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媛
(陳妙媛:廣州市番禺區(qū)東怡小學 廣東廣州 511400責任編輯:張海新)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由于音樂課程自身的特殊性,教師在落實新課標中對情感和價值觀的要求時,不能忽視學生聲音與演唱技巧的訓練,而是要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予以“適度”、“適當”的引導。
所謂“適度”,是指教師視歌曲教學需要,選擇一些有針對性、較實用的練聲曲來進行適度的聲音訓練。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泛唱就起著重要作用,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對一首歌曲的感受有直接的聯(lián)系。所以我讓孩子們練聲的時候,多用mi/ma/lu/la來輕聲哼唱。也可以選擇一些情趣性強的詞聯(lián)系,并通過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來吸引學生參與聯(lián)系。如:練聲曲 《走路》,歌曲里有四種動物的走路姿勢,“小兔走路,蹦蹦跳跳;小鴨走路,搖啊搖啊要;小烏龜走路,慢吞吞;小花貓走路,靜悄悄”,當學生初次接觸歌詞時,就已經(jīng)充滿了好奇,但是如果我只是平淡無味地一句一句地把歌詞交給學生,而歌曲本身其實不難唱,那學生唱幾次就會沒有興趣了,因此,我想出了運用他們學習過音樂知識 (跳音唱法、連音唱法、減慢和弱),把它帶入歌曲里面并加入動作邊演邊唱。例如用跳音唱法唱:“小兔走路,蹦蹦跳跳”,并把兩手放頭上做小兔的耳朵加上蹦蹦跳跳的動作演唱;用連音唱法唱“小鴨子走路,搖啊搖啊搖”,來表示小鴨子走路的笨笨的感覺;加上爬行的動作,用漸慢(rit.)的方法來唱“小烏龜走路,慢吞吞”;用最弱 (p)的聲音唱“小花貓走路,靜悄悄”,最后還加上小花貓睡覺的動作。通過我的示范演唱,學生對歌曲充滿了興趣,一下子就學會了,而且在我唱的時候,個個精神集中,有的還在邊聽邊學動作,達到了良好的演唱效果。
所謂“適當”,是指教師“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地引導學生運用音樂的手段進行表演。音樂教師的范唱至少具有四大教學功能:一是激發(fā)學生引導感受力;二是增加音樂愛好的誘惑力;三是激活藝術(shù)情趣審美能力;四是發(fā)展音樂潛能創(chuàng)造力。不言而喻,音樂教師的范唱技能是音樂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教學技能之一。因為范唱成功,全場活躍,學生與教師一起品味感情體驗。如果范唱遜色或用錄音帶作范唱,課堂沉悶,學生就容易討厭音樂。特別是那些調(diào)皮的孩子,他們思維活躍、愛說、愛鬧、愛插嘴,常常在課堂上有意想不到的表現(xiàn),但他們有一個缺點,就是當他們聽到好聽的歌曲或聽到老師范唱時,就會變得專心起來。
鏡頭1:《盼紅軍》這是一首民歌,在我介紹后播放歌曲讓他們初聽,學生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捂著耳朵,聽完之后,有一些調(diào)皮的學生就會說:“老師,這首歌曲好難聽?!鳖D時,課堂上的氣氛馬上“熱鬧”起來。我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后說:“民歌的風格是比較柔美和開闊,我們再來聽一次好嗎?”雖然學生嘴上說好,但是我依然看到有同學已經(jīng)準備好捂耳朵,“正月里采花無 (喲)花采,采花人盼著紅軍來……”當我唱出 《盼紅軍》的歌詞時,捂著耳朵的同學呆了呆,馬上看著歌詞仔細聽著范唱,歌曲唱完后,幾個調(diào)皮的學生響亮地拍掌,崇拜地說道:“老師,你唱得好好聽啊,如果可以錄下來就好了?!?/p>
鏡頭2:欣賞大提琴獨奏曲 《野蜂飛舞》。聽臺我請學生談感受,學生紛紛說起來?!袄蠋?,我聽這首音樂想拉鋸。”一個平時總愛插嘴的學生得意地說出了這樣的感受,全班哄堂大笑。他還補充說:“我爸爸的拉鋸聲音和這音樂聲音很像?!?/p>
這些在平常教學中的小事情常常讓我思考,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聲音特別敏感,但對聲音的好與不好還是有點模糊。在唱一些節(jié)奏較慢的歌曲時有一種抗拒感,他們會認為自己唱不了,還有一部分學生以為唱歌時大聲唱就是好的。在音樂課堂上,最容易出現(xiàn)“大白嗓”,最后就變成噪音。這時候,如果教師能用心地有感情地范唱歌曲給學生聽,學生聽了一定也有所感觸,并會懂得每首歌曲所傳達的情緒。而對于大聲唱的學生,在唱前也可以讓他們試著捂著耳朵來唱歌,那他就明白自己的聲音是怎么樣了,要怎樣唱的聲音才好聽。在唱前也可以讓他們試著捂著一只耳朵來唱歌,那他們就明白自己的聲音是怎么樣了,要怎么樣唱的聲音才好聽。在唱前我會提醒學生用自然的聲音唱,然后自己演唱兩句歌詞作示范,在演唱過程中絕不做“掃興”的事,唱后的評價也總先肯定學生的歌唱熱情,然后再引導學生比較唱得特別響 (喊唱)與自然的響亮哪種更好聽。這樣,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唱得太響,聒噪刺耳,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