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銘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價值的傳承,也是當下時代與社會的寫照和反映;它既有文化傳承的一面,也有現(xiàn)實生成的一面,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離開文化傳承,核心價值觀就會失去血脈和底蘊;離開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切,核心價值觀就會喪失基礎和活力。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講清文化傳承,又要講清現(xiàn)實關切,這樣才會使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它,更深刻地把它融入我們的血脈、精神,從而更好地在實踐中加以落實。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應秉持的基本價值觀。價值觀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準。這個標準存在于人們的內心,并通過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出來。它決定著人們贊賞什么,追求什么,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基本價值觀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通俗地講,基本價值觀就是人們關于社會關系的“是非判斷”,它集中體現(xiàn)為社會“綱?!?,也就是埋藏在我們意識深處的“社會行為準則”。這種“社會行為準則”是社會關系的集中反映,經(jīng)過長年積淀,因潤滑社會關系而成為“綱?!保蔀橐环N文化。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價值觀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雖然歷經(jīng)社會形態(tài)的變遷,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下有不同的表達,其核心的精神傳承至今,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同時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基于對當下時代與社會的關切,具有了時代的意義。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靈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梁啟超說:“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保?]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文化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出現(xiàn)愛國的觀念和愛國思想?!稇?zhàn)國策·西周策》說:“周君豈能無愛國哉?!薄稘h紀》也有“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的記載。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和家族血親基礎上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是中國人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是歷代統(tǒng)治者建立統(tǒng)治秩序的基礎。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孟子·離婁上》)這就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實質。由家庭到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深層。由對祖宗父母的孝,擴展到對家族鄉(xiāng)里的敬,再擴展到對國家社稷和君主的忠,這便形成了中國人的“國”、“家”一體觀念,這是愛國主義產(chǎn)生的深厚文化淵源。這種愛國情,發(fā)端于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xiāng)、親人的眷戀,也萌生于對祖國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鐘愛和依戀。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愛國主要表現(xiàn)為人們獻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使中國走向了繁榮富強,愛國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的中國。建國初期,身在美國的錢學森,不顧美國政府阻撓和迫害,毅然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王進喜,中國石油工人的代表,在創(chuàng)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精神財富——鐵人精神;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以他們?yōu)榇淼墓と恕⑥r(nóng)民、知識分子是中國的脊梁,他們用知識和汗水詮釋了什么是愛國。愛國還表現(xiàn)在海外中華兒女參與祖國建設,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分裂上。海外中華兒女具有強烈愛國情感。30多年前,國門初開、百廢待興,急需吸引外資。在這一歷史性轉變時刻,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憑借同文同種和地理上的優(yōu)勢,滿懷愛國愛鄉(xiāng)、造福桑梓之情,率先投資內地。“三來一補”、“筑巢引鳳”、“外引內聯(lián)”、“借船出海”等等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詞匯,都是在合作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在推動改革開放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怎么評價也不為過!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敬業(yè)”一詞語出《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孔子說過“執(zhí)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語,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yè)盡心盡力。程頤更進一步說:“所謂敬者,主之一謂敬;所謂一者,無適(心不外向)之謂一?!笨梢?,敬是指一種思想專一、不渙散的精神狀態(tài)。