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丹
摘 要: 本文闡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方面的有效途徑,包括把理解課文內(nèi)容作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手段;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旨在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閱讀能力 培養(yǎng)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之一個目的為使學生練成讀書之本領。”即“自能讀書”的能力,也就是獨立閱讀的能力?!读x務教育大綱》在閱讀教學部分強調(diào)指出:“閱讀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迸囵B(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獨立閱讀,閱讀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服務的。
一、以理解課文內(nèi)容為手段,觸類旁通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篇目都是學生閱讀的精品。教師要憑借這些課文,訓練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但做到學一篇懂一篇,還從這個“一”想到“三”。把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技能用于閱讀實踐,能夠獨立閱讀、理解教材以外的報刊,這才是閱讀教學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使學生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成功。
例如教學《貓》一文時,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課文是怎樣把貓的特點寫具體的。例如,教學時第四自然段,我將小貓如何淘氣的句子刪減,讓學生在讀中對比哪個更好,學生指出刪減后的段落“表達很模糊,不清楚”,“看不出小貓是如何淘氣可愛的”,“不夠具體,體會不到小貓的淘氣可愛”,等等。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感受文章的精妙之處,并將這種品析的閱讀方法遷移到以后的閱讀實踐中。
再如教學《荷花》一課時,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觀察荷花,描寫荷花。例如,學習第二自然段,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仿寫其他花,說說其他花的三種姿態(tài),有些學生立即就能夠舉一反三,部分學生不知道怎么說,我適時出示一段同樣描寫花不同姿態(tài)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觀察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促使學生完成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形成技能
在閱讀活動中,無論是詞句段篇的理解,還是各種體裁課文的閱讀,有一些普遍適用的閱讀方法,應當讓學生掌握。
1.感受、理解、體驗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上強化感受性、體驗性,就是要改變長期的理性閱讀分析。很多閱讀課,事實了解了,學生卻沒有走入情境:內(nèi)容清楚了,學生卻沒有體會情感;意義抽象出來了,學生卻沒有感受形象,這種方法使閱讀教學顯得蒼白無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教給學生如何感受文本描繪的情境,體驗文本中蘊含的情感,使學生從文字語言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真正讓閱讀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例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我重點指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等詞語,讓學生在一次次感悟朗讀中,體驗感受詩人落寞孤獨的情感。一旦學生具備了獨立的理解感悟能力,學習其他詩文就能夠觸類旁通。
2.精讀、略讀和快速瀏覽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熬x、略讀和瀏覽”被確定閱讀方法并要求學生掌握。在實際運用中,這三種方法,既各司其職,又相輔相成。
閱讀的目的不同,方式就不同。瀏覽是根據(jù)需要,快速地看,大略地看,與需要有關的認真地看,與需要無關的,略去不看,并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為我所用。這種閱讀方法適合平時在工具書中查找相關資料。
略讀,更接近于平常讀書、讀文章,以了解大致內(nèi)容為主要目的。例如平時看一些報紙雜志時,就可以讓學生用略讀的方法,主要抓?。哼@篇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是怎樣的?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這篇文章的主角是誰?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什么?
精讀,是對文章進行細讀,深入地讀,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寫作背景,聯(lián)系自身的體驗反復讀。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最常應用的一種方法。對于一些經(jīng)典的美文,精讀是最能挖掘文本精髓的有效方法。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法。
語文課文內(nèi)容十分豐富,許多課文所描寫的事物、所運用的語言與小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學生理解起來較難。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啟發(fā)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尋找發(fā)現(xiàn)與課文描寫相通的經(jīng)驗,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幫助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例如教學《給予樹》一文時,這篇課文寫的是西方的圣誕節(jié),學生對于這個節(jié)日似懂非懂。我把它與中國的過年聯(lián)系起來。
師:過年時,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好熱鬧。西方人也過年,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西方人什么時候過年?
生:想……
師:西方人把耶穌的生日作為過年的節(jié)日,12月25日,圣誕節(jié),這一天,人們會互送圣誕禮物。
這樣,通過與過年聯(lián)系起來,學生能夠理解,對于外國的孩子來講,圣誕節(jié)就意味著一年中最開心的一天,對于課文內(nèi)容和情感的體驗不再有束縛。
三、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實現(xiàn)悅讀
教學大綱規(guī)定:“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笨梢?,能力與習慣缺一不可。所謂閱讀習慣,指的是不需要別人強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覺,就能自然而然地閱讀的種種動作。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培養(yǎng)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達到閱讀閱讀目的有重要作用。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可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不盡。
對于小學生來說,應當培養(yǎng)如下閱讀習慣:
1.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可貴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表現(xiàn)在,只要坐下來準備讀書,就把筆拿在手里,把筆記本放在一旁。閱讀中,隨著思考,不時圈點勾畫,有時還在本子上抄抄寫寫,長此以往便能增強閱讀能力。
2.課外勤于閱讀的習慣。
學習語文的有效經(jīng)驗之一就是多讀課外書。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是課內(nèi)憑借課文學會讀書。但是,課內(nèi)閱讀時間、數(shù)量有限,需要靠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然而,課外閱讀不像上閱讀課那樣,有規(guī)定的時間和內(nèi)容,是在一種寬松自由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逐步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學生一旦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就會受益終生。
3.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小學生經(jīng)常要用到的工具書有字典、詞典等。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查字典的方法,而且要鼓勵、督促學生勤于查字典,逐步養(yǎng)成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會寫的字,不理解或不會用的詞語及時查字典、詞典的習慣。學生一旦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學習就不再是難事,對閱讀能力的提高將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總而言之,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學生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良好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必將大大提高閱讀效率,提高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2).
[2]倪文錦.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