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霞,周小琴
(井岡山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喜福會》是當代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的第一部小說,發(fā)表于1989年,當即得到讀者和評論界的好評。細察一下《喜福會》的完美形式可以發(fā)現(xiàn),道德關懷和倫理追求正是譚恩美獨特創(chuàng)作意趣的特點,而讀者也只有從道德和倫理的角度才能領會之。譚恩美曾經(jīng)這樣說過:“我覺得正是有了作家對自己的責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小說才有血有肉,才能吸引有同樣感受力的讀者。”[1]可見,《喜福會》之所以具有其無限的魅力和價值,一方面是因為作家本人的道德,另一方面是在于小說中涉及了豐富的倫理道德因素。本文試圖以作品中的倫理因素為切入點,發(fā)掘、審視其中的家庭倫理關系,以期從不同的角度對《喜福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家庭是人類倫理關系的最初的、直接的實體。而在復雜的家庭倫理中,最基本的倫理關系是婚姻關系,因為婚姻是男女兩性相結(jié)合的形式,是形成家庭的基礎。一般說來,“婚姻應該具有滿足個人、家庭和社會三者需要的功能。”[2]但是中國封建社會是以家庭為本位的,封建婚姻也必然以滿足家庭需要為最高目的。在《喜福會》中,譚恩美為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倫理失衡的婚姻關系,同時揭示了愛的荒蕪和個體生命的壓抑和痛苦,其目的在于審視封建的婚姻倫理。
在譚恩美的筆下,有三位中國母親親身經(jīng)歷或親眼看到封建婚姻所帶來的痛苦?!案改钢?,媒妁之言”的制度成就了龔琳達的娃娃親。十二歲那年,由于家庭變故,龔琳達嫁給了洪天余。在洪家的那些年里,“三從四德”要求她只能像傭人那樣當牛做馬地干活。五年來,面對懵懂無知的丈夫和尖酸刻薄的婆婆,琳達只能默默忍受,不敢違抗,因為她根本沒有自主權(quán)。顧映映是無錫的首富之一的女兒,在十六歲那年,映映陰差陽錯地嫁給了一個花心的男人?;楹蟛痪?,便遭到丈夫的冷落和遺棄。為了報復丈夫,十八歲的映映竟然愚蠢地扼殺了自己腹中的孩子,從此心灰意懶、無所事事地在一個堂叔家生活了十年,永遠地迷失了自己。另一位母親許安梅沒有親身經(jīng)歷中國封建婚姻的痛苦,卻目睹了自己母親在婚姻中所遭受的屈辱。安梅的母親在丈夫死后被騙失身于商人吳青,并在吳青的誘逼下成為其三姨太?!梆I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一女不嫁二夫”的觀念使安梅的母親為社會和家庭所不容。為了自己的一雙兒女,安梅的母親只好在吳家忍辱偷生。
《喜福會》的母親們在中國封建婚姻倫理關系中總是處于被壓制、被蹂躪的一方,而她們出生于美國的女兒們也同樣未能幸免。許安梅的女兒露絲與白人特德結(jié)婚后,露絲的工作室被特德安排在自家樓下。為了丈夫,她放棄了職業(yè)、前途和自己的思想,因此漸漸淪落到卑微的地位,以致于完全喪失了話語主導權(quán)。當特德在工作上受挫后,露絲便自然成了發(fā)泄的對象。在露絲的意識中,正常的婚姻關系就是服從丈夫、服侍丈夫。然而溫柔順從的露絲并沒有博得特德的認可,反而助長了他個人主義的氣焰。特德從此不把露絲放在眼里,并提出要與她離婚,分割財產(chǎn)。同樣的,映映的女兒麗娜在與丈夫哈羅德相處時,家里的賬單都是平分。后來他們合伙開公司時,麗娜和哈羅德付出的努力是相等的,但麗娜的工資只有哈羅得的七分之一。這不公平的一切被哈羅德冠冕堂皇的掩飾開來,“唯如此,我們才能排除一切錯覺,一切捆綁感情的束縛,從而達到相互間的真正的平等尊重,沒有任何企圖的相愛……”[3]事實上,麗娜要得到真正的平等是不可能的。雖然女兒們在美國所遭受的性別歧視遠不如母親在中國遭受的壓迫那般殘忍酷烈,但她們始終走不出“第二性”和“弱者”的邊緣地位,仍然受到性別不平等社會現(xiàn)實的重壓。
可見,無論在舊中國還是美國,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女性總是處于被壓迫、被統(tǒng)治的地位,并且大多無奈地在壓迫中沉默隱忍。通過描寫中國母親和美國女兒的不幸婚姻,譚恩美促使我們?nèi)ゲ粩喾此挤饨ɑ橐龅谋锥?,同時表達了自己對和諧婚姻倫理觀的追求。
