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桂榮
(河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承德市 067000)
物理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課程理念指出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因為物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物理并寓于生活實際。因此學習中應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學習和探索,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去解決實際問題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把生活中的物理呈現給學生,并學好物理呢?
創(chuàng)設良好問題情境,是教學中必須采用的教學策略,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fā)散性、多方位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極大、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投入極大的熱情和長期的努力,認真研究,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例如在《浮力》一節(jié)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這樣的的問題情景要求學生去做:(1)把木塊、乒乓球投人水中靜止后,木塊、乒乓球處于什么狀態(tài)?(2)石塊在水中下沉,石塊在水中受不受浮力?(3)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物體是否受浮力?(4)雞蛋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動手做一下),當向水中加鹽時雞蛋會怎樣運動?學生通過完成這些問題后不僅知道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的作用,而且了解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再如教《力與運動的關系》中慣性現象時,可以設計一些這樣的的問題情景:要求學生做小實驗,在盛水的茶杯上面放一小硬紙板,紙片上面放一雞蛋,用硬棒迅速打飛紙板,看雞蛋怎樣運動?把觀察的現象記下來,思考為什么有這樣的現象?這樣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背景,讓學生觀察動手實驗,不僅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實驗能力。
聯系學生現實生活,設計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可直接選取教材中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進行加工,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樂趣。如《汽化和液化》一節(jié)中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去做:(1)曬在太陽底下的衣服一會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哪去了?衣服怎樣曬容易干?(2)水沸騰前和沸騰時水中的氣泡變化有什么不同?(3)水沸騰時溫度是否在不斷升高?(4)水沸騰時壺口什么位置“白氣”最多?(5)霧一般在什么時候出現?太陽出來后為什么霧就會消失?學生通過完成這些問題后加深了對汽化概念的理解,了解了蒸發(fā)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些問題情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不僅能讓學生知道物理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用的,而且還提高了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豐富的教學內容離不開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為載體來呈現,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創(chuàng)造學生們的課堂。讓課堂從“模式化”轉向“個性化”。經常開展演示、講授、測驗、游戲、實驗、演講、畫圖、比較、競賽、模擬、媒體、自編自解等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不斷的改變教學方式,讓課堂生動起來,活躍起來,展示教學藝術,從而讓學生開闊眼界,喜歡物理課,喜歡物理教師。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應該注重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開展小實驗、小制作、小論文、小調查等。小實驗可以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例如觀察水的沸騰,觀察雞蛋在不同液體中的浮沉,用測電筆判斷家庭電路中的火線和零線等。小制作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例如自制測力計、水果電池、簡易天平等。小論文培養(yǎng)學生獨立工作能力,例如:假如物體不受重力,將會怎樣?假如沒有摩擦,又會怎樣?小調查可以延伸物理知識,例如考察學校旁邊噪聲污染、家庭附近水域污染情況、電磁波的作用等。這些課外活動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新的學習模式,既符合學生的需求,也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活動同時學到知識,提高能力和素質,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