(武漢工程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分散聚合是一種制備粒徑為1~15μm單分散微球的有效方法,在藥物分析,蛋白質合成,平板顯示和色譜分析有廣泛應用[1].分散聚合通常是指單體溶于分散介質中,而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分散介質,借助立構穩(wěn)定劑(分散劑)而穩(wěn)定的一種聚合方法,是一種微粒尺寸可控的特殊類型的沉淀聚合[2].它具有聚合物顆粒球形好,粒徑大(與乳液聚合相比),粒徑分布窄;粘度低等特點[3],多用于功能性微球的制備.
分散聚合制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的研究集中于交聯(lián)、熒光等功能性聚合物微球的合成.Peng等[4]以甲醇/水為分散介質,在氮氣保護下55℃恒溫24h,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備了高度交聯(lián)的PMMA熒光顆粒.Elsesser等[5]用有機物作為分散聚合介質,以梳妝接枝共聚物作為穩(wěn)定劑,合成得到PMMA微球.Fujibayashi等[6]以甲醇/水為分散介質,60℃恒溫24h,以分散聚合法制得聚苯乙烯微球;并以此為種子繼續(xù)進行分散聚合,制備得到表面帶凹槽的高爾夫球狀的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復合微球.Tan等[7]人以在乙醇/水為介質,加入光引發(fā)劑和可逆加成-斷裂鏈轉移聚合劑(RAFT),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備了交聯(lián)的PMMA微球.余響林等[8]通過分散聚合方法在氮氣保護下,在乙醇/水介質中,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為交聯(lián)劑,65℃反應12h,合成了粒徑3~6μm交聯(lián)度高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佟斌等[9]用分散聚合法在氮氣保護下,以甲醇/水為分散介質,56℃恒溫24h制備了單分散交聯(lián)PMMA微球.但在分散聚合中成核階段短暫且復雜,易被交聯(lián)劑、共聚單體及鏈轉移劑等功能性試劑擾亂,導致寬分散、粒徑不均一的產物,甚至聚結[10].關于無交聯(lián)劑添加的分散聚合工藝報道較少.
本文中以甲醇/水為分散介質,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為分散劑,偶氮二異丁腈(AIBN)為引發(fā)劑,在無氮氣保護和不添加交聯(lián)劑的條件下,采用二次滴加的分散聚合法,簡便快捷地制備出微米級單分散窄分布無交聯(lián)的PMMA微球,探討了各因素對聚合物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微球粒徑范圍為1~4.5μm,表面光潔、球形度好,是良好的空心球模板材料.
1.1 實驗原料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AR,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甲醇(MtOH),AR,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AR,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偶氮二異丁腈(AIBN),AR,上海振興化工廠一廠;去離子水,實驗室自制.
1.2 試樣制備 采用二次滴加的分散聚合制備單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主要步驟如下:
將質量百分比為5%~25%的單體甲基丙烯酸甲酯(MMA)、60%~90%的分散介質甲醇、0.5%~3%的分散劑聚乙烯吡咯烷酮(PVP)、0.5%~2%的引發(fā)劑偶氮二異丁腈(AIBN)和一定量的去離子水加入裝有攪拌器、溫度計、冷凝管的三口燒瓶中,控制攪拌速度為3 000r/min,預分散0.5h后開始緩慢升溫至75℃.恒溫90min后開始以每分鐘5滴的速度滴加少量單體和分散介質的混合液(單體0.5g、甲醇1.6g和水0.8g),滴加結束時繼續(xù)恒溫反應.恒溫反應3~8h后停止反應,冷卻后出料;將所得乳液用甲醇充分洗滌后離心除去雜質,干燥后得到白色粉末產品.
1.3 測試與表征
1.3.1 轉化率(C)的測定 取一定量的聚合物乳液(W1)放入已準確稱重的表面皿(W2)中,然后放入50℃的烘箱中,干燥12h后稱重(W3),按式(1)計算聚合物的實際固含量G1,然后按照配方計算乳液的理論固含量G2,即單體總含量占體系總質量的比值(mPMMA/m總質量).按式(2)計算聚合物的轉化率C(%):
1.3.2 傅立葉紅外分析(FT-IR) 將干燥后的粉末樣品和干燥后的溴化鉀粉末于瑪瑙混合均勻后,研磨成更細的粉末,然后壓片,最后把壓好的片置于Nicolet Impact 420型紅外光譜儀中掃描觀察.掃描范圍為400~4 000cm-1,精度1cm-1.
1.3.3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分析 將所得乳液用甲醇和水反復洗滌、離心,干燥后用德國LEO公司LEO1550VP型的高分辨場發(fā)射掃描電鏡(FESEM)表征,電鏡電壓范圍為100V~30kV,分辨率為1.5nm.
