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超,李亭亭綜述,李韶平審校(冀中能源峰峰集團有限公司總醫(yī)院:.放射二科;.放射一科,河北邯鄲 0560)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SIS)又稱肩疼痛弧綜合征,是肩關節(jié)外展活動到一定范圍時,肩部和上臂出現(xiàn)的疼痛綜合征。任何引起肱骨頭與喙肩穹反復摩擦、撞擊的疾病均可引起SIS[1]。SIS是中老年人肩關節(jié)疼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2]。SIS的病理變化包括從肩峰下滑囊炎到肩袖肌腱全層撕裂的一系列變化[3]。目前,SIS已獨立于肩痛類疾病,但其臨床癥狀與肩關節(jié)周圍炎、肩關節(jié)不穩(wěn)、骨性關節(jié)炎等引起的肩關節(jié)慢性疼痛難以鑒別,需影像學檢查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jù)?,F(xiàn)將SIS影像學診斷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有肩部過度活動病史的患者SIS發(fā)病風險較大[4]。SIS主要臨床癥狀包括肩關節(jié)疼痛和功能障礙。疼痛初期為間歇性,在勞作后及夜間取患側臥位時加重,休息后疼痛減輕;通常為肩峰前外側慢性鈍痛,在肩上舉及外展活動時加重。由于疼痛,患肩主動運動受限,但被動運動往往正常[5]。查體時的壓痛部位以肩峰前下緣至肱骨大結節(jié)區(qū)域為主。疼痛弧試驗陽性,即肩關節(jié)外展、上舉時最明顯的疼痛范圍為60°~120°。Hawkins-Kennedy撞擊試驗和Neer撞擊試驗表現(xiàn)為特征性疼痛,而牽拉外展試驗由于增加了肱骨大結節(jié)與肩峰前外緣的距離,可以緩解肩峰下的撞擊引起的疼痛。肩峰下封閉抑制試驗亦可以使撞擊癥陽性患者轉為陰性。上述試驗說明SIS患者存在肩峰下組織與喙肩弓撞擊導致的疼痛,對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6]。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SIS不可缺少的輔助檢查手段。X線、CT、MRI、超聲檢查均能為SIS的診斷提供相應的信息,為制訂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客觀依據(jù)。
2.1 X線在SIS診斷中的應用 X線檢查對于SIS的診斷無特異性,但對于疑似SIS患者,應至少拍攝肩關節(jié)前后位片、岡上肌出口位和腋位片[7],即肩關節(jié)三位片。李志磊等[8]認為拍攝雙側肩關節(jié)對比X線十分必要,數(shù)字化攝影減少了X線輻射量,且雙肩關節(jié)可成像于同一張膠片,有利于發(fā)現(xiàn)異常及術后對比;實際操作中可先拍攝患側肩關節(jié)X線,如有必要可對健側肩關節(jié)進行拍片觀察,從而減少攝片的盲目性。由于構成肩關節(jié)的骨形態(tài)不規(guī)則,傳統(tǒng)的前后攝片常因肩峰體部遮蔽肩峰前部,導致在診斷SIS方面具有相對局限性。岡上肌出口位是診斷肩袖損傷的重要攝片體位,相關投照技術及臨床應用報道較多[9-11],均證實岡上肌出口位平片對診斷SIS具有重要作用。岡上肌出口位片可用于評價肩峰形態(tài)分型、測量肩峰-肱骨頭(A-H)間距及觀察其周圍退行性變相關表現(xiàn)。根據(jù)Bigliani等[12]對肩峰形態(tài)的描述,肩峰分為平坦型、彎曲型及鉤型,其中彎曲型及鉤型較易誘發(fā)SIS。標準的岡上肌出口位片可清晰顯示肩峰形態(tài)。肖正遠等[11]對75例SIS患者肩峰形態(tài)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彎曲型及鉤型肩峰所占比例最大。由此可見,SIS患者中彎曲型及鉤型肩峰占很大比例,二者與SIS的發(fā)生有較密切的關系。然而,目前尚缺乏各型肩峰在國內健康人群中所占比例數(shù)據(jù),且肩峰形態(tài)與SIS病理變化過程的關系尚不明確。因此,筆者認為由于任何引起肱骨頭與喙肩穹撞擊的疾病均可引起SIS,因此不應過分強調肩峰形態(tài)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誘因,尤其是對于存在SIS臨床表現(xiàn)的患者。Balke等[13]比較了岡上肌全層撕裂患者、SIS患者及健康者肩部X線,結果表明肩峰型態(tài)不與任何特定的肩袖損傷相關。A-H間距是岡上肌出口位片提供的另一項重要信息。A-H間距是肩峰下緣到肱骨頭皮質的最短距離,代表了肩峰下的空間標準。Coldasco等[14]認為A-H間距的測量非常重要,當攝影距離(SID)為150cm 時,健康者 A-H 間距為1.0~1.5cm,0.5~1.0cm提示狹窄,小于0.5cm提示廣泛肩袖撕裂損傷。張娣和沈進[15]研究了SIS患者臨床癥狀與A-H間距的關系,結果顯示SIS患者臨床癥狀與A-H間距呈正相關。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各廠家X線設備有所不同,導致SID并無統(tǒng)一標準。