朱熹更是將“敬業(yè)”定義為“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即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敬業(yè)指一種對工作對事業(yè)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一是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二是鍥而不舍的勤奮和努力。這兩條的有機結合,即為敬業(yè)。馬克斯·韋伯曾多次描繪了清教徒為了獲得救贖而忘我工作的情景,進而分析了新教倫理對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作用。受儒家倫理影響的國人雖然不是清教徒,但在敬業(yè)方面毫不遜色。在國人的觀念中,工作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體現(xiàn)了尊嚴和價值,只有勤奮地工作,才能掙得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才能實現(xiàn)人的價值,因此很少把時間花在玩樂、消閑和工作無關的活動上。有西方學者面對東亞經(jīng)濟奇跡以感性的筆調寫道:“這些以往被歐洲人嘲笑為‘螞蟻’的人們現(xiàn)在看起來卻比西方人更善于組織協(xié)調。他們像新式電子通路一樣串聯(lián)、組合、溝通……。是什么力量將這些國家從沉睡的亞洲中突然喚醒?誰給予他們‘普羅米修士之火’或‘浮士德的野心’,來主宰他們的環(huán)境?”[2]這一描述,是不是非常符合當下中國人勤奮的狀態(tài)?所以,只要減少干預,有寬松的政策,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以國人的敬業(y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不成問題。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所謂“五?!保选靶拧迸c“仁”、“義”、“禮”、“智”并列,稱作做人的五種常道或常規(guī)??梢姽湃税选罢\信”看得非常重要。誠信是做人的準則。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是立國之本。《左傳》記載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魏征說:“德禮誠信,國之大綱?!薄墩撜Z·顏回》當中記載,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事,孔子也講到了“信”的重要。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誠信是市場經(jīng)濟和現(xiàn)代社會最基本的準則。福山認為,東方與西方在誠信方面的區(qū)別,主要在于西方的誠信多靠法律規(guī)則、制度和宗教信仰,而東方則是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過去,晉商的錢莊,徽商的跨地域經(jīng)營,寧波、潮州諸商幫揚帆四海的業(yè)績,與他們的誠信有關。當前,我國在個人誠信、商務誠信、政務誠信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了問題。誠信的缺失不僅攪亂了人們判斷是非的標準,加大了社會的運轉成本,造成了國家形象的缺損和公信力的下降,而且也使一些誠實守信者改變初衷,失貞、丟節(jié),乃至同流合污。要最終化解這場社會誠信危機,必須先解決政務誠信的問題。誠信是政府公信力之源,這是因為政府既是社會信用制度的制定者、執(zhí)行者和維護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決定了政務誠信在社會信用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講誠信,企業(yè)誠信就難以做到,個人誠信就更無從談起。無論是守夜者還是干預者,政府都應該是誠信責任政府,而誠信責任政府的建立有賴于官員的誠信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中國傳統(tǒng)道德在待人上,一向以寬厚友善為美德,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推己及人,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就表達了這樣的思想。秉承寬厚友善的美德,國人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以“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為原則,在互助中達到人倫的和諧和人格的實現(xiàn);秉承寬厚友善的美德,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崇實性和包容性,使得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能夠和睦相處,形成連綿不絕的民族歷史和民族活力。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經(jīng)歷了文革的破壞,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斷了,基本倫理道德受到?jīng)_擊,冷漠解構了友善,提防和質疑成為人與人的基本關系;而經(jīng)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基本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型社會向現(xiàn)代型社會的轉型,這一轉型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國力大大增強,但其代價是中國從一個鄰里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倫理的缺失,使人際交往干燥化、戾氣化。馬加爵案、藥家鑫案、盜車殺嬰案、北京摔死嬰兒案;廈門、成都、杭州、廣州、長沙等地公共汽車縱火案,一次次攻破底線,我們的社會的確需要修復。法律可以審判他們,卻不能醫(yī)治“互害型”社會的心病。假如公民沒有正向價值觀,不僅會危害自己,而且會危害社會。因此,將友善作為公民基本的價值秉持,可以喚醒人們的良知,讓人們學會善待他人。
