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欽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與管理系,廣西桂林541001)
廣西羅城縣人何述強是“文革”時期出生的那代人,“文革”的苦難充盈著他童年的記憶。與其他“文革”出生的作家不同,直至“文革”結束時尚不滿6歲的何述強,從未受到“紅色浪潮”的直接沖擊,亦未親身感受過紅衛(wèi)兵的狂歡與激情。但在“紅色漩渦”之外的冷靜旁觀中,作家卻親眼目睹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和悲歡離合,如《細雨和記憶中的黃梔子》中“驚心動魄”的武斗場面,“恐懼而絕望”的母親、“閃電一樣驚悸”的三伯娘、“災難與死亡”的外公,鮮活血淋的場景深深銘刻于作家的內心深處,成為醞釀著其后散文的原素材。為此,雖出生于文革,卻游離于“文革”的漩渦之外的作家能以一雙特別的眼睛和獨特的視角,抒寫著記憶中的“文革”,咀嚼并反思著這場持續(xù)十年的苦難歷史,使作品呈現(xiàn)出了濃厚的“救贖”意識。
何述強的散文,在對故鄉(xiāng)、生活、靈魂的感悟中著力探求的是一種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生命原力和精神。以個人的生活為基點,向外輻射到歷史、政治、文化、道德、習俗等領域,在宏大的背景下反思歷史、感悟生命、追求理想,在滄桑、悲壯、激昂、博大的氛圍中,拷問著人性的善惡,交織著對歷史文化的思索,張揚著對自由精神的崇尚,對自在生命的謳歌,在桂西北這片山水鐘靈毓秀,文化古樸幽深的洪荒曠野中,奏響了一曲堅忍、執(zhí)著、深沉、悲壯的鈍響。
何述強的散文中,讀者可以從一些平凡小事中,感受出許多生活中本來就存在,但卻容易被忽略的東西。就如《死亡故鄉(xiāng)》給我們闡述的這些故事一般?!安还芪易吡硕噙h,也不管我經意和不經意,在我身后一直懸浮著一條歸途。一條歸向故鄉(xiāng)的路途。……”[1]人的一生大半輩子都是在外奔波,不管奔走離家已有多遠,背后總會有一條等待我們歸去的道路,這是一條歸向故鄉(xiāng)的路途。有人說,家是他一輩子最依戀的地方,也是疲倦身心??康母蹫场_@話一點也不錯,故鄉(xiāng)總是人心靈的最終的歸宿。
作者害怕回故里,不是對故鄉(xiāng)沒有感情,而是每次回故鄉(xiāng),大都是去經歷親人的故去。每一次的歸去,似乎總與死亡有關。一個“故”字,道出多少人生的意味,牽出多少沉重的話題。“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庇巫由钤谕饪偸菆笙膊粓髴n,無非是為了故里的父母安心。離開故鄉(xiāng)并不意味著對故鄉(xiāng)毫不留戀,親人的逝去如河灘上的沙子,水一沖,分崩離析,再也難以聚合。
“歸途,是一人一生都無法逃離的影子,它聯(lián)系著人們所能承受的幸福和痛苦,是人生的最終的歸宿。所謂前進的路有多遠,歸途就有多遠,前進的路有多艱難,歸途就有多艱難。一進一退,是人生的必然的動作。完成這兩個動作的時候,有人完成得很優(yōu)美、很輕松,灑脫,有人完成得很悲壯。也有人完成得跟上述情況都不盡相同?!盵1](《死亡故鄉(xiāng)》)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鄉(xiāng)情結,但人們最終還是會回到最初的起點——故里。
作者用很形象生動的比喻來形容背井離鄉(xiāng)的傷痛?!端劳龉枢l(xiāng)》不單是一篇說理散文,還是抒發(fā)游子對故鄉(xiāng)深濃厚意的抒情散文,更是一篇探討生命本源的哲理散文。
生命如此之脆弱,正如散文中寫到的自己的叔叔,才40多歲就踏上死亡的故鄉(xiāng),這樣的事情無論是對于生者或是死者無疑都是不可思議并難以接受的,它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和脆弱。此外,作者還告訴人世間的親情是多么可貴和值得珍惜,這與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復雜的各種利益關系形成了鮮明地對比,可以說何述強的散文是有別與時下流行的網(wǎng)絡文學的。相對于重浮華色彩的網(wǎng)絡作品,我們的作品缺少的是歷史的厚重。在此意義上,讀何述強的散文不僅是在讀文章,更是在讀一部厚重的歷史。