取100個粒子直徑的算術平均值為微球的數(shù)平均徑粒dn按公式(3)計算.而后通過式(4)計算出微球數(shù)粒徑的分散系數(shù)CV/%以表征微球粒徑的單分散程度.當CV值小于5%時,微球處于單分散狀態(tài).
其中di為測量的微球粒徑,nm;N為微球數(shù)目.
1.3.4 激光粒度分析儀分析 粒度分布寬度(SPAN)[11-12]是粒度分布表達的一種方法,通過分布寬度的測定,可以了解微粒的均勻性.微球的平均粒徑與粒徑分布以Winner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儀測定(濟南微納儀器有限公司),所得粒徑為體積平均粒徑,粒徑分布用SPAN(分布的寬度)表示,由公式(5)得到.粒度分數(shù)值越小,分散性越窄.由公式(5)得到.D10、D50、D90分別表示體積累計粒徑分布10%,50%和90%所對應的粒徑值,其中D50為中粒度,粒度分布值越小,分散性越窄.
2.1 PMMA微球的SEM掃描電鏡分析 圖1是分散聚合所制備PMMA微球的掃描電鏡圖,分散劑PVP的用量為1.5%,其中圖a為未經清洗的PMMA微球,b、c、d分別為經甲醇清洗1次、3次、5次的PMMA微球.
圖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的掃描電鏡圖
經分散聚合制備的微球中含有較多PVP雜質,需通過離心清洗去除.由于甲醇可溶解PVP,不溶PMMA,可通過甲醇反復清洗去除PVP雜質.在未清洗樣品a中可以看到PMMA微球表面被大量膠狀物包覆,出現(xiàn)粘黏和褶皺,形貌不規(guī)整.在經甲醇洗滌一次的樣品b中,PMMA微球表面仍被PVP包覆,有少量形貌良好的微球;清洗3次的圖c中在PMMA微球的周圍,仍有大量粒徑范圍在0.2~0.3μm的PVP微球;圖d中樣品經甲醇清洗5次后已沒有0.2~0.3μm微球的存在,得到單分散形貌良好的PMMA微球.
通過觀察SEM圖片,可認為物理吸附的PVP已通過甲醇多次清洗處理去除.在分散劑PVP的用量為1.5%時,得到形貌良好的單分散無交聯(lián)的PMMA微球,根據(jù)公式(3)計算,微球粒徑平均值為1.8μm.
2.2 PMMA微球的FT-IR分析 圖2中a,b分別為未清洗PMMA微球和經甲醇反復多次離心清洗的PMMA微球的紅外圖譜.圖中顯示,2 992cm-1處和2 951cm-1處分別為甲基、亞甲基的伸縮振動峰;1 730cm-1處為PMMA微球中的C═ O伸縮振動的特征峰;1 670cm-1處為PVP特有的C═ O伸縮振動的特征峰;1 446cm-1及1 487cm-1處為亞甲基彎曲振動的特征峰,1 148~1 270cm-1范圍內是C—O—C的伸縮振動峰.不同是,未經清洗的PMMA微球在1 670cm-1處有較尖銳的吸收峰,說明未清洗的體系中含有大量PVP;而經甲醇反復清洗的PMMA微球在1 670cm-1處的吸收峰有很大程度的減弱,可認為多次清洗的樣品中物理吸附的PVP已被去除.
圖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的紅外圖
圖3 反應時間對轉化率的影響
2.3 反應時間與單體MMA轉化率的關系 圖3是單體MMA轉化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由圖可知,隨反應時間的延長,體系的轉化率逐步增大.在0到90min內,體系轉化率的增長呈曲線上升.因此在90min時二次滴加少量單體與分散介質的混合溶液.在150min前,體系的轉化率增長較快,此后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體系轉化率的增長開始趨于平緩.在反應時間到達300min時,體系的轉化率達到最高值95.2%.因此,實驗中恒溫反應的總時長為6h.
2.4 引發(fā)劑AIBN濃度對PMMA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 圖4是引發(fā)劑濃度對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由圖可知,隨著引發(fā)劑濃度的增加,微球的粒徑增加,分散性變寬.
由于引發(fā)劑的濃度增大,在增長核的表面能形成更多的活性增長點并捕捉更多的單體實現(xiàn)微球生長,使得微球增大.PMMA微球粒徑由1.5μm增長到2.28μm.引發(fā)劑濃度的增大,二次成核的幾率也會增大,導致微球粒徑分布變寬,但在引發(fā)劑濃度為1%時出現(xiàn)較小值.因此,增加引發(fā)劑的用量使微球的粒徑增大的同時會使分散性變差.
2.5 分散劑PVP用量對PMMA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 圖5是分散劑PVP濃度對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由圖可知,隨著分散劑PVP用量的增加,微球的粒徑逐漸減小,分布寬度變窄.
