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摘 要:目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適應初中語文教學的需要,在此情況下,就需要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在信息化、網(wǎng)絡化社會中,語文教學被分為三種模式,由三種課堂組成,其中社會生活和社會語言實踐中的語文學習便為第三課堂。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實際,分析語文教學中的“第三課堂”。
關鍵詞:語文教學 初中語文 第三課堂
當前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每一章節(jié)后均有社會實踐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就要求教師重視社會實踐課,把其作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等,進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一、語文教學中的“第三課堂”
在社會進入信息社會的背景下,以網(wǎng)絡為標志的信息革命標志著網(wǎng)絡社會的到來。因此,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社會中有效分析、選取和利用信息,成為網(wǎng)絡時代的一個特征,而這也決定了網(wǎng)絡語文教學是未來語文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初中語文教學涵蓋的內(nèi)容比較多,語言教學和實踐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仍舊沿用保守的教學模式,則注定會被時代所淘汰。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學生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語言表達能力,二是讀寫能力。此外,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是新課標所明確的語文教學目標。
開展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課堂”,同時也是促使學生注重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語文教學中包括社會實踐的內(nèi)容,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點: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我國正深入推進教學體制改革,力圖破除不利于教學和學生發(fā)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而具體到初中語文教學上,則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語言表達能力等,初步認識到我國文化的精華,尤其是漢語語言的魅力所在。眾所周知,掌握一門語言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其與人們交流,因此,開展社會實踐課程,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和成長成才服務。
2.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在科學和網(wǎng)絡發(fā)展的背景下,社會的發(fā)展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在現(xiàn)代化社會中,只有腳踏實地、增加本領才能從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初中語文中的“第三課堂”,承擔著開拓學生視野的任務與功能,教師通過布置任務,讓學生感受歷史、感受這個時代,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3.重視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
一個創(chuàng)新型的社會,是一個充分發(fā)揮個性的社會。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均處在狹隘的教室中,與社會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這也可以說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一個通病,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為了使初中語文教學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積極開拓“第三課堂”空間,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個性相結合,保證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個性。
二、提高語文教學中“第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1.使課堂具有色彩
初中語文實踐活動課內(nèi)容比較充實多彩,富有時代特點, 與學生的生活也比較密切,但是在教學中,還需要引導學生進入富有色彩的“第三課堂”之中, 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津津有味的語文學習。比如在探討關于大自然話題時,可從感受自然、世界和尋覓春天的足跡等方面進行展開,而在探討關于生活態(tài)度的話題時,可結合課本上的有關話題,學會微笑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而在探討關于價值觀話題時,合理利用金錢可以帶來快樂,但是金錢不等于快樂等。
對于以上的探討內(nèi)容,討論的形式有許多種,包括小組辯論會、講故事比賽和詩歌朗誦會等。每次實踐活動,可采取其中的一種或幾種形式,比如人教版九年級第五單元的討論內(nèi)容:“金錢,共同面對的問題” 活動時,毫無疑問,此問題是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同時也是最為敏感的話題之一,學生必定抱有濃厚的討論熱情。在成果展示階段,可采用多種形式來展示結果,比如鼓勵學生采用各種形式交流學習成果,展示金錢的“昨天、今天和未來”,由于資料詳實,因此,給同學以很深的印象,同時,而通過圓桌會議的形式,講述一個個富含哲理的故事,使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通過其切身的感受,引得學生開懷大笑,但同時卻又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還有通過辯論賽的形式,通過兩對辯論人員唇槍舌劍的辯論,使社會實踐課收到預期的效果。
2.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
和諧之美,猶如五指,雖不等長,但各有其作用,同時猶如一首歌,旋律不同形成了一曲動人的天籟。因此,和諧之美,不僅在于其賞心悅目, 還在于其對人們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而對于具體的學生學習來說,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對其積極性有重要的的影響。因此,在初中語文實踐活動課開始之前,語文教師首先應學會“ 蹲下來”,做到與學生平等相處,通過親身示范,引導學生莫盲目相信權威,依附權勢,通過搜集資料、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解決心中的疑惑,通過創(chuàng)新來挑戰(zhàn)權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力倡實現(xiàn)學生的“ 六大解放”:解放學生雙手、大腦、眼睛 、嘴巴、時間與空間,。通過這六個方面的解放,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人”,學習的真正“主體”,使學生健康、主動、活潑地發(fā)展。
因此,在初中語文實踐活動課中,其應注意做一個忠實的觀眾,通過樹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尊重學生的人格、張揚學生的個性,相信可在實踐中獲得自身的發(fā)展,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自由飛翔, 體現(xiàn)初中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
3.合理的評價方法
人之所以能,在于相信能。因此,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加上學習的興趣,才是學生保持動力的根本。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學生希望聽到老師表揚自己的話,同時又受到其他同學的尊重。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外實踐課中,科學合理制定評價學生的指標和方式。endprint
在初中語文實踐活動課中,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處于文化不利地位的弱勢群體,讓他們能夠共享語文學習資源,并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觸動、 激活學生的心靈世界和情感體驗。對于學生所有的表象,教師均不應持批評態(tài)度,對于學生中在活動中,如果有閃光點,則應予以重視,并進行一定的鼓勵,教師不能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應通過鼓勵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鼓勵為主。
總之,學生各有其特點,每人也有其可愛之處,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閃光點,通過制定合理的評價方法,提高學生的能力。
4.科學分工收集資料
科學分工收集資料,首先需要科學分組。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進行分組,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長處和特點。二是明確每個學生所承擔的任務,在小組內(nèi),可通過協(xié)商等方式確定活動的方向,避免盲目性,三是培訓學生骨干。通過培訓學生骨干的方式,實現(xiàn)各成員的之間的指導,從而促使各小組均能實現(xiàn)預期的學習目標。由于教師的精力有限,特別是在大班,因此,可培養(yǎng)學生骨干來幫助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四是加強對優(yōu)生和后進生學習上的指導,從而保證每個學生充分發(fā)展。實踐已經(jīng)證明,采取上述措施之后,學生開展活動的有效性明顯得到明顯的提高,效率大為提高。目標、任務清楚,學生在收集資料過程中,均能收集有價值的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整合,使得其信息收集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二單元語文綜合性活動“微笑面對生活”中,準備工作應做好以:第一,在活動之前,全班同學自由分為三大組,搜集關于“笑對失敗”、“善待他人”和“善于合作”等有關的詩歌、警句和名人故事,以及歇后語。名言警句等。而對于每個小組來說,小組內(nèi)部又可分工兩組,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兩個小組,小組成員共同篩選有價值的材料。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第二,學生回顧個人的得失,在活動課上展示,從而明確微笑面對失敗、善待他人的人生態(tài)度是可取的。第三,明確演講稿的寫法,同時對演講稿的內(nèi)容進行潤色,保證演講稿的語句通順,無語句上的毛病,可準確表達所要表達的含義。
結語:
通過文章中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中的“第三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陣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第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從語文教學中開展“第三課堂”教學的必要性,以及提高“第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兩個方面分析了該命題。
參考文獻:
[1]牟昌文.如何激發(fā)學生收集整理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材料的興趣[J].讀寫算(教學方法研究),2013(44)
[2]李瑩.關于學生學習興趣的一點思考[J].初中語文教學,2012(09)
[3]王東林,張珊.語文教學中“第三課堂”解析[J].教學天地(初中教學),201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