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社會關系下,價值觀會有不同的內容,但是貫穿其中的是它的核心價值。核心價值觀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雖然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下有不同的表達,其核心的精神傳承至今,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核,是當代中國社會必須長期遵循的最重要的準則,是決定社會成員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的核心理念,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普適性的特點。因應當下時代與社會的關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有了新的時代意義。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中國文化有均富的傳統(tǒng)?!渡袝分休d有“裕民”、“惠民”,管子明確提出“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荀子在綜合了法家的富國論與孔孟富民論的基礎上,對“富強”下了一個定義:“上下俱富?!?荀子.富民篇)但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單一的農(nóng)業(yè)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國力和財力都十分有限,上下俱富只能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當生產(chǎn)與分配發(fā)生矛盾,統(tǒng)治者往往不是采取措施積極發(fā)展生產(chǎn),而是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以緩解社會供求矛盾。晏嬰說:“權有無,均貧富?!笨鬃诱f:“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這種價值觀對減輕剝削、防止兼并、消除貧富懸殊差異、促進社會穩(wěn)定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它帶有明顯的平均主義色彩,往往扼殺競爭,犧牲效率,這對于社會的進步是不利的。這種思想經(jīng)過兩千多年社會發(fā)展而不絕,到今天仍然有其影響力,我們的改革就要考慮這些傳統(tǒng)。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明確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人民共同富?!币?guī)定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目標;提出“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求”,把發(fā)展作為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提出要努力“增強社會主義的綜合國力”,實現(xiàn)民族復興。但由于發(fā)展的不平衡,以及制度設計的問題,特別是公共政策對壟斷性行業(yè)的傾斜,部門權力化、權力利益化、利益法律化,部分階層憑借行業(yè)性壟斷占有優(yōu)越的資源,獲得較高的收入,加大了貧富差距。目前,大陸還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基尼系數(shù)從2003年開始就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還處于倒U形曲線的上升階段,客觀上還有繼續(xù)上升的趨勢,到達危險的邊緣,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民的福祉、社會公正、社會穩(wěn)定,應當在實踐中加以修正。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民主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林休于成湯”。意為“暴君夏桀殘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湯才是民主”。但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并沒有生發(fā)出民主的思想,更多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等民本主義思想。這種民本思想,顯然是為民作主,而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主。在本質內涵上,民本是一個道德概念,它所表征的是一種道德訴求,而民主是一個政治概念,它所表征的是一種政治訴求;在主體上,民本以君為主體,民主以人民為主體;在價值目標上,民本的出發(fā)點是以優(yōu)化君主專制為宗旨,解決國家政權的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問題,而民主是以否定專制制度為使命,并通過對領導人、政府權力的制約,防止社會政治權力被少數(shù)人所濫用,從而達到保護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目的??梢姡癖舅枷腚m然源遠流長,但中國老百姓從來沒有體驗過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民權”,至多也就是民本思想下的開明專制罷了。民本理論雖然還不是一種民主理論,但它肯定國家社會民為本,就是肯定了人的生存權、發(fā)展權,肯定了人民的自主權利。在當代中國,民本思想可以發(fā)展出民主政治,從而為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長治久安奠定思想基礎。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近代以來,思想家們開始把民主理解為人民的統(tǒng)治,孫中山民權思想是其代表。馬克思主義民主觀認為,民主首先表現(xiàn)為國家形態(tài),同時也在體制、原則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體現(xiàn)。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形態(tài)和基本制度,其特點在于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因此,民主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的本質特征。列寧說:“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保?]在借鑒中外民主思想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適應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生產(chǎn)關系要求,我們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它體現(xiàn)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保障和尊重人權等各方面,其特色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周易》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的說法,孔穎達注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jīng)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薄敖?jīng)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到清代李漁“辟草昧而致文明”,將“文明”與“不開化”相對,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明概念,即代表著進步和樂觀、具有未來取向的概念。