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 李 溪,柯重偉,丁 丹,宋 濤
解放軍第210 醫(yī)院 李 溪
患者女,22 歲,因上腹部飽脹不適一年入院。一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上腹部飽脹不適,伴燒灼感,無規(guī)律,無伴隨癥狀。當?shù)蒯t(yī)院超聲胃鏡檢查提示:胃體多發(fā)隆起。來我院門診以“胃占位”收入院。其父親有胃息肉病史。查體:腹平軟,無胃腸型及蠕動波,全腹無壓痛,全腹未觸及明確腫物,振水音陰性,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輔助輔查:超聲胃鏡提示胃體中下部見4 cm 及1.2 cm 大的隆起,表面光滑。超聲分別于兩病變處見起源于固有肌層的低回聲結構,內部回聲均勻,邊界未窺清。診斷:胃體多發(fā)隆起,固有肌層來源腫瘤。入院診斷:胃占位。入院后完善術前準備,擬行腹腔鏡胃部分切除術。術中胃鏡協(xié)同定位腫瘤,超聲刀打開胃腔,分別于胃體中部及下部近胃大彎側見隆起型腫物,大小分別為3.0 cm ×4.0 cm、1.0 cm×1.0 cm,突向胃腔,蒂不明顯,腫物表面黏膜性質與胃黏膜一致,無潰瘍、出血。完整切除含腫瘤部分胃標本送病理活檢。病理回報:腫物A:胃壁組織一塊,大小約5 cm×3 cm,胃壁中央見一隆起,大小約3.5 cm ×3 cm,切面囊性,內容物已流失,內壁暗紅色,尚光滑。腫物B:胃壁組織一塊,大小約6 cm×4 cm×2 cm,切面見兩枚結節(jié),直徑1~1.5 cm,內含灰白、灰黃液體。鏡檢:兩處組織均見胃壁內腺體組織,無異型,周圍平滑肌增生,胃壁血管大小及厚薄不一。診斷:(胃)多發(fā)性憩室。
討 論 胃憩室(gastric diverticulum)[1]是罕見病變,分真性、假性兩類,在所有胃腸道憩室中,真性憩室約占3%,其憩室壁多由胃壁的所有層次組成,病因不確定,可能是先天性的。真性憩室在鋇餐檢查中的發(fā)生率為0.04%~0.4%。憩室可能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20~60 歲成年人多見。除合并并發(fā)癥外,大部分憩室無任何癥狀,多于上消化道疾病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憩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手術指征僅適于合并并發(fā)癥的患者[1]。
目前有關胃憩室的文獻報道均描述為胃腔內向外突出的病變,查閱PubMed 有關胃憩室文獻均未發(fā)現(xiàn)腫塊型胃憩室報道。本例患者病例特點為年輕女性,考慮先天性因素可能性較大,臨床癥狀表現(xiàn)輕,超聲胃鏡下表現(xiàn)為胃肌層來源腫瘤,且可為多發(fā),腫瘤表面光滑,顏色及性質與胃黏膜一致,考慮可能為間質瘤或平滑肌瘤,但切除術后標本提示腫瘤內存在正常胃壁全層組織結構,無異型增生,且為多囊性,結合鏡下圖像,查閱《Rosai and 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 10Th Ed》[2],除外胃重復(duplication)、深在性囊性胃炎(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考慮病理診斷為“胃多發(fā)憩室”。目前,此類病例國內尚無報道,結合鏡下表現(xiàn)極易誤診為胃占位性病變,很難考慮到胃憩室。目前僅1 例病例,所得臨床資料有限,期待更多報道以進一步研究。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475.
[2]Juan Rosai.Rosai and 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M].10th Ed.Milan:Elsevier,20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