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虹
對于電視新聞記者來說,采制電視經濟新聞并不難。采訪后信筆寫去,幾百字上千字一氣呵成。可反響呢?往往如石沉大海。自己再琢磨一番,電視經濟新聞平淡無味。其通病是電視經濟新聞立意沒有刻意求新罷了。
概括起來,電視經濟新聞立意陳舊、淺近的通病有五個方面:(1)匆忙下筆,敷衍成文。不能冷靜地把握新聞素材,沒有認真、周密地思考和挖掘新聞素材的內涵,把采攝到的圖象拼接起來,成了螞蟻搬食一樣的采編。(2)只觀表象,浮光掠影。對新聞素材只看到了其表面,沒有把握它的本質;浮于表層的淺近的分析,缺乏深入市場經濟事物內部,探索震撼受眾心靈“閃光點”的技能。(3)不重開掘,落入俗套。對經濟新聞素材的利用沒有從新、從多角度去審視,缺乏開掘和鉆探精神,造成老調重彈,重說別人說過的話。(4)素材過時,立意陳舊。選擇老掉牙的不合時宜的素材,立意新奇便無從談起。(5)隨人之后,缺乏創(chuàng)新。采制別人拍攝過的內容,又沒有創(chuàng)新,這樣的電視經濟新聞令人生厭。如何才能使電視經濟消息立意刻意求新呢?筆者認真觀看了近年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獲獎作品,談些自己的想法。
一、確定素材,著重開掘——開掘電視經濟新聞素材的深層含意,是電視經濟消息立意提高的一個秘訣,只有把電視經濟新聞素材的深層內涵開掘出來,才能真正利用好素材。
2011年7月30日天津電視臺都市頻道《都市報道60分》播出的電視消息《雨后排“堵”》(獲第22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消息三等獎),是記者確定素材、著重開掘的精品,請欣賞原文:
【口播】昨晚一場大雨過后,今天上午,主干道上的積水已經退去。但是,珠江道上依然汪洋一片,這積水遲遲排不走,到底堵在哪兒呢?
【正文】今天中午,在珠江道鐵道口附近,汽車涉水而行,路人卷起褲腿艱難通過,積水最嚴重的地方,要數珠江道58號這家企業(yè)的院里。
【天津市化輕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顯明】(同期聲):我?guī)靺^(qū)里有幾個庫淹了,損失在一百多萬左右。
【天津市道路管網公司工作人員】(同期聲):我們分析原因就是一個頭,雨水的堵目前沒有打開,這是一個主要原因,一個雨水干管吧。
……
【正文】這位工作人員所說的“堵”,由市排管處第九排管所負責。
【天津市排管處第九排管所副所長肖永勝】(同期聲):在沒有驗收移交之前,這個“堵”不能(打開),等于(積水)沒有出路,現在要通水了,以后驗收無法驗收了。
【正文】珠江道改造工程項目是今年四月份徹底完工的,目前排水設施移交工作由市政工程建設公司辦理。
【天津市市政工程建設公司項目副經理焦士偉】(同期聲):現在正在辦這個手續(xù)呢,正在給水務局打報告,手續(xù)正在辦著呢。
……
【正文】程序正在走,但雨水不管人。
【天津市化輕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顯明】(同期聲):始終打去年就督促這事,由建委牽頭辦這事,始終沒人管。
【天津市道路管網公司工作人員】(同期聲):不是,我還是說,為啥一周之前打報告呢?資料攢需一個程序的問題,我們自己內部資料得攢嗎,找這個簽字,找那個簽字,包括監(jiān)理、設計得簽字,需要一個周期,我們把資料弄齊以后,開始往上打,打水務局,打排管處,最后到(排水九所)肖所這,就這么個情況。
……
【天津市道路管網公司工作人員】(同期聲):這里我個人建議了,要人性化一些,把“堵”先打開,這是最人性化一點。
【字幕】一個小時后,市政工程建設公司緊急調來潛水員下井打開“堵”。三個小時后,“堵”被打開,珠江道上的積水退去。
電視消息《雨后排“堵”》題材的選擇是大雨過后馬路積水排“堵”這樣一個很不起眼的新聞事實,然而透過事實看本質,其背后卻隱藏著“積水堵在了程序上”這樣一個更大的新聞事實。作品以小見大,突出主題。記者通過大雨過后,城市管理部門現場排堵,解決馬路積水的事情,反映出繁冗的程序影響了工作效率的問題,鞭撻了管理部門僵化的體制和呆板的作風,突出積水堵在了程序上這一主題。作品電視手段運用豐富。大量的新聞現場,增加了報道的感染力和真實性。結尾用畫面配合字幕的方式,給人以思索。雖然這是一條普通的熱線新聞,但是記者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記者在現場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并苦苦等待,促成三方會診,找出問題的癥結,并推動了問題的解決。節(jié)目播出后,觀眾反響強烈,紛紛反映類似的情況。這也引起排水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他們改善管理機制,改變工作作風,建立特事特辦制度,使得一些多年來存在的頑固的市區(qū)積水問題相繼得到解決。