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特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tài)文明所取得的成果的總和。將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社會主義社會本質。社會主義不僅應當具有先進的生產(chǎn)力,而且應當具有先進的文化,進步的制度文化;更加注重追求公平公正,實現(xiàn)社會和諧;更加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實際上,應然與實然還是有距離的,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中國還存在許多令人匪夷所思不文明的現(xiàn)象,我們不能因為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否認文明是社會主義價值理想。文明作為一種價值,表達的是一種理想,而理想是一種參照體系,不見得能夠在實踐中得到完全實現(xiàn),不可避免地和實踐有距離,只要歷史地看問題,中國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tài)文明所取得的長足進步,令人矚目,值得肯定。當然,面對著中國的崛起,看到崛起的中國存在的發(fā)展中的問題,無論是西方世界,還是我們的海內外同胞,不少人擔憂中國的崛起是否文明的崛起。龍應臺女士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的演講《文明的力量:從鄉(xiāng)愁到美麗島》就流露出這種擔憂。她在演講中說:我很愿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來崛起的。如何衡量文明?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一個國家文明到哪里,我看這個國家怎么對待外來移民,怎么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shù),你怎么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分子。……我深深盼望見到的,是一個敢用文明尺度來檢驗自己的中國;這樣的中國,因為自信,所以開闊,因為開闊,所以包容,因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韌、更長遠。當它文明的力量柔韌長遠的時候,它對整個人類的和平都會有關鍵的貢獻。請龍女士放心,有著5000年文明的中國,一定會文明地崛起。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之“和”為最高境界。《易傳》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所謂“太和”是一種最高意義上的和諧。它包含著浮沉、升降、動靜等矛盾和差別,是整體和動態(tài)的和諧。
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人合一,萬物一體”,認為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成并發(fā)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相通相應,息息相關,是個統(tǒng)一體。由此,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
在人與人之間關系上,強調“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國語.鄭語》稱“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強調的就是要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婦,乃至國家和民族的關系,而達至“人和”的境界。
不僅如此,這種整體和動態(tài)的和諧蘊含了“和而不同”的真諦。事物盡管千差萬別,矛盾交織,卻能實現(xiàn)多樣的統(tǒng)一,復雜的平衡;種種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卻能協(xié)調和諧、共生并存,互相促進,實現(xiàn)“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秶Z·鄭語》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粢酝酝?,盡乃棄矣?!彼J為陰陽和而萬物生,完全相同的東西則無所生??梢?,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異,矛盾多樣性的統(tǒng)一,才能生物,才能發(fā)展,這都說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提倡的和,不是不承認矛盾,不承認差別,相反,恰恰是以承認矛盾和差別為前提的,即“和而不同”??鬃佑芯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顯然,孔子所主張的“和”是有條件的,先承認差異,然后從差異中追求統(tǒng)一與和諧。作為一種核心價值,“和而不同”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智慧和待人處事的博大胸懷,由此所培育的政教倫理與道德情性品格,成為了古代哲學形而上理論的支柱和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精神內核。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將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于社會治理、構建和諧社會的現(xiàn)實要求。社會治理和構建和諧社會基點是社會內部關系比如黨派、民族、宗教、階層的和諧。在處理這些關系時,要求大同存小異,保持這些關系的和諧。當前,中國社會最為突出的社會矛盾是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群體性事件不斷發(fā)生,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為此需要通過改革調整社會結構和利益分配格局,兼顧各方利益,化解社會矛盾。和諧、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在處理這些關系中起到潤滑劑的作用,減少人與人之間不必要的摩擦和緊張情勢,把社會矛盾和沖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圍內,使社會保持和諧穩(wěn)定的局面。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自由多指精神的自足,所以往往看輕外面的拘束力量,表現(xiàn)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避世隱遁的生活——逃避外力的壓迫,如陶淵明詩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一種逍遙游——行動自由、變化自由。如莊子所說,“游”或“消遙”,都是無牽無掛、無拘無束的自由狀態(tài)。游和消遙的主體是心?!坝涡暮醯轮汀?《德充符》),“乘物而游心”。(《人間世》)“游心”就是心之游,即思想遨游。莊子說,列子御風而行,還是“有待”,“有待”即是對客觀條件有所依賴,還不是真自由?!盁o待”則是脫離一切制約的精神自由,最高的生活是無待于外。