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振芹
查振芹/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初級研究員(江蘇泰州225300)。
目前,學分制在高等學校普遍實行,行政班被課程班取而代之,宿舍便成為大學生相互交流、情感互動的重要場所。大學生的生活品質、學習效率以及情緒狀態(tài)與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息息相關。因此,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進行有效而深入研究,對完善大學生人格和培養(yǎng)其健康心理品質具有深遠意義。本文研究相關資料,詳述了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各種因素,并進行了總結分析,最后提出了改進的對策與建議。
關于人際關系和宿舍人際關系的定義已有許多人作了深入研究與闡釋,有很多不同的理論概括。龍潤忠認為,人際關系是指在人與人的交往活動中所發(fā)生的直接、可感的心理關系,它是在社會關系的內部所形成的一種特殊關系。馮光明認為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表現(xiàn)為親近、疏遠,或者友好、敵對等的心理距離關系,反映著滿足人們的交往需要、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需要的心理特性。由此,我們可將人際關系定義為:在現(xiàn)實社會的實際活動中,人與人因物質、精神的相互交往而逐漸發(fā)生、發(fā)展并建立起來的一種心理關系,具體體現(xiàn)在相應的情感關系和行為表現(xiàn)。
馮光明認為,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是指大學生在學習期間與同宿舍同學交流和溝通的心理關系。王榮認為,宿舍人際關系是指宿舍成員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結成的以精神關系為主要內容,以語言、思想、知識、情感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結成的關系,是大學生最重要的人際關系。綜上所述,我們可將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定義為:大學生與室友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通過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心理關系,它是大學生人際關系中最基本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不僅能促使大學生更好地內觀自己、理解他人,也對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1.和諧宿舍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歸屬感的形成。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不僅讓大學生具有歸屬感,而且也能夠滿足大學生情感需要。大學生從中學跨入大學,來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遠離了具有歸屬感的家和能給予他們情感滿足的親人,他們急切需要找到新的依存對象,讓自己能夠有新的歸屬感,以滿足自己心理上的需要。在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中,宿舍成員之間相互關心、相互照顧,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大學生精神上的空虛、孤獨與寂寞,使人感到溫暖、安全、愉快,能夠給予大學生一種“家”的認同感、歸屬感,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2.和諧宿舍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社會化的發(fā)展。所謂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社會互動中通過掌握社會經驗和行為規(guī)范,獲得自我,慢慢養(yǎng)成獨特個性與人格并使之完善的過程。人類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社會生活需要和適應的能力,可以說人類本身就具有社會性,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社會化的形成是必然的。大學是學校和社會的分界點,甚至可以說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它具備又不完全具備社會形態(tài)。在大學中,宿舍是大學生最主要的生活休息場所,大部分時間都與舍友在一起,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非常緊密。由于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生活方式、習慣、性格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使得發(fā)生宿舍矛盾和沖突時有發(fā)生。而他們相互磨合、交流與適應的過程,為其提供了一個掌握社交技巧的絕好機會,有助于大學生習得正確的社會態(tài)度和人際態(tài)度,成為大學生順利邁向社會的重要一步。
3.和諧宿舍人際關系有利于強化學生主體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眾所周知,群體內部個體之間的關系對整個群體的心理氣氛,個體工作、學習狀態(tài)都有很大影響。大學生通常不愿意與長輩交流太多,更傾向于和平輩有更多思想的交換,在同齡人身上獲取知識的能力很強。他們通過言語、思想、情感、動作等有形或無形的交往方式,在成員中產生接納或排拒、親密或疏離的關系,從而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整個宿舍的風貌。在和諧的宿舍氛圍中,成員之間主動交流、相互學習,在學習方式和內容上樂于分享,有助于獲得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開闊了大家的視野也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
影響大學生和諧宿舍人際關系的因素有很多,表現(xiàn)形式不盡相同,程度也有強有弱。如家庭背景、地域差異、性格差異等。
1.家庭教育。家庭是一個人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起著重要作用。據調查,目前在校大學生約有90%以上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三高”(過高保護、過高期待、過高溺愛)現(xiàn)象,由此導致當今大學生產生不易接受挫折、孤獨感強、缺乏獨立性等不良心理特征,這些心理特征如果得不到及時妥善的疏導,就會導致其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從而成為人際交往中的障礙,影響集體生活。