圍繞經濟新聞素材著意開掘可從三方面進行:一是從生活深處開掘。面對新聞素材,善于看出它的不同凡響處,把新聞事實的本質揭示出來,真可謂入木三分,高人一籌。這種善于開掘經濟生活新聞素材本質意義的本領,對經濟新聞立意的求新求深有很大的幫助。二是向心靈深處鉆探。記者注重研究經濟新聞人物的內心,善于捕捉心靈深處的奧秘。仍以《雨后排“堵”》為例,記者促成三方會診,現場采訪當事人的話正是新聞的“畫龍點睛”之處。這正是記者深入采訪,掏出了他們的心里話。三是既抓住本質的事物,又抓住事物的本質。前者在眾多的經濟新聞事實中,剔除非本質事實,選準本質的事實,并據以確定立意。后者指經濟新聞立意得以確立的依據與內涵要反映經濟新聞事實的內在聯系。尤其是對新聞事實本質的認識并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復才能形成。為此,我們的記者務必長期錘煉,努力實踐,不斷提高自己開掘經濟新聞立意的水平。
二、巧選角度,出人意料——相同的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往往能看出不同的意義來,從而得出不同于一般人的結論,這是提高經濟新聞立意深度的捷徑之一。
2011年1月14日北京電視臺《北京您早》播出的電視消息《北京告別91年鋼鐵生產歷史》(獲第22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消息二等獎),是記者巧選角度,出人意料的佳作,請讀原文:
【導語】昨天,首鋼北京石景山鋼鐵主流程停產儀式舉行……這是中國鋼鐵史上的一個歷史時刻,也是北京城市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
【正文】……三高爐靜了下來,二煉鋼靜了下來,首鋼靜了下來。堅守在生產線上的最后一批工人平靜的表情下,蘊含著難以平復的心情。
(澆注小件的畫面)【同期聲】煉鐵廠團委書記楊明:做幾個模子做幾個鐵球,以后留在家里,沒事兒拿出來做個紀念。也是對鐵廠一種情懷。對,用最后一爐鐵水。
【正文】剛剛親手關閉加熱爐的梁立明,沒來及洗把臉,就趕來留下最后的紀念。
【同期聲】高速線材車間職工梁立明:比較遺憾,拆了。第二個是高興,也是因為拆了。搬到外地應該比這兒好吧。
(高速線材車間的集體簽名)
【同期聲】焦化廠職工趙舒雅:我整個青春都跟首鋼一塊兒發(fā)展,除了我的家人就是首鋼各位職工。
首鋼總公司副總工程師邱世中:雖然二煉鋼要停了,但首鋼的精神沒有停。
【正文】停產的日子里,在首鋼廠區(qū)經常能看到這樣一位老人。他便是參與首鋼搬遷決策全過程、時任北京市主管工業(yè)的副市長劉海燕。
【同期聲】北京市原副市長劉海燕:我們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和首鋼這個老朋友告別。首鋼搬遷也是個艱難的抉擇。在過去很多人都想象不到,以為這不能辦成。但這事終于還是辦成了,也是挺不容易的。
【正文】搬遷難,難在首鋼停產后北京要面臨著每年GDP增速降低1個百分點的壓力,更難在3萬多名職工的轉崗分流,割舍近百年鋼鐵情懷。然而,為了長遠發(fā)展,北京壯士斷腕,毅然告別延續(xù)了91年的鋼鐵生產歷史。首鋼停產后,北京可吸入顆粒物每年減少23%,年節(jié)水量蓄滿22個昆明湖。更為重要的是,為京西地區(qū)騰出了寶貴的發(fā)展空間。
……
【正文】這是一場特殊的澆鑄,工人們用最后一爐鋼水,刻出四個大字——鐵色記憶。
電視消息《北京告別91年鋼鐵生產歷史》題材重大,角度新穎,出人意料。用與新聞事件有關的人物命運折射歷史變遷,歌頌了首鋼人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使報道充滿了人情味。這樣巧選角度,挖掘出北京告別91年鋼鐵生產歷史“首變”的立意,就出類拔萃了。特大型企業(yè)首鋼停產搬遷歷時7年,是我國最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遷移,對于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改善首都環(huán)境質量、實現首都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轉移、調整國家鋼鐵產業(yè)布局都有重要意義。電視消息記錄歷史,作品抓住了重要歷史節(jié)點,用3分多鐘的報道濃縮了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電視特色鮮明,以畫面、場景紀實,恰當地配以同期聲,使報道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與情緒感染力。這是記者長期跟蹤首鋼搬遷的延續(xù)。在停產前一周進入首鋼,獨家、全程記錄了首鋼停產的全過程。梳理歷史資料、采訪歷史人物、拍攝歷史場景,突出歷史進程,從300多分鐘的素材中,擷取典型場景典型對話,精心架構全篇,精心編輯畫面,將首鋼近百年變遷濃縮于3分多鐘的報道中。