何述強的文字除了給人一種美麗的意境之外,還給人一種悲涼和沉重的感覺?!冻良胖械霓Z鳴》、《江流無聲》、《寂寞的墳碑》等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沉寂中的轟鳴》中,作者寫到:“我和舅舅走過那條不知名的、干枯的小河時,舅舅說,這里原先有個水碾。舅舅的語氣十分堅定??晌宜坪跽也坏揭稽c兒水碾的痕跡?!挠兴氲嫩E象?空落落的河道,河岸上青草開始吐出尖尖的舌根。當我再仔細地察看地形時,終于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絲蛛絲馬跡。上一洼凹陷的圓形的坑,隱隱透出一絲沉淪灰暗的氣息,坑不大,大概就是碾房留下的全部遺跡吧。歲月淘走了一切可以喚起人們想象的東西,恢復了這里的原始寂靜:泥土、草、卵石……只留下這個誰都無法把它和碾房聯(lián)系起來的坑?!盵2]遺失的東西總會遺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而作者在《沉靜中的轟鳴》中談到關于水碾的遺址,剛開始“我”舅舅說這里原先是一個水碾時,“我”難以相信,因為“我”在那里找不到一點兒水碾的痕跡。作者最初找不到水碾殘留的痕跡,也許是因為歲月走得太快,已將它的跡象一一淘走,然而時間盡管多么厲害,盡管恢復了這里的原始寂靜,還是無法將水碾殘留有一絲絲沉淪灰暗的氣息帶走。誠如魯迅所言:“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死亡”。遺失的東西不會死亡,只會在沉靜中轟鳴。畢竟在歲月中走過的東西總會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或氣息。正如樹的年輪,一圈一圈的——那是日赤足刻下的腳印,是月的銀絲編織的花環(huán),是歷史留下的印記,是風雨灌制的唱片。不管樹的年輪有多少,它都見證了樹的成長軌跡,在樹的年輪上刻下了生活中曲曲直直,喜怒哀樂。人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日常生活中總是得此失彼,有些東西或被遺失了,或被放棄了,但它們卻在我們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在《江流無聲》中,作者寫到:“江邊危崖上的老屋,靜悄悄的歲月。時時讓我產生了無窮的懷念。白天和黑夜,都可以聽到枯葉從樹上脫落的聲音?!挥涗浿蟮刂猩铄錈o比的沉淪與滄桑。那些遙遠而溫馨的故事它也只能暗藏心底,再也無力用光華呈示其中熾熱的歡欣!在那些個靠水而居的夜里,我的筆無聲地記錄著我的一層層心情。……”[3]江邊老屋,象征著飛逝的時光,作者時時懷念的歲月,是白天與黑夜枯葉凋落的聲音,是美麗紅色蜘蛛爬過屋前的背影,是那片幽暗中靜靜地流淌的江水。掙脫不了的老屋情緣,是作者遙遠而溫馨的故事,是作者用文字無聲地記錄過的心情。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記憶歲月流逝的老屋,每個人都會有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就如這江水般無聲的歲月。古人云:“時間如流水,無聲亦無情?!?/p>
“……時常配帶在身上的鑰匙,白天,我尾隨它們進入一扇又一扇的門。有些門得重復進入很多次。每次出門又都得鎖上。而鑰匙對鎖頭毫不厭煩。它們在我的手心旋轉,有幾把已經開始變形?!盵3](《江流無聲》)身上的鑰匙,除了能打開日常生活中的一扇扇門外,又是否能打開現(xiàn)代人的心門呢?人與人的交往溝通,都要有一把打開心門的鑰匙。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美麗的眼睛;生活不是缺少朋友,而是缺少我們與不同的人溝通所需的不同鑰匙。因此,在繁華世界里,我們需要用真誠,用感動與他人相處。
“在我住的這座老屋邊,有一塊沒有根的墳碑。我說它沒有根,是因為它已脫離泥土,像一個無家可歸的游魂,閑置在江岸上。它仍有用,它被人移到水龍頭邊,用來墊腳,……”[4](《寂寞的墳碑》)本來就夠普通的墳碑,脫離了泥土,也就失去了本應存在的價值,最后淪落到一塊墊腳石,任人踐踏,無家可歸。這是墳碑一生的寂寞,還是預示了我們人類的悲哀與無知?
