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圣蘭(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qū)大岡初級中學)
新課程改革需要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才能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更有效呢?這需要我們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
教學的實質是師生交往,良好的溝通與對話有利于在師生間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關系,以真正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溝通與對話”的教學行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友好對話關系、接納、沉默和傾聽、澄清和引導,以及合理運用評價等.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收獲、主動探索的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增強學生發(fā)展的能力.積極向上的評價能起到“導航”和“催化劑”的作用,當教師抓住了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評價時,不僅能保護和增強當事人的自信心而且為其他學生樹立了標桿.評價時,教師一定要注意評價的針對性和導向性,使學生知道好在哪里,切忌滿堂課都是“好極了、你真棒!”而是應該多用一些像“你的回答最響亮”“你的回答很巧妙”“你說話真有條理”“你很自信”“你表達得好完整”“你這道題不會,但是很有勇氣告訴大家”等等,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最愿意做老師喜歡的事情,通過這樣一種導向性很強的評價,使學生在一次次贊賞中快樂學習.合理說上一句夸獎的話并非難事,而對于孩子,尤其是那些看慣了白眼,聽慣了數(shù)落的孩子而言,恰當一聲夸獎相當于滋潤心田的甘露,會顯得格外珍貴,是進一步學習的最大動力.
恰當?shù)膶W習情境與整個教程渾然一體,讓人感到和諧自然,會讓陌生的材料熟悉化,抽象的知識趣味化,讓學生感到親切和需要.而且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并有利于經過學習能體驗到數(shù)學的價值和感受到更有價值的數(shù)學.
但特定的情境設置,不應僅僅只起到“敲門磚”的作用,特別是僅僅有益于調動學生積極性,而應當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起到導向的作用.
如,“分數(shù)大小的比較”.教師創(chuàng)設《西游記》中師徒四人分西瓜的情境:豬八戒從遠處抱來一個西瓜,孫悟空說:“我們有4 個人,平均分成4 份,每人吃西瓜的四分之一.”豬八戒說:“西瓜是我抱來的,我肚子又大,要多吃一點,吃西瓜的五分之一.”沙和尚說:“一路上東西都是我挑的,我才要多吃一點,要吃西瓜的六分之一.”這時有的學生就嘀咕了:“我覺得好像四分之一更大.”到底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誰大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數(shù)大小的比較”.
又如,“用字母表示數(shù)”.畫面出示一幅夏天風景圖:一只青蛙“撲通、撲通”從岸上跳進河里.老師問:“誰知道有關青蛙的兒歌?”一個學生站起來:“老師,我在幼兒園時就會了:1 只青蛙1 張嘴,2 只眼睛4 條腿.”大家就跟著說下去了:“2 只青蛙2 張嘴,4 只眼睛8 條腿……”接著分小組找規(guī)律.然后老師問:“你們能用字母表示找到的規(guī)律嗎?”一個學生回答了:“a只青蛙a 張嘴,a×2 只眼睛a×4 條腿.”另一個學生:“b 只青蛙b 張嘴,b×2 只眼睛b×4 條腿.”最后小博士話外音:“n 只青蛙n 張嘴,2n 只眼睛4n 條腿.”
老師緊接著問:“n 表示什么數(shù)?”學生的回答是:“n 表示很多很多,n 表示無限無限.”此時老師點撥:“n 表示很多很多,n 表示無限無限,就是n 表示任何數(shù).”像這樣,抽象出數(shù)量關系就是數(shù)學化的過程,學生充分學會了用字母表示數(shù).
我們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創(chuàng)設出含有數(shù)學含量的情境,數(shù)學是一門學科,有其內在特點,我們提倡數(shù)學情境化、生活化,感受數(shù)學的趣味、魅力,但不能把生活化作為單一的追求.
如何創(chuàng)設為教學服務的問題情境?
(1)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明了情境中所蘊含的數(shù)學意義,能在情境中揭示情境中的數(shù)學事實.
(2)克服情境中非數(shù)學活動的傾向,偏離數(shù)學教學的目標,知識被動消極地適應了學生的需求,影響學生學習數(shù)學內容.
(3)情境實效性關鍵在于情境是否能引起學生對數(shù)學的思考,是否有探究性,否則可用可不用.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如,“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教師出示教具:一張長方形紙片和一張正方形紙片,先讓學生觀察,想一想,猜一猜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并填入一張表格內,然后讓學生驗證,驗證時出示“友情提示”:
(1)每人取一張長方形紙片和一張正方形紙片,先想好驗證哪個特征,再想辦法.
(2)安靜!讓別的同學也能專心地驗證.
(3)最后和小組內其他同學說一說你的驗證方法和結果,聽一聽別人的想法.
學生經過猜測、驗證,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刻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知道了長方形的特征正方形都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鄰邊相等,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鄰邊不相等.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學生也許會面臨許多困惑乃至失敗,也有過程的形成很不理想,但這些是學生生存、生長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他們付出了一些代價,但是也留下了一些對他們終身受用的東西,一些創(chuàng)新所必備的品質.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的共同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具有許多的不確定性.因此,教學既要有一定的組織性和計劃性,同時又要密切關注課堂中的“生成性”.
一個真誠關注學生發(fā)展的教師會敏銳捕捉稍縱即逝的生長點,并加以放大.因為一節(jié)課的任務不能完成還有下一節(jié)課,但學生創(chuàng)新火花的迸發(fā)不是周而復始的.
一節(jié)好課,還應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教師備課要考慮生成,留給生成空間.生成處理得當,往往是課堂的亮點,會讓課堂出現(xiàn)預設無法預想的精彩,這對教師要求更高,需要教學機智.
總之,要體現(xiàn)新的課程理念,落實新一輪課改要求,就必須創(chuàng)造有效的課堂教學,這需要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從每一節(jié)成功與不成功課的背后,反思課堂教學,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經驗,上出一堂堂有效的課,上出一堂堂好課,也使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讓他們在數(shù)學的發(fā)展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