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剛
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科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科學課堂成敗的關鍵。科學課堂中的問題有兩種出現(xiàn)形式:一種是由科學教師作為問題源,提出切合本課教學的關鍵性問題,由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搜集證據(jù)、知識信息,并在主動經(jīng)歷科學探究全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與經(jīng)驗體系:另一種則是由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隨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比較散亂,有的欠缺梳理,有的則與課堂探究活動的關聯(lián)性不大,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考驗了教師在科學課堂上的應變能力。
通常來說,當提出問題后,總有一些學生按捺不住參與科學活動的熱情,立即回答問題。這種做法雖然是在短時間內(nèi)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并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時機,但是對于科學課這門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學科來說是不合時宜的,因為科學性是科學課的基本要求,是科學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顯性化標志所在。學生立即回答之前,由于時間比較緊急,往往沒有認真地思考問題背后所涉及的相關因素,沒有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適當?shù)卣吓c加工,這就影響了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效性。為此,科學教師應在靈動應變中把握問題資源,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科學教師可以延緩學生多元交流的時間,鼓勵學生想一想再回答。先由學生在同桌之間或是小組成員之間交流問題,而后再在全班范圍內(nèi)進行生生、師生、組間的多元化交流,這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其回答問題就能多一分理性的成分了。
第二,科學教師要允許學生開口發(fā)言。因為教師傾聽學生的發(fā)言便于教者了解學生的起點,這樣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人施教,便于由此及彼,承上啟下,趁熱打鐵。
第三,面對急于發(fā)言學生的錯誤,科學教師不能批評指責,而應該妙用學生的錯誤。因為學生的錯誤是重要的學習資源,教師應將錯就錯、因勢利導地將問題拋給全體學生交流,實在討論不出來可以再次在實驗中搜集證據(jù),用證據(jù)和第一手的科學數(shù)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第四,科學教師要善用學生的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提出更多富有價值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養(yǎng)成學生多思善問的習慣,將科學探究向深層次挖掘,這樣既不打斷學生思路,又保護了學生的質疑精神,便于順勢延伸,乘勝追思。
第五,在平時的教學中,科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讓學生從有疑問進入無疑問的狀態(tài),并使他們隨著思維機器的運轉,從剛獲得的知識中受到啟迪產(chǎn)生新的疑問,我們的老師才真正使教學具有了探究的魅力;只有讓學生養(yǎng)成了質疑的習慣,他們不盲目地接受書本上的和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自己先經(jīng)過一番思考,對書本與老師已有的結論提出質疑,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們的老師才真正點燃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教會了學生學會學習。我們可以變單向或雙向信息交流為多向信息交流,增大單位時間的信息交流量,增大思維刺激的強度。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的?!币虼?,科學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我們的課若能教出許多有價值的、有趣味的“問號”來,那才是高質量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