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煥,張德玉
(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266000)
流動美是我國古典詩詞一貫強調的內容。 英國文學批評家沃爾特·佩特說:“一切的藝術都趨向于音樂?!币簿褪钦f,一切的藝術都力圖打破靜的空間界限,趨向于動的方面。 而詩歌正是所有表現(xiàn)運動的藝術方式中的杰出代表。
動態(tài)意象指詩歌中的動態(tài)描寫,是展現(xiàn)詩歌流動美的基本元素。 表現(xiàn)詩歌流動美的最簡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動態(tài)意象的直接運用。(顧正陽,2006:165)本文根據(jù)動態(tài)意象的理論,從三個方面探討古典詩詞英譯中的動態(tài)意象的表現(xiàn)形式, 即借助于直接純粹的動態(tài)意象、借助于“點睛法”和以靜襯動。
創(chuàng)作詩歌之時,詩人通常會用各種各樣跳躍、流動的意象來傳達其審美意識的動態(tài)過程。 借助動態(tài)意象來表現(xiàn)運動,一是要選擇那些鮮明的動態(tài)意象,二是要注意保持動作的持續(xù)和發(fā)展,三是還要注意運用具有延展性特征的動態(tài)意象。 只有以這樣的形式,在讀者想象當中,那些動作才能變得生動鮮明,才能運轉起來,從而展現(xiàn)出詩歌的流動美。
2.1.1 使用鮮明的動態(tài)意象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彼特·紐馬克認為直譯為最佳的翻譯方法,它能使原文的文法結構、形象意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請看李白的《望天門山》:
例1: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The Chu River broke Mount Tianmen in the middle into two parts/ Green water flowing east turns its way back apart/ Two green mountains on the opposite banks are each other facing/ My solitary sail is approaching them from the sun setting.(唐一鶴,2006:316)
這首詩是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連用“開” “回” “出”“來”四個鮮明的動態(tài)意象寫出了長江之水的雄偉氣勢,使得詩人描繪的畫面變得鮮活起來、流動起來。英譯時我們可以在英文中找到相似的動態(tài)意象。譯文將“斷”譯為broke(打破),“回”譯為turns its way back(倒流),“相對出”譯為are each other facing(彼此面對),“來”譯為approaching(接近),以直譯的方法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鮮明動態(tài)形象,再現(xiàn)了詩歌的流動之美。
2.1.2 使用持續(xù)的動態(tài)意象
詩歌的時間性藝術特點決定了其動態(tài)的持續(xù)性,要在時間的運動中才能得以表現(xiàn)出來。在翻譯的時候,譯者應該責無旁貸地再現(xiàn)原文意象所具有的這種動態(tài)的持續(xù)性, 從而表現(xiàn)出詩歌由于持續(xù)的動態(tài)描寫所表現(xiàn)出的流動之美。 請看《木蘭詩》中的一段:
例2: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譯文: At dawn she leaves her parents by the city wall/At dusk she reaches Yellow River shore/ All night she listens for old folk’s familiar call/ But only hears the Yellow River roar/ At dawn she leaves the Yellow River’s shore/ To Mountains Black she goes her way/ At night she hears old folk’s familiar voice no more/ But only on north mountains Tartar horses neigh.
譯文從“旦” “at dawn”,與“暮”“at dusk”的對比,從“不聞”、“但聞”兩句的重復,連續(xù)性的動作描寫都體現(xiàn)了詩歌的流動之美,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But only hears the Yellow River roar,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But only on north mountains Tartar horses neigh.翻譯我們可以按照原文動作發(fā)展的軌跡將其直譯。
2.1.3 使用具有延展性特征的動態(tài)意象
詩歌的流動美還體現(xiàn)在意象的延展性中。 延展性的基本含義是:字面意象所提供的只是直覺的感受,這種感受會隨著“物質”的句斷字止而停止……而延展性的存在可以使讀者不受句子停止的“物質限制”繼續(xù)延伸自己的感受。 (顧正陽,2006:181)請看王維《酬張少府》中的詩句:
例3: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譯 文: My loose sash’s caressed by the wind from pines/ On the strings of my lute the hill moon shines/ You ask the reason for failure and success/ A fisher croons into the stream’s recess.
譯文將“漁歌入浦深”直譯成A fisher croons into the stream’s recess (漁父正輕哼著漁歌走向溪流的深處),延伸了動態(tài)的流動感, 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詩歌前兩句以具體的動態(tài)意象描寫出歸隱山林后怡然自得的生活:“松風吹解開衣帶, 明月?lián)嵴罩鴱椙僦恕奔础癕y loose sash’s caressed by the wind from pines/ On the strings of my lute the hill moon shines. ” 這是一幅多么令人舒心愜意的畫面!
中國繪畫中有畫龍點睛的故事,通過直譯原文,保留原文流動美。 以直譯的方法翻譯原文, 能使譯文保留原文的形式與內容美, 讓讀者不但感受到畫面的想象美,而且還可以感受到原文中由于畫龍點睛所帶來的流動美感。 請看王維的《鳥鳴澗》:
例4:人閑桂花落,夜靜青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When night comes, 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許淵沖,2009:182)
在翻譯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原文,作直譯處理,保留原文的內容美和形式美。 例如將 “桂花落” 譯為osmanthus blooms fall,將“青山空”譯為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等,保留了原文運用畫龍點睛的藝術手法所帶來的流動神韻。
詩歌的流動美還可以通過以靜寫動的方式達到。 譯者一定要根據(jù)詩歌的內容選用與原詞密切相關的詞,讓讀者較易獲得譯者想要提示出的信息并因此體會到譯文所展現(xiàn)出的流動之美。 請看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例5: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 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s 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 (許淵沖,2009:212)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詩歌采用了以靜襯動的手法來體現(xiàn)作品的流動美。 前兩句,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后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達到以靜襯動的目的。 譯文中“far”,“are”, “ bark”, “ dark” ,四詞連用,一氣呵成,再現(xiàn)了原文以靜襯動的流動效果。
本文重點從動態(tài)意象的角度探討翻譯中的流動美。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切的翻譯手段和目的都是為了充分體現(xiàn)或增強原文的動態(tài)美感。 當譯者要將流動美傳遞給另一種語言的讀者時,首先必須符合譯文文法、流暢而又具有詩歌特征,同時還能夠帶來原文流動美的聯(lián)想,而這種聯(lián)想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借助于多種手法的運用才能獲得的,這正是文章探討目的之所在。
[1] Fletcher, W. J. B.. More Gems of Chinese Poetry. 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1933
[2] Giles, H.A..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1923
[3] Owen, Stephen. 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New Haven,Connecticut: Yale Uni. Press,1978
[4] 顧正陽. 古詩詞英譯美學研究[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
[5] 許淵沖. 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 許淵沖. 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 :41-44.
[7] 許淵沖. 新世紀新譯論[J],中國翻譯,2000(3) :2-6.
[8] 許淵沖,陸佩弦,吳均陶. 英漢對照:唐詩三百首新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9] 盧炳群. 英漢辭格比較與唐詩英譯散論[M].青島出版社,2003
[10] 張廷深,魏博思. 唐詩一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商務印書社(香港)有限公司,1997
[11] 唐一鶴. 英譯唐詩三百首[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