在家庭倫理關系中,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系也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案复茸有ⅰ笔莻鹘y(tǒng)倫理對父子關系的要求,這也為父子雙方提供了一種行為規(guī)范,即:父母要對兒女關懷和教養(yǎng),兒女則要對父母贍養(yǎng)和敬順。在《喜福會》中,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中的父子關系轉(zhuǎn)化為母女關系,這種母女關系因為母女兩代人所具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情感體驗的不同而產(chǎn)生了代際隔閡。因此,長期以來,小說中母女之間的倫理關系一直處于糾結(jié)之中。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小說中,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和影響的母親們,由于自己過去的傷痛,便期望女兒們在美國實現(xiàn)自己未遂的心愿。她們望女成鳳,對女兒們嚴格要求。不幸的是,母親們那種批評多于贊揚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遭到了美國女兒們的反叛?!皟纱酥g隱約地出現(xiàn)了一系列幾乎難以逾越的屏障——時間、經(jīng)歷、價值觀以及語言,這種隔閡的結(jié)果是兩大陣營做好了戰(zhàn)斗的姿勢”[4]。素云努力地想把女兒吳精美培養(yǎng)成杰出的人才,強迫女兒練鋼琴,可吳精美卻對鋼琴毫無興趣,導致一場激烈的口水之戰(zhàn)。素云認為,“世上從來只有兩種女兒,聽話的和不聽話的。在我家里,只允許聽話的女兒住進來?!盵3]然而生長在美國的吳精美卻反駁,“那么,我希望不做你的女兒,你也不是我的母親”[3]。諸如此類的爭吵使素云的內(nèi)心受到了嚴重傷害,精美不能理解母親的言行舉止,母女之間的矛盾沖突也變得更加尖銳。直至素云因病去世,她與女兒間的這種倫理糾結(jié)也沒能夠完全消除?!断哺分辛者_與女兒薇弗萊之間的矛盾也是很明顯的。薇弗萊九歲就成了國家級的象棋冠軍,母親琳達以此為榮,并且經(jīng)常在別人面前炫耀。這使女兒很尷尬和惱火,薇弗萊抱怨說:“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風頭,如果你自己想出風頭,那么你為啥不學下棋呢?”[3]隨著琳達冷冰冰的一句:“不用睬她。她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里”[3],母女之間開始了好幾天的冷戰(zhàn),彼此互不理睬。
顯然,“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沖突很多時候是精神層面上的分歧,女兒認為母親的思想行為是荒謬怪異的,譚恩美把深受中國文化熏陶的母親和美國長大的女兒之間的矛盾沖突歸咎于中美文化之間的對立?!盵5]家庭本位和個體本位是中美兩種文化的突出特點。以家庭為本位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非常重視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人倫關系,這種人倫關系的實質(zhì)就是對父母和子女的職責和義務加以規(guī)定,由此強化了兩者間長幼尊卑關系。美國文化以個體為本位,注重的是個人的自由和權(quán)利,強調(diào)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平等關系。其實,《喜福會》中的代際倫理的糾結(jié)正是中美兩種文化差異的結(jié)果。正如文化無優(yōu)劣之分,母女之間的言行也就無所謂對錯。譚恩美要尋求的不是兩種文化的差異,而是解開母女代際倫理糾結(jié)的那把心靈鑰匙——兩種文化的會通。
自由是薩特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薩特認為人的本質(zhì)便是自由,他說:“關于自由的技術(shù)和哲學的概念則只不過是這樣一個概念,它意味著:選擇的自主?!盵6]在薩特看來,人的一生就是一連串不斷選擇的過程,因為人的各種處境迫使人必須做出選擇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于是“自由意味著無盡的選擇和隨之而來的責任”[7],也就是說,薩特所強調(diào)的自由是在自我選擇與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這種自由激發(fā)了人們自我拯救的勇氣和愿望,為人們努力擺脫壓抑和束縛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依據(jù)。在《喜福會》中,薩特的自由選擇觀在母親和女兒們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面對婚姻倫理和代際倫理的困境,母親和女兒們最終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龔琳達在心中卻積聚著一股反叛的力量,隨時準備解救自己。在經(jīng)過一番精心策劃后,她機智地利用婆婆家人崇信迷信這一良機,使婆婆解除了自己和天余的婚姻關系。琳達的機智選擇不僅使她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自己,而且還策略性地顛覆了壓迫她的男權(quán)體制。