PVP用量為0.5%時,微球粒徑為4.3μm.增大分散劑的濃度,成核粒子對分散劑的結合速率增大,形成的初級增長核增多,因而單個粒子所吸收的單體數(shù)目減少,故微球的粒徑減小.
分散劑PVP的增加使得成核粒子的數(shù)目增多,粒子間相互碰撞的阻力增加,有效地減少了微球粒子間的團聚,微球分散性較好,生成微球的粒徑分布寬度較窄.但分散劑用量過度增加會使微球的粒徑分布開始變寬.由圖可知,PVP用量為1.5%時,PMMA微球的粒徑分布較窄.
圖4 引發(fā)劑濃度對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
圖5 分散劑濃度對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
2.6 初始單體用量對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 圖6是反應初始單體濃度(質量分數(shù))對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由圖可知,粒徑在單體濃度為10%時出現(xiàn)最小值;隨著初始單體濃度的增大,微球粒徑分布寬度逐漸增大.當單體濃度從5%變化到20%時,粒子單體濃度為10%處出現(xiàn)極小值.在較低單體濃度下,單體濃度的增加使穩(wěn)定劑接枝共聚物中接枝鏈段得以增長,同時降低介質對穩(wěn)定劑的溶解能力的影響將起主導作用,從而增強了對粒子的穩(wěn)定作用,使粒子體積下降.但當單體濃度繼續(xù)增加到較高值時,會使介質溶解聚合物能力的影響占主導地位,故而導致隨初始單體濃度的提高而增大.因此出現(xiàn)了單體濃度為10%時聚合物粒子尺寸最小的結果.
2.7 聚合溫度對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 圖7是反應溫度對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趨勢圖.由圖可知,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微球的粒徑及粒徑分布均先減小后增大,在75℃時出現(xiàn)一個極小值.
圖6 初始單體濃度對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
圖7 反應溫度對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
當體系反應溫度較低時,引發(fā)劑分解速率較慢,體系轉化率低,成核期較長,無法保證在同一時間形成初級粒子.而反應溫度過高,會使得粒子間碰撞加劇,粒子聚并現(xiàn)象增加,造成粒徑分布變寬.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備了微米級單分散窄分布大粒徑無交聯(lián)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研究了反應條件對所得微球粒徑及粒徑分布的影響,初始單體濃度增大、分散劑用量減小、引發(fā)劑濃度增大、反應溫度升高都將使最終聚合物微球直徑增大;反之聚合物微球直徑減小.最佳工藝條件為PVP用量1.5%,AIBN用量1%,單體用量10%,甲醇用量為60%,恒溫75℃反應6h,微球粒徑為1.8μm.
[1]邱磊,蘇向東,韓峰.化學工程與裝備[J].分散聚合制備單分散聚合微球,2010(12):13-15.
[2]胡杰,劉百玲,汪地強.乙醇-水介質中單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的制備[J].高分子學報,2003,4:540-543.
[3]熊圣東,郭小麗,張凌飛,等.微波輻射分散聚合制備單分散局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10,26(2):8-11.
[4]Bo Peng,Ernest van der Wee,Arnout Imhof,et al.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highly cross-Linked,fluorescent PMMA particles by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J].Langmuir,2012,28(17):6776–6785.
[5]Mark T Elsesser,Andrew D Hollingsworth.Revisiting the synthesis of a well-known comb-graft copolymer stabiliz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of poly(meyhyl methacrylate)in organic media[J].Langmuir,2010,26(23):17989–17996.
[6]Teruhisa Fujibayashi,Yoshifumi Komatsu,Natsumi Konishi,et al.Effect of polarity on the shape of“Golf Ball-like”particles prepared by seeded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J].Ind Eng Chem Res,2008,47(17):6445–6449.
[7]Jianbo Tan,Xin Rao,Xionghao Wu,et al.Photoinitiated RAFT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a straightforward approach toward highly monodisperse functional microspheres[J].Macromolecules,2012,45(21):8790–8795.
[8]余響林,袁小亞,黃錦霞,等.醇/水分散聚合法制備單分散微米級交聯(liá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5(2):137-171.
[9]佟斌,孫洪波,支俊格等,分散聚合法制備單分散交聯(lián)PMMA微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7,27(3):270-273.
[10]伍紹貴,劉白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J].分散聚合法制備微米PMMA微球的研究,2006,23(3):323-330.
[11]徐娟,陳振興,沐俊應,等.有機釋放膜上鋁膜的溶解與粉碎[J].中國涂料,2007,22(9):47-49.
[12]劉端,朱仕慧,劉丹,等.聚苯乙烯微球分散聚合的研究[J].甘肅科技,2010,26(5):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