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茹
劉亞茹/長春師范大學外語系在讀碩士(吉林長春130032)。
人們肯定會注意到中西方之間顯性的文化差異,例如用餐時中國人習慣用筷子,而西方人慣用刀叉,但鮮有人深究這些顯性文化差異背后的原因。而面子觀也同屬于顯性文化差異的范疇,不同文化演化而來對面子的觀念也迥然各異。如果交際過程中忽視對方文化背景差異,交際雙方就有可能無法準確地理解對方的言行舉止,勢必產(chǎn)生跨文化沖突,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對提高自我跨文化交際能力至關(guān)重要。
1.中國的面子觀。在中國,“面子”二字的用法隨處可見。“倍兒有面子”“丟臉”“太給面子了”等口語表達更是信手拈來,常被用得恰如其分。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好面子、愛面子,把面子等同于自我的尊嚴,是外界對自我認可和尊重,是不可侵犯的。所以,“丟面子”的事情是中國人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不管以什么代價都要避免發(fā)生的。由于深諳面子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在公共場合,中國人常常講究“顧全面子”“給足別人面子”。中國的人類學家胡先晉首先將“面子”的概念介紹給西方,她認為:“面子”代表一種社會重視的聲譽,這是在人生經(jīng)歷中通過成功、步步高升而獲得的名聲,也是經(jīng)過個人努力和聰明才智積累起來的聲譽。(胡先晉,1944)
2.西方人的面子觀。高爾曼(Erving Goffman)是基于西方文化從社會學角度對“面子”進行定義、研究的先驅(qū)人物。他認為“面子”是社會交往中人們有效地為自己贏得的正面的社會價值(positive social value)(Erving Goffman,1955:on facework),是個人的自我體現(xiàn),是一種公眾形象(public image)。而這種“面子”具有公眾性,是社會公眾給予的認可。面子的獲得和維持的決定權(quán)決定在他人手中,并非自己。
針對禮貌現(xiàn)象和與之息息相關(guān)的面子問題,英國的學者布朗(Penelope Brown)和萊文森(Stephen Levinson)在高爾曼的“面子”概念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系統(tǒng)地闡釋了有關(guān)面子的理論。面子又分為“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消極面子強調(diào)個人權(quán)利、自由的實現(xiàn)。積極面子所強調(diào)的是群體的接納、包容和保護。
從概念方面,中西方的“面子”差異也依稀可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方集體主義觀念根深蒂固,人們所追隨的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和而不同”,強調(diào)人與集體和諧相處。而西方國家自古崇尚自由,個人主義盛行,強調(diào)個人權(quán)利神圣不可侵犯,突出尊重個人的情緒、愿望。所以西方人特別尊重保護自我和他人的消極面子,不希望他人干涉、施壓,也尊重他人的隱私。對于積極面子,西方人所表現(xiàn)得就不如對待消極面子那般敏感。他們認為自己用可以自由地交流、表達自己的情感就足夠了,別人的贊同與否與自己關(guān)系不大。與之相反的是中國人對被人認同和贊賞的積極面子就表現(xiàn)得特別敏感。中國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集體、社會中不被接納、尊重,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從中國的一句諺語“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對自己和他人面子的極度重視。