2.學校教育。學校是促進學生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人際交往對于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如何豐富自己的情感、如何積極表達自己的情感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卻嚴重缺少情感教育,人際交往方面的課程也是少之又少,大學生很難獲得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指導。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環(huán)節(jié),學校教育中嚴重缺少。此外,在學校的宿舍管理中,學校只是偏重于學生在遵守規(guī)章制度上的管理,對于學生宿舍發(fā)生的內部矛盾問題重視不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甚少,缺少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3.社會因素。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市場經濟利益驅動機制的不成熟運作,激烈的社會競爭越來越快地蔓延到大學校園,大學生之間的利益之爭已成為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重要的客觀原因。在宿舍這一特殊的環(huán)境里,同一個寢室的同學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專業(yè),他們必然在日后的就業(yè)中處于一種競爭關系。在校期間,諸多獎學金以及各種各樣的“評先選優(yōu)”是大學生參與就業(yè)競爭和繼續(xù)學習深造的重要資本。然而,由于市場經濟帶來的優(yōu)勝劣汰使得很多人忽略了競爭中的合作關系。有些同學過多地考慮個人今后的發(fā)展,并且受到不正當競爭的社會風氣影響,往往不擇手段,出現(xiàn)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現(xiàn)象,導致惡性循環(huán),從而造成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嚴重沖突。
4.學生個體的差異。所謂個性是指人作為個性化的存在,即一個人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點。哲學家斯賓諾莎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人生而具有其獨特的、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大學生群體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人格與習慣,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大學生心理發(fā)展不夠成熟;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成長環(huán)境中不良因素與教育偏差的影響,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
宿舍人際關系不和諧不僅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達不到自我和諧,也不利于他們培養(yǎng)順利適應社會的能力與才干。因此,社會各界都應引起對當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的重視,并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他們建立和諧的宿舍人際關系。
1.家庭層面。眾所周知,一個人的成長首先從家庭教育開始,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首先,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家長不僅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素質,還要多給孩子自主鍛煉的機會,解除孩子的依賴心理,培養(yǎng)其獨立處事的能力。其次,家長可將自身的人際交往經歷與孩子分享,教導他們日常社交禮儀,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再次,在學生入學前,家長應對子女進行指導,尤其是獨生子女和從未有過宿舍集體生活的。
2.學校層面。從學校教育管理著手,開展以宿舍為單位的校園活動以增強學生宿舍凝聚力,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宿舍文化。宿舍是學生在學校與同學相處時間最長、相互了解最深的地方,因此,一個具有良好文化氛圍的宿舍環(huán)境是產生和諧宿舍人際關系的重要外界條件之一。同時,學??砷_設人際交往相關課程,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指導,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人格與積極的情感。
3.個人層面。提倡用個性互補來解決個性差異的矛盾。在一個宿舍里,不可能每個人個性相同,無論是活潑、開朗,還是文靜、內向,都應該學會彼此尊重,不能隨意驕橫,放任自己。面對舍友在生活習慣、生活環(huán)境上的較大差異,我們更應該相互理解包容,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積極地去適應宿舍環(huán)境;閑暇時閱讀有關書籍,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當前關于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書籍很多,大學生在學好功課的同時也應多閱讀這方面的書籍,加強人際交流及溝通,在實際交往中有效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1] 李丹.大學生和諧宿舍人際關系探析[J].世紀橋,2008(3).
[2] 王榮.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新探[J].煙臺教育學院學報,2005(9).
[3] 馮光明.宿舍人際關系探悉[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7(1).
[4] 包榕.地方高校大學生寢室交往與人際關系調查研究——以浙江海洋學院在校生為例 [J].黑龍江教育 (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7B).
[5] 馬會梅,保常富.大學生宿舍人際交往策略研究[J].教書育人,2007(12).
[6] 姚本先.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探析[J].機械工業(yè)高教研究,1995(3).
[8] 謝桂香.大學生宿舍和諧人際關系探析[J].河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2).
[9] 齊春艷.淺談正確處理宿舍人際關系[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6).
[10] 莊國波,唐平秋.高校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