從現實經濟生活中不斷發(fā)現新鮮的問題,捕捉經濟生活中的閃光點,感受到時代的氣息、敏銳地從經濟生活的“漸變”進程中發(fā)現“突變”,發(fā)現“首變”,抓住具有時代特點的角度,才能“發(fā)前人之未發(fā)”,使經濟新聞立意出人意料。巧選角度關鍵在多角度分析,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過程,問題在你怎么去“看”,由于材料內容和思想因素的豐富性,提供了多角度分析的客觀基礎。分析水平高的記者就仿佛是一個高明的冶煉專家,能從礦石提煉出“金子”來。記者選擇角度取決于記者的新聞敏感和業(yè)務素質,選得巧,成為經濟新聞的佳作,否則就是一般之作甚至是平庸之作了。
三、心靈火花,撞擊閃光——從經濟新聞材料中搜尋能碰撞出心靈火花的東西,寫出新聞素材中最能激勵人、震撼人、感動人的東西,這樣可以徹底改變經濟新聞立意淺近的毛病。
2011年9月19日湖南廣播電視臺衛(wèi)視頻道《湖南新聞聯播》播出的經濟新聞《袁隆平超級稻突破926.6公斤90歲爭取畝產實現1000公斤》(獲第22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消息三等獎),是記者心靈火花撞擊的產物。請看原文:
……
【正文】上午八點,測評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研究員就帶著喜訊來到了袁老的辦公室。
【同期】程式華:祝賀您,超級稻第三期目標提前實現了。
袁隆平:你們專家組非常嚴格,我很贊賞你們的一絲不茍。
【正文】幾天來,測產驗收一直牽動著袁院士的心,身為考生的袁隆平科研團隊,忐忑地盼著“考試成績”揭曉的那一刻……
【同期】程式華:這個驗收過程是個科學嚴謹,結果是可靠的過程,不僅是平均畝產超過900公斤,驗收的三塊地全部超過900公斤,是個奇跡,是個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同期】袁隆平:在沒有宣布之前,我一直在等待,很焦急。得到消息后,我當時很高興,焦急的心情一下平靜下來了,晚上一直激動得睡不著,一直到三點才入睡。
【正文】由袁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試驗田里的科學長跑中,實現畝產700公斤歷時4年,實現畝產800公斤同樣歷時4年,而從800公斤到今天的超過900公斤,花了整整七年。接受記者采訪時,袁老既激動又謙虛,他說,跨越900公斤是一個大關口,光有良種是不行的,還要有良法和良田?!叭{馬車”并駕齊驅,才能實現超級稻高產。
……
【正文】科學沒有止境,袁隆平院士這位“80后”,今天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下一個目標是畝產1000公斤。
【同期】袁隆平:從理論上講,水稻的產量還有潛力,絕對不是900公斤。在長沙根據光合條件等,可以達到1500公斤,我現在是“80后”,哈哈哈哈。
參評作品是“袁隆平院士團隊超級稻畝產926.6公斤”系列報道的重頭戲。這一重大成果名列2011年全國十大重大科技成果第三。記者在新聞選材方面打破了其他媒體在公布結果當天采用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來報道這一重大成果的慣例,以獨特的視角、不同的故事、感人的細節(jié)、心靈火花的“閃光點”來報道這一重大成果,讓人耳目一新。2011年記者連續(xù)跟蹤報道超級稻過900公斤,其中有袁院士親臨現場預測產,專家組在田間現場測產,以及袁隆平院士第一時間得到超級稻過900公斤這一重大喜訊等系列的跟蹤報道,都是記者在當天的第一時間從300多公里以外的隆回縣山區(qū)趕回長沙及時報道。參評作品以專家組組長第一時間把測評結果告訴袁院士為開頭,細膩完整地記錄了專家組組長和袁院士得到這一喜訊時的興奮和激動,并反述測評當晚專家的嚴謹過程和袁院士在測評的當天觀看中央電視臺測評直播的細節(jié)等一系列獨家的電視表現手法,寫出新聞素材中最能激勵人、震撼人、感動人的東西,用一根紅線貫穿,突出了電視新聞對事件和人物真實再現的特點。這條新聞不僅讓電視觀眾為袁隆平院士團隊創(chuàng)造了世界雜交水稻最新記錄而震撼,也為袁隆平院士對科學追求一絲不茍、孜孜不倦、不斷攀登高峰的奮斗精神而感動,同時也被袁院士謙虛、幽默、風趣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為此,這條經濟新聞令人感動、振奮。
從經濟新聞材料中搜尋能碰撞出心靈火花的東西,務必做到三條:一是注意記錄。記者在采訪中常有一些觀點、啟示從頭腦中一閃即逝,類似這些念頭,我們應該緊追思維,認真地想清楚,然后記錄下來。二是勤于思考。善于發(fā)現經濟生活中值得一寫的事物苗頭,我們閱讀一年一度中國新聞獎作品,常常感到像這類事情也經常碰到,甚至自己也寫過這類題材,但就是寫不好。這與我們平常是否勤于思考的關系極大。三是做經濟生活的有心人。要使新聞靈感能經常產生,務必對社會經濟生活敏感話題及熱門話題予以充分注意。每當對選定經濟新聞素材立意時,就能定在這類社會問題綁緊的那根弦上,就能將過去的生活積累變?yōu)樾侣剬懽鞯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