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曉光
摘 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的過程應該是學習語言文化的過程。在高三英語教學中,由于時間緊、進度快,一些教師沒有認識到文化輸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語。作者在模塊九的教學中,對文化意識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模塊教學 文化 語言 文化意識
1.引言
根據高中英語新課程的目標,高三學生在學完八個模塊后,應該了解語言與文化、科學文化、文學文化、風俗習慣、社交禮儀、職業(yè)、節(jié)日等文化內涵和背景,對異國文化能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態(tài)度。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緊、進度快,高三的英語模塊教學往往只重視語言知識教學,而忽視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教師對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認為只要是高考不考的平時就不教,這種行為直接導致學生文化意識薄弱,影響了他們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和使用。
2.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給文化下了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語言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掌握語言的豐富內涵,形成跨文化意識。
3.模塊九的教材分析
《牛津高中英語》第九模塊在編排體系上與前八個模塊相似,每個單元由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Grammar and usage,Task,Project and Self-assessment七個板塊構成,主要介紹外國文化、社會歷史和風土人情等,大量的文化信息集中在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Task and Project幾個板塊。
教學案例一——快樂開展教育,輸入文化意識。
美國教育家斯賓賽提倡“快樂教育”,即要盡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快樂的情緒學習知識。在第三單元Welcome to the unit介紹顏色的部分時,筆者讓學生選擇一種喜歡的顏色了解自己的性格。學生對顏色和性格的關系都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心。在大家對顏色和性格深入了解后,筆者提問如果要交朋友,大家愿意和誰交朋友,同學們結合剛才所學的關于描述性格的詞匯,滔滔不絕地講述了理由,同學之間的情誼可見一斑,同時,同學們也理性地理解了顏色與性格的聯系。由此可見,通過精心設計并開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學生既提高了興趣,又輕松地接受了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促進了英語學習。
教學案例二——激活教材內容,培養(yǎng)文化意識。
第九模塊中的各個板塊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語言地道,正所謂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對于教師來說,它是文化意識資源的核心部分,因為其中滲透的濃厚的文化意識能夠很好地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第二單元的閱讀材料是關于雅典衛(wèi)城的一篇文章,其中包含深刻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在處理課文的同時,筆者增加了“文化旁白”(cultural aside),恰當地對有關內容加以文化介紹。在講解雅典衛(wèi)城的保護神是雅典娜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入了希臘神話中的諸神,美麗的圖片勾起了學生對童年時閱讀希臘神話的回憶,同時了解了古希臘的悠久文明。
教學案例三——參與情景活動,習得文化意識。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如果要充分實施有效教學,就必須以情景和話題安排教學內容。第一單元project部分介紹的是澳大利亞文化中的運動部分,學完后,學生要寫一份關于中國文化某一方面的調查報告。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筆者是一名想要出國旅游的中國游客,因為還沒決定去哪個國家旅游,所以請各小組派一名同學上臺充當導游,講解自己旅行社負責的那個國家的自然風光、風俗人情、地理歷史、建筑藝術,等等,同學們決定哪個導游講得最吸引人,筆者最終就去那個國家。同學們的思維發(fā)散開了,在參與的同時既發(fā)揮了既有的文化知識,又接受了很多新的文化知識,可以說是受益匪淺,為課后完成調查報告夯實了基礎。
4.結語
語言學家格林說:“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文化?!痹诟呷A段仍然注重文化意識的輸入和培養(yǎng),并不影響高考,相反會有助于高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過硬的語言基本功,更要關注蘊含在語言背后的文化,使學生感受語言和文化“輸入”與“輸出”的過程,最終內化文化意識,準確理解和使用語言。
參考文獻:
[1]李強.文化多樣性與英語教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王振亞.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