1.稱謂。學習中文的外國友人應(yīng)該不止一次地被中國文化中種類繁多、錯綜復(fù)雜的人際稱謂搞得焦頭爛額。中國人對西方文化中孩子直呼長輩的名字感到不可思議,我們在分析、比較這些不同時,也應(yīng)驚嘆文化賦予了語言太多神奇而又美妙的地方。自古中國文化推崇“上下有異,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的稱謂原則,孩子從小被教育要尊老愛幼,對特定的人要使用恰當?shù)姆Q呼,即使是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長者,也要以長輩尊稱,通常是姓氏加上稱呼,例如“張叔叔”“李大爺”“王伯伯”。在中國文化中,“自卑而尊,貶己尊人”的準則在稱呼中更是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稱謂自己有關(guān)的事物時要貶,例如“賤內(nèi)”“在下不才”“勞駕”等;指與聽者有關(guān)的事物時要“尊”、要“抬”,如“令尊”“恭迎”“高壽”“貴?!钡?。中國人認為可以通過稱謂來表達自我對他人的敬意,使他人的積極面子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側(cè)面保全了自己的面子。而此類情景在西方文化中是很難讓他人接受的。在西方文化中,人與人之間,除了在正式場合之外,往往忽略在年齡、職稱、輩分之間的懸殊而直呼其名,即使是在正式介紹后,西方人通常會主動說“You can call me…if you like.”來擺脫所謂禮節(jié)、規(guī)范的束縛。
2.批評與贊美。贊美和批評是我們在社交場合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的情形,但如何禮貌地贊美、批評他人或接受來自他人的贊美和批評而不失他人面子卻是一門極有講究的學問,且文化間的差異很大。在漢語文化背景下接受贊美的方式卻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中華文化推崇“謙虛”,不喜歡自吹自擂。在聽到他人的夸獎時,會習慣性地謙虛“哪里,哪里”“還差得遠呢”,通過來貶低自己的面子來回應(yīng)他人的表揚以示尊敬。西方人則認為這種說辭是虛偽的、不夠真誠的表現(xiàn)。西方人多會大方地接受來自他人的贊美,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損害他人的積極面子。
基于布朗和萊文森的理論,批評此類的言語行為必然傷及聽話人的積極面子,構(gòu)成一定程度的面子威脅。此時,受文化熏陶的不同,西方文化會采取不同的說話策略來盡量減少對他人面子的傷害。中國人首先從關(guān)系準則著手,基于自己與說話人的親近與否,考慮社會距離的遠近再衡量要批評的事物是否會引發(fā)嚴重的后果。如果對方是自己的朋友,即使情況嚴重,也不會采取直接批評的方式,而通常會旁敲側(cè)擊、委婉地建議。西方人以個體主義為中心,強調(diào)他人的自由,評價他人時不會考慮到對方與自己的社會關(guān)系、社會距離,而是考慮是否限制了他人的自由。在不損害他人自由的前提下,如果事態(tài)嚴重他們會直接、嚴厲地批評。
3.道歉。中西方的“面子”差異也體現(xiàn)在道歉行為。首先,中西方的道歉頻率就有明顯的差異。由于西方國家歸屬于個人主義的文化范疇,強調(diào)個人和他人權(quán)利的維護,因此權(quán)利意識強烈,當感覺自己的行為有可能冒犯別人的權(quán)利或者因他人的幫助自己的權(quán)利得以維護時,就會用道歉或致謝來表達自我感受。這就是為什么在西方國家道歉和致謝頻率較高的原因,即使是夫妻、家庭成員之間針對打噴嚏、走路撞到等這樣的日常小事,英美國家的人也會立刻有所表示。而中國自古深受等級觀念的影響,“面子”意識強烈,中國人一般不會輕易向別人道歉,更不會為生活中諸如咳嗽一類的小事道歉。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交際雙方因為小事道歉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其次,語境也會影響道歉行為的文化差異。根據(jù)美國學者Hall的高低文化語境分類,中國作為高語境文化模式的代表,傾向于用委婉地表達自我的意愿,將言語意義隱含在語境中,希望聽話者能夠領(lǐng)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對“面子”問題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交際過程中,如果交際雙方之間發(fā)生誤會、不愉快,“直接道歉策略”(illocutionary force indicating devices)(Blum-Kulka&Olshtain,1984)是高語境國家人們首先想到來避免直接沖突的出現(xiàn)的策略,例如“真不好意思”“真對不起”“是我的不好,我的不對”。而西方國家歸屬于低語境文化模式的范圍,低語境文化模式的人強調(diào)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的差異,要擁有發(fā)表自己看法、意見的權(quán)利,當自己的看法與他人不一致時,適當?shù)貭幊?、意見沖突也被認為是積極的行為。為了維護自己和他人的積極面子,他們多采用“減輕責任策略”(strategy of minimizing)(Trosborg,1978),例如“I don’t mean it.”“I said it for joking.”