與龔琳達相媲美的另一位反叛者是許安梅的母親。為了使自己和女兒擺脫被壓迫的命運,安梅的母親選擇自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由的向往和對男權(quán)的憤怒。通過這一自我犧牲行動,安梅的母親大膽做出了自由選擇,不僅為她自己,還為安梅和吳青。正如薩特所言:“當我們說人自己作選擇時,我們的確指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親自作出選擇:但是我們這樣說也意味著,人在為自己作出選擇時,也為所有的人作出選擇。”[8]從此,安梅學會了抗爭,吳青也由于害怕安梅母親鬼魂的報復,最后答應將安梅和她弟弟視作正出,并且把安梅的母親尊崇為明媒正娶的夫人。在母輩們的影響下,《喜福會》中的女兒們在母親的故事中也學會了如何進行反抗并創(chuàng)造自我存在的價值。安梅的女兒露絲和丈夫永遠是施令者與聽從者的關系,由此陷入了嚴重的婚姻危機。在露絲束手無策的時候,安梅看到了問題的本質(zhì),鼓勵女兒要振作和勇敢。在母親的鼓勵下,露絲積聚了足夠的勇氣向丈夫抗議:“你反正不能就這樣,把我從你生活中拎出去這么順手一丟?!盵3]由此露絲找回了被婚姻埋葬的聲音和自我。即使擁有獨立職業(yè)的麗娜在婚姻問題上也經(jīng)歷過痛苦的抉擇,她與丈夫貌似平等的關系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來。母親只好用痛苦的記憶去戳痛女兒,讓她醒悟過來。在母親的啟發(fā)下,麗娜勇敢地向丈夫發(fā)出自己的心聲,毅然選擇了擺脫這不平等的婚姻。
《喜福會》的母親和女兒們都從婚姻困境中解脫出來,找回了自我,他們之間的代際糾結(jié)也在不斷地選擇中被一個個解開。
母親去世后,精美打開母親送給她的琴的琴蓋,彈起曾讓她丟丑的兩首曲子。彈過多次后,她突然發(fā)現(xiàn)這兩首曲子原來是“同一主題的兩個變奏”[3]。精美頓時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最終選擇去上海與兩位姐姐相認。這種自由選擇不僅對她自己和姐姐們負責,而且對已故的母親也有個交代。薇弗萊一直在與母親苦苦地抗爭,最終也意識到:“多年來,母親只是以她的絨線披肩為盾,編結(jié)針為劍,貌似張牙舞爪地,卻在耐心等著自己的女兒,將她請進她的生活中?!盵3]在母女進一步的敞開心扉之后,薇弗萊決定帶母親一起回中國度蜜月。至此,母女之間的矛盾得到緩解。精美和薇弗萊選擇由西向東的回歸之行表明她們最終構(gòu)建了完整統(tǒng)一的自我,為她們解決了倫理中的困境。
譚恩美在小說中花了大量筆墨書寫舊中國封建家庭、美國華裔家庭和親情,目的并不單純?yōu)榍楦校野素S富的倫理內(nèi)容。由于中西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中美家庭倫理在家庭維系紐帶、家庭關系和家庭義務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譚恩美從倫理的角度審視了這些差異。中國母親和美國女兒各自遭遇了不同的家庭倫理困境,在經(jīng)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最終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并且實現(xiàn)了從中國家庭本位或美國個體本位到個體與家庭雙重倫理價值取向的轉(zhuǎn)變: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關愛。
[1] 張璐詩.華裔作家譚恩美專訪:我是一個美國作家[N].新京報,2006-04-14.
[2] 趙慶杰.家庭與倫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3] 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賀培華,嚴映微,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 Huntley,E.D..Amy Tan: A Critical Companion[M].London:Greenwood Press,1998.
[5] Grice,Helena.Negotiating Identities: An Introduction to Asian-American Writing[M].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6] 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
[7] 伏愛華.想豫·自由——薩特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
[8]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