“人類都是通過物來記載自己的生與死的,而這些物,本身就是無辜的,本身就不負載什么。因為人的參與,才使它們格外沉重?!^生得默默,死得默默,后人也就大多給豎一塊墳碑,用以記載他。漫滅不可辨認的墳碑,與那些為蛀蟲侵蝕,殘破不堪的書籍具有相同的命運?!盵4](《寂寞的墳碑》)而我們國人總喜歡做一些臨死前的掙扎——找一些生靈陪葬,或是毀壞一些東西來顯示自己死去的價值。生命的結束,本是自然的規(guī)律,何必連累無辜呢?人有死才會有生,死不過是生的另一種方式。
“我的叔叔,一個鄉(xiāng)下的木匠,他最近告訴我一件事:他到鄰村買了一棵老椿樹。賣樹的人是種樹的人的曾孫。一百多年前,有一個人從遙遠的地方遷徙到我家鄉(xiāng)的那片土地上,他蓋起自己的房子,并在門前種下一棵椿樹。他成了這一門的開基祖。開基祖,在我們那一帶人的家族觀念中,地位最為尊崇,皆因其拓土開基,功不可沒。對他的祭祀,尤其隆重。這個種樹的人,他根本不會料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后人如此寒傖,居然要賣掉他種的惟——棵樹,目的是為了給他立一塊墳碑,奠定他作為一個開基祖先的尊嚴……”[4](《寂寞的墳碑》)百年守望了卻賣樹人的一樁心事,卻造就了一座寂寞的墳碑。為何要如此大費周折做一些白費力氣的事情呢?難道是墳碑太寂寞,還是人類太寂寞?無從追究?;蛟S這是封建思想殘留下的痕跡吧!一座墳碑,記載了一個可悲的故事,也記錄了一段無以追究的往事,更是寄托了對一個民族文化、政治的思考。
這些文字用一條根本就不知名的小河和一個守河軍官的傳說來講述一個不平凡的故事,這樣一來我們的眼前又重新出現(xiàn)當年的那幅歷史畫面。我們看到的就不只是現(xiàn)實的東西,更是歷史的東西,一個活生生的老軍官形象躍然于紙上?!冻领o中的轟鳴》、《江流無聲》則通過一棟江邊的老房子來回味往昔的美好時光。而《寂寞的墳碑》更是就樹和墳碑引來一段蒼涼的歷史。這些雖然都是很平凡的小故事,但他卻蘊涵很多的人生感悟和對現(xiàn)實、歷史獨特的見解。
筆者認為何述強的散文某些地方和余秋雨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余秋雨的《一個王朝的背影》和何述強的《沉靜中的轟鳴》、《江流無聲》、《寂寞的墳碑》都用靜態(tài)的東西襯托出歷史和現(xiàn)實,給人一種很大的想象空間。
用心融入生活,細細感悟與品味生活之內涵,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或許正是何述強對生活的一種追求!
何述強散文中有許多文章表達了對生命的透徹看法,他筆下的生死常帶有哲理上的意義。正如《白鳥》中所說:“一個人死了,人們就為他扎一只白鳥?!痪冒坐B又會飛臨這個苦難的村莊,在村莊的另外一個角落,另一條巷子,在另一排爬滿瓜藤的籬笆前,另一棵滄桑的柳樹下,甚至,在飄滿菱角清香的魚塘邊,白鳥豐姿綽約地出現(xiàn)了?!盵5]這些文字無不說明了生死無時無刻不伴隨在我們的身邊。既然知道生死是與生俱來,那么我們就不應該去回避它,更不應該去害怕它。
在《兩種生意同時做》中,作者進一步表達了對生死一種非常直觀非常立體的看法?!拔彝涣四莻€中藥鋪。每次經過它的門口,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朝里張望。它賣中藥,同時也賣花圈……買藥是求生,賣花圈是送死。這是兩件很嚴肅、也很痛苦的事情。如果分別讓人們去承受,恐怕效果會平靜一些。但進入那間灰撲撲的中藥鋪的人必須同時承受、同時體驗兩種情感,聽憑兩種情感在心中翻滾、格斗……它擺出一種殘酷的人生戰(zhàn)場。”[6]讀到這樣的文字,讀者的心被揪得抓狂,兩件人生中最讓人痛徹心扉難以直面的事,同時面對,難免殘酷,然而又不得不去面對,這無非是人生的一種無奈。然而,仔細想來,人生不就是在生與死、悲與喜之間穿梭嗎?