4.邀請和拒絕。邀請和拒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口頭邀請和拒絕行為有不同的文化期待和行為準則。中國通常會通過邀請親戚、朋友、同事等來維持和增進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并期望日后他人空閑時回請以示感激,這也是中國“有來有往”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但這也是西方國家所不能理解的。中國邀請一般不需要事先預(yù)約,并且有時會在沒有被邀請的情況下去拜訪他人,在中國人看來習以為常的事情,在西方人的眼里顯得就不能理解,西方人會認為不提前預(yù)約而拜訪是侵犯別人隱私的行為,會傷害到他人的消極面子。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差異在如何拒絕他人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拒絕言語行為本身被視為一種對面子有威脅的行為,為了降低面子威脅程度、避免交際雙方的尷尬,不同文化會采取不同的面子補救策略。中國的等級觀念十分鮮明,講究君臣父子、長幼尊卑。中國人在拒絕他人特別是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時,尤為注重措辭的委婉、間接,唯恐傷害到他人的面子。如果有人請求你幫忙,即使這件事情已經(jīng)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圍或者你根本就想拒絕的事情,考慮到對方的臉面,你會說“能讓我考慮考慮么?”“我晚些答復(fù)您好么”來委婉表達自己的拒絕。幾天之后,你還要向他人回復(fù)“真是抱歉,我很想幫你這個忙,但是我真的愛莫能助。”說明自己不能幫忙的原因同時渴望得到別人的諒解。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往往會直截了當?shù)鼐芙^別人,來表現(xiàn)自己的真誠和誠實。
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猶如氣質(zhì)的形成與個人經(jīng)歷的關(guān)系。氣質(zhì)的形成離不開個人經(jīng)歷,同時反映著個人經(jīng)歷。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對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烙上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印記。“面子”文化也是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并與其他歷史文化因素密切相關(guān),本文將從歷史原因、思維模式以及價值體系三個方面來闡述形成中西方“面子”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1.歷史原因。中國是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作為主導(dǎo)文化的儒家思想所強調(diào)的“禮”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護社會等級的道德準則。正如《荀子·富國》中所講:“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者?!敝袊鴤鹘y(tǒng)的禮制要求每個社會成員的言語、行為要符合自己的社會地位。即使是現(xiàn)代,人們依然恪守“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中國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面子”文化:特別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民主自由是古希臘的標志。西方國家精神血管里流淌著自由、民主的血液。當資產(chǎn)階級作為一股新生力量站在歷史的舞臺上時,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了封建主義的桎梏。而作為開啟西方新紀元的啟蒙運動,更是將人性和人權(quán)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建立,人文思想更是在西方文化中占據(jù)絕對的主導(dǎo)地位?;浇探塘x也鼓勵人們突出、發(fā)現(xiàn)自我。并且西方國家政權(quán)更迭,他們追求自由和解放,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了個人主義。
2.思維模式。中國文化屬于圓式思維,人們習慣從整體到部分,追求事物之間的和諧辯證統(tǒng)一,喜歡將事物的對立面看作不可分割的整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情境,思維帶有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傾向于感情邏輯,所以東方人喜歡用迂回的墊腳石式的非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西方文化恰好相反,西方人屬于線性思維模式,看待事物習慣從部分到整體,自古喜歡將萬物一分為二,并且兩者是不可協(xié)調(diào)的矛盾體,進行“非彼即此”的推理判斷,喜歡用邏輯推理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西方人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看法。
3.價值觀念。儒家文化在文化取向的體現(xiàn)是以群體相互依存為特征,它所提倡的是:一個人應(yīng)盡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服從自己的社團或社會,已達到同屬、共識。在日常交際中中國人十分重視集體榮譽感,必要時候?qū)幵笭奚晕依鎭砭S護集體利益及榮譽感。西方國家由于海洋型的地理位置以及受基督教的影響,人們追求自由、民主、獨立,所體現(xiàn)的文化取向為個人主義,西方人特別強調(diào)個人隱私、個人權(quán)利、個人自由以及個人面子的維護。
由于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中西方歷史發(fā)展軌跡不同以及在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的差異,讓中西方國家對面子的理解也是各持己見。但是,現(xiàn)在的世界是開放的、包容的,不同的文化習俗、原則也在不斷地被他文化的人理解。對于面子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只有深入到文化的維度才能真正理解其本質(zhì)特征以及文化中所特有的言語策略,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不要要的矛盾和沖突,促進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1] Blum-Kulka&Olshtain.Requests and Apologie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out Realization Patterns[J].Applied Linguistics,1984,4:196-213.
[2] Brown,G,Levison,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 Erving Goffman.On Face-work: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J].Psychiatry,1995,18:213.
[4] Edward T.Hall.Beyond Culture [M].New York:