這里,自由是看輕外界的壓迫,實現(xiàn)自己的精神自足和解脫,這與西方自由主義表達的不受外界壓迫、限制和束縛的自由的含義不同。嚴復在翻譯穆勒的《論自由》一書時,苦心孤詣地將書名翻成《群己權界論》,為中國帶來了自由的經(jīng)典含義是:“人生而自由,他可以做任何他喜歡做的事情,但是必須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界限?!苯?,自由概念開始被有意識地運用到政治領域,出現(xiàn)了政治意義上的自由觀念,如梁啟超提出:“人人于法律內享有自由,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保?]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舊約全書.利未記》中已有“向普天之下所有的人宣告自由”之語。在資本主義早期,自由思想主要是針對封建專制和封建神權,旨在解決人權與神權的矛盾,以自然權利為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與人類解放聯(lián)系起來,不僅將其作為個人發(fā)展的尺度,而且將其作為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最高價值目標。共產(chǎn)主義就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5]在共產(chǎn)主義這一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6]??梢姡瑢崿F(xiàn)人的個性解放,實現(xiàn)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最基本內涵。自由是基于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享有自由的主體,他們不僅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方面的政治自由,而且還享有契約、交換、擇業(yè)、遷徙、婚姻、教育、宗教信仰等社會自由。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是實現(xiàn)這些自由的根本保證。自由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對于確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于實現(xiàn)民主和人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推動人的解放,具有至高和終極的定向作用。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平等。但這里的平等,是按照禮制所規(guī)定的等級制基礎上的平等,荀子為禮制等級作了規(guī)定,“上賢祿天下,次賢祿一國,下賢祿田邑,原愨之民完衣食”(《荀子.政論篇》)。因此,這是有等級的平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墨子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墨子·尚賢》)“兼即仁矣,義矣?!?《墨子·兼愛下》)他以兼愛思想向上述的等級制度發(fā)出了挑戰(zhàn),其“兼愛”、“非攻”等思想的根本精神在于平等。墨子式的“兼愛”平等思想所體現(xiàn)的既是一個歷史上的中國難題,也是一個現(xiàn)實中的中國難題。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社會,何言平等?在禮教和宗法、國家和家族機器的強力壓制和束縛下,如何實現(xiàn)平等?為打破專制社會的不平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打著“均貧富,等貴賤”旗幟的農(nóng)民起義和社會變革不勝枚舉,但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烏托邦。
從現(xiàn)實社會需要的維度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平等具有雙重涵義。一是人際關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會關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權利義務)上的平等。平等是現(xiàn)代世界三大價值觀——民主、人權和法治——的基礎。沒有人際和社會關系的平等性,就沒有個人的獨立性;沒有個人的獨立性,就沒有個人權利可言。在當代中國,平等一體現(xiàn)在由憲法確認的公民基本權利平等,二體現(xiàn)在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和形式平等,三體現(xiàn)在再分配中的補償原則,加大社會保障力度,逐步實現(xiàn)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的有機統(tǒng)一。當前,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公平觀,正確處理好平等和效率的關系,既能促使人們勤奮敬業(yè),又能通過社會保障,給予弱勢群體以基本、體面的生活,以保障起點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目前,令人擔憂的是由于起點、機會的不平等導致的社會結構固化。高收入的壟斷行業(yè),老百姓將之歸納為:金(金融)、銀(銀行)、財(財政)、保(保險),兩電(電信和電力)、一草(煙草)?!疤}卜招聘”、近親繁殖,使得其它人很難進入這個行業(yè),社會結構走向固化。這些排斥平等競爭現(xiàn)象,使得社會階級、階層和眾多的利益群體的關系難以協(xié)調,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當務之急,我們的制度建設要創(chuàng)造起點、機會的平等,而不是結果的均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持續(xù)穩(wěn)定、經(jīng)濟的長期發(fā)展,造就一個更守法、敢于承擔風險、敢于承擔責任、尊重合法財產(chǎn)的民族。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大量關于公正的思想?!兑捉?jīng)》“元、亨、利、貞”中的“貞”即“正”,后來《易傳·文言》中將其概括為“剛健中正”,在《易經(jīng)·無妄》中闡發(fā)天道不妄,守持中正。儒家的“公正”理念一是指一種社會價值理想和目標,《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就是闡發(fā)遵循天道來求得天下人間社會暢行公正和公道即“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二是指通過禮制的等差形成“各得其分、各得其所、各隨其愿”的秩序與和諧的狀態(tài);三是指政治原則,是君王的執(zhí)政理念和為政之要?!渡袝ず榉丁酚小盁o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就是在講這個政治原則。“政者,正也”,是治國之道,不僅要求領導者要“正身”作表率,還有使法令、政策的制定公平以體現(xiàn)天道公正之意。