生活中人們隨時會感受到生命誕生的快樂,亦親身體會著生命逝去的痛苦。既然人生的無常與莫測未能提前預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于是作者便有了如下的文字:“人的命運就是這樣,由生到死,一步之遙、咫尺之間。這種擺設洗盡鉛華,減去許多詮釋和辯護,直接了當?shù)叵蛉藗兂尸F(xiàn)真實。但人們承受不了。越直接的東西人們有時越不敢面對,苦苦等到的東西寧可當面錯過。……當人們拋開一切紛紜的可能,直接面對一種不情愿的結果,內心不再有回旋的余地,這時候人們心中的茫然和感傷是極其濃重的。”[6](《兩種生意同時做》)也許我們拋開一切遲早都要面對的事情,坦然地面對生死離別,隨遇而安地生活,將漫長的人生之道路用心走過,對路途中的美麗風景慢慢領會,將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細細咀嚼,或許從中我們可以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東西!
今天的太陽,照不到昨天逝去的樹葉,所以不管失去了什么,都已注定失去,惟有好好珍惜現(xiàn)在活在身邊的人,讓每個身邊的親人都覺得享用每一個屬于自己的太陽是多么美好!珍惜生命不在乎這生命的道路還有多長,這路途有多坎坷,而是在乎我們的生命有沒有充分燃燒,有沒有給他人帶去美好的回憶。面對生活的挫折與苦難,要懂得生活的定義——生命一開始就是一張白紙,需要我們用血汗去描寫去創(chuàng)造。
在《細雨和記憶中的黃梔子》中,作者再次撥動了生命的琴弦,并將對生命的反思上升到富于哲理性的高度。生命來之不易,而生命的豐富多彩不正是梔子花的裝扮,細雨滋潤的結果嗎?由此,讀者不難體會得到,作者所表達的個人體驗已不僅僅屬于其本人,而是跨越時空的將歷史、時代、現(xiàn)實與意識形態(tài)的大命題融于其中,呈現(xiàn)出來形而上的宏大意向,共同奏響了一曲撥動生命琴弦的交響曲,從而將歷經磨難后的靈魂體驗與感悟推到了極致。
在生活中寫故事,在故事里寫生活。
何述強的文字正如此一般。他的作品寫滿了對生命、歷史、現(xiàn)實等諸多方面意識形態(tài)的思考,并將其溶于個人的生活體驗之中。從敘寫《細雨和記憶中的黃梔子》和《竹籃》的童年故事,到《江流無聲》、《寂寞的墳碑》、《沉靜中的轟鳴》、《死亡故鄉(xiāng)》的生活敘寫和生命闡述,無不寫滿了人生哲理和對生命的一種透徹感悟。
正如他在《沉寂中的轟鳴》所說:“上天賦予我一雙與其他人相比相對悲涼的眼睛,因此,我的眼前起起落落的物象大多是一些荒涼透骨,被人類遺棄的廢墟。……”[2]穿越與歷史廢墟與遺址之中,參透了生于死,抵達了生命存在的本質,何述強內心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夯實了他的精神特質,在人類遺棄的洪荒曠野中奏響了生命的鈍響。
[1]何述強.死亡故鄉(xiāng)[J].歲月,2003,(10).
[2]何述強.沉寂中的轟鳴[J].紅豆,2003,(11).
[3]何述強.江流無聲[J].散文天地,1994,(5).
[4]何述強.寂寞的墳碑[J].紅豆,2003,(11).
[5]何述強.白鳥[J].廣西文學,2004,(5).
[6]何述強.兩種生意同時做[N].北海日報,200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