此外,A-H間距還受患者年齡、性別、身高等個人因素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關于中國人群A-H間距的統(tǒng)一標準仍需進一步研究。Nyffeler等[16]首先提出了肩峰指數(shù)(AI值)概念,并證實AI值升高與肩袖全層撕裂極顯著相關(P<0.05)。以肩關節(jié)前后位片評估AI值,是指肩峰最外側緣至肩關節(jié)盂平面的距離(GA)與肱骨頭外端外側緣至肩關節(jié)盂平面距離(GH)的比值,代表了肩峰的橫向延展度。瞿玉興等[17]從力學角度的分析結果顯示,肩峰外側緣三角肌中部止點位置影響了三角肌力學性質,導致肩峰下間隙內壓力的變化,故AI值越大,三角肌向上產(chǎn)生的分力越大,肩峰下間隙內壓力越大,同時也證實AI指數(shù)代表了肩峰與肱骨頭之間在冠狀位上的位置關系。據(jù)此,有學者認為手術治療SIS可根據(jù)X線平片反映的AI值為依據(jù),切除肩峰的中間部分,以降低AI值水平[18]。然而,Kanatli等[2]的研究顯示,AI值與SIS的病變程度并無相關性(P>0.05)。由此可見,AI值只代表SIS發(fā)病風險,無法反映病變程度。在分析肩關節(jié)三位片時,還應注意觀察肱骨頭大結節(jié)圓鈍化及肱骨頭變形表現(xiàn),如存在上述征象,可基本確定肩袖撕裂。此外,肩關節(jié)三位片還可清晰顯示退行性變引起的喙肩韌帶鈣化、肩鎖關節(jié)增生骨贅、肱骨頭囊變骨贅等。
2.2 CT在SIS診斷中的應用 CT在顯示肩關節(jié)各骨質結構的細節(jié)結構方面有X線片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特別是多層CT可利用多平面重建(MPR)進行冠狀位、矢狀位及任意斜位成像,清晰顯示肩關節(jié)結構并進行雙側對照,可用于肩關節(jié)的測量,并直接顯示早期的骨質改變、軟組織腫脹及肌腱鈣化。但對于SIS而言,X線片的多體位投照已能夠提供足夠的信息。此外,多層螺旋(MSCT)對肩袖、盂唇等結構的顯示能力不足,且患者接受的輻射量較高。
2.3 MRI在SIS診斷中的應用 MRI具有軟組織分辨率極高、多方位成像及無輻射危害等優(yōu)勢,已成為診斷SIS不可缺少的檢查手段。通過MRI檢查,不僅可以從橫斷面和冠狀面清晰觀察肩峰的形態(tài),也可在斜矢狀面顯示肩峰下骨贅、肩肱間隙狹窄等[19]。SIS有一定的病理變化過程,因此其臨床表現(xiàn)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其中岡上肌腱形態(tài)及信號的改變、岡上肌腱撕裂是診斷SIS的直接征象[20]。SIS早期表現(xiàn)為T1加權像(T1WI)及質子密度加權像(PDWI)肌腱增粗、模糊伴條片狀信號增高影,隨著病情進展,則表現(xiàn)為T1WI、T2加權像(T2WI)均呈高信號影,當異常信號達到肌腱表面時,則提示肌腱斷裂。肌腱撕裂常見于距岡上肌腱止點約1cm處,分部分撕裂和完全撕裂。MRI檢查對肩袖完全撕裂的診斷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高,特別是脂肪抑制序列可進一步提高其診斷敏感性[8]。MRI檢查對肩袖部分撕裂的敏感性不高,其影像學表現(xiàn)為肩袖部分纖維中斷,撕裂處液體積聚呈T2WI高信號。高場強MRI則可提高肩袖部分撕裂的診斷準確性。MRI關節(jié)造影亦能提高肌腱撕裂及盂唇撕裂的診斷效能,但由于關節(jié)造影具有創(chuàng)傷性,故臨床應用較少。張娣和沈進[15]認為以手臂中立位MRI測量A-H值為直接數(shù)值,與肩峰形態(tài)相比,其結果更為客觀;當A-H值臨界值設為7mm時,可以評價SIS患者的病情程度。此外,MRI還可顯示臨近關節(jié)囊增厚、積液及肱二頭肌腱病變等。因此,對于疑似SIS患者進行肩關節(jié)MRI檢查必不可少,可以提供有效的軟組織損傷信息。
2.4 超聲在SIS診斷中的應用 超聲檢查無創(chuàng)傷性、操作簡便、費用低廉,并且可以進行肌腱運動狀態(tài)下的檢查及雙側對比,特別是高頻超聲在SIS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較大。超聲檢查肩袖撕裂或部分撕裂的直接征象是肌腱不顯示、肌腱明顯變薄及肌腱局部運動不連續(xù)等,間接征象包括肱骨大結節(jié)破壞、肩峰下滑囊炎、關節(jié)積液等[21]。動態(tài)檢查可見肩峰外側緣三角肌下滑囊分離,岡上肌滑動受阻并向表面膨出。以上征象均提示SIS。肩關節(jié)解剖結構復雜,超聲檢查易受骨骼影響,且操作者的操作方法及診斷經(jīng)驗對診斷結果影響較大,因此超聲檢查結果的客觀性略低于MRI檢查。
綜上所述,SIS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對于疑似SIS患者應進行X線平片及MRI檢查。X線肩關節(jié)三位片可評價SIS高危因素(如肩峰形態(tài)分型)、A-H間距、AI值,也可顯示肩關節(jié)周圍組織的退行性變相關表現(xiàn),可用于明確病因及鑒別診斷。MRI可很好地顯示SIS導致的肩袖損傷程度,并體現(xiàn)疾病進展過程。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以提供更可靠的解剖結構信息及病變程度信息,為制訂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
[1]陶天遵.新編實用骨科學(下)[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8:1569-1571.
[2]Kanatli U,Gemalmaz HC,Ozturk BY,et al.The role ofradiological subacromial distance measurements in the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2013,23(3):317-322.
[3]Umer M,Qadir I,Azam M.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J].Orthop Rev,2012,4(2):18-22.
[4]王大平,肖德明.運動醫(yī)學常見疾病的診斷和關節(jié)鏡治療[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15.
[5]肖健,崔國慶,王健全,等.關節(jié)鏡肩峰下間隙減壓術治療肩峰下撞擊綜合征[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6,22(2):171-174.
[6]崔衛(wèi)國,張志剛,陳德生.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治療進展[J].中國骨腫瘤骨病,2011,10(4):397-401.
[7]Burbank KM,Stevenson JH,Czarnecki GR,et al.Chronic shoulder pain:partⅠ.Evaluation and diagnosis[J].Amer Family Physic,2008,77(4):453-460.
[8]李志磊,李黎,全勇.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影像表現(xiàn)與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2,39(20):18-20.
[9]趙春陽,龔建平,錢銘輝,等.岡上肌出口位攝片診斷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2,27(9):1017-1020.
[10]鐘易.岡上肌出口位攝影在肩袖損傷檢查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9,20(12):950-951.
[11]肖正遠,戴貴東,蘭永樹.岡上肌出口位投照方法及臨床應用[J].放射學實踐,2011,26(2):226-227.
[12]Bigliani LU,Morrison DS.The morphology of the acrom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otator cuff tears[J].Orthop Trans,1986,10(2):216-228.
[13]Balke M,Schmidt C,Dedy N,et al.Correlation of acromial morphology with impingement syndrome and rotator cuff tears[J].Acta Orthop,2013,84(2):178-183.
[14]Coldaso FA,Bigliani LU.Large and massive tears[J].Orthop Clin Noth Am,1997,28(2):179-193.
[15]張娣,沈進.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患者臨床癥狀與MRI指標關系的探討[J].山東醫(yī)藥,2013,53(6):63-65.
[16]Nyffeler RW,Werner CM,Sukthankar A,et al.Association of a large lateral extension of the acromion with rotator cuff tears[J].J Bone Joint Surg(Am),2006,4(6):800-805.
[17]瞿玉興,鄭沖,范文潮,等.肩峰肱骨頭相對位置與肩峰下撞擊綜合征關系的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5):362-364.
[18]禹銘楊,谷貴山.肩峰指數(shù)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7):618-621.
[19]張宇,楊海山.棒球運動員肩關節(jié)損傷的 MR影像特征[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2,35(3):248-250.
[20]張芳,屈輝.肩部撞擊綜合征的發(fā)生機制和影像學表現(xiàn)[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8,24(5):823-825.
[21]Daenen B,Houben G,Bauduin E,et al.Ultrasound of the shoulder[J].JBR-BTR,2007,90(5):32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