當然,中國傳統(tǒng)的公正觀淵源于原始氏族社會淳樸的民風,生成于宗法等級結構的小農(nóng)自然經(jīng)濟社會,它的價值標準和指向是維護“禮”制的專制主義統(tǒng)治,這與西方近代的契約論意義上的公平正義觀顯然有實質的差異。除卻皇權專制的陰影,中國傳統(tǒng)的公正思想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種理念,而且是一個包括價值目標和制度設計等在內的思想體系。[7]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維持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基本要求。亞理士多德提出,對于同等者予以同等對待,不同等者不同等對待,即是公義。在西方政治哲學中,公平與正義是基本的價值之一,公義原則被視為社會組織的第一原則。公義原則基本上表示道德的普遍性、平等性和無私性,因此,公義幾近乎道德的本義;而當一個社會不公義或一個人受到不公義的對待時,這個社會就是不道德的社會,必須加以改正。因此,維持公義是民主社會的責任,公義不張,民主就不存在。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不公的問題。比如新型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和新農(nóng)合制度的實施,得到了廣大農(nóng)民的擁護,為解決其他社會不公問題積累了寶貴的制度經(jīng)驗。當然,也存在社會不公問題。究其原因,是改革自覺不自覺地偏離、甚至違背了大多數(shù)人所能接受或認可的關于社會公正的標準,因而改革本身的深化也難免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腐敗和社會不公日益積累和日益惡化的過程。例如,尋租現(xiàn)象的泛濫,是基于官僚特權的存在;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從改革的收益分配和代價分擔是否相稱的角度來分析,存在于中國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不公,主要表現(xiàn)在二元結構框架內的城鄉(xiāng)關系和官民關系。特別是官民之間在收益所得和改革代價承擔上的不公正已經(jīng)引起公憤。在改革中收益最大的官員及其家族成員,付出的代價和承擔的風險最小;而收益最小的普通百姓卻不得不付出最大的代價、承擔最大的風險。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看,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有“命有司,修法制”(《禮記》),“抱法處勢(權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韓非子·難勢》)的思想。韓非子主張“以法為教”,使“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于法”(《韓非子·五蠹》),提出了“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萌芽。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重法一面還表現(xiàn)在,強調“得刑以治”,治國不能沒有法度,治國、治天下“不可須臾忘法”,必須“以法相治,以術相舉”,“圣君任法而不任人”,“治民無常,唯法為治”。當然,他們認為,法制之立、之行,有待于圣君賢相,其法之實質在于律民,而不在于規(guī)定政治統(tǒng)治形式和確立政治運行的原則和制度,法的保障是術和勢。事實上任何高喊法治的統(tǒng)治者都不希望用法律來束縛自己的手腳,未曾將國家政治的運行納入規(guī)范的程序中去。這就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自身獨有的特質:威權型的政治文化。表現(xiàn)在重人治而不重法治、重治術而不重制度,整個政治體系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權威體系,權力集中成為了封建社會政治文化的思維模式,也構成了政治運行的基本準則。在這樣基礎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面臨“封建專制傳統(tǒng)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tǒng)很少”就法治而言,“缺少執(zhí)法和守法的傳統(tǒng)”導問題[8]。
從現(xiàn)實社會關切的維度看,目前我國國家治理的最大缺陷在于制度以及制度體系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制度或者制度體系不僅給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而且極大地增加了治理成本,降低了國家治理能力,嚴重削弱了國家治理的效果,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障礙。維護法治尊嚴是社會主義基本的要求。有人說,美國成功的秘密不在于華爾街,也不在于硅谷,真正的秘密在于法治精神和法治背后的制度。美國制度被詡為“一種由天才們設計,使蠢才們可以運作的體系”。法治對于社會主義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在制度,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9]如何進行制度設計?照搬西方行不行?中國的制度設計一定要考慮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否則,可能水土不服。十八大提出,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表明了今后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態(tài)度:一個是積極,一個是穩(wěn)妥。同時又劃定了底線: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當然,僅有制度還不夠,我們要在全社會倡導法治精神,形成對法治的敬畏。對法治沒有敬畏的社會將成為冒險家的樂園。
[1]梁啟超.新民說[M].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6-7.
[2]黃國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xiàn)代化[M].臺北: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8:4.
[3]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2.
[4]梁啟超.國民淺訓[M].林志鈞編.飲冰室合集之八,北京:中華書局,198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7]邵龍寶.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儒學公正思想及其現(xiàn)代轉化[J].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倫理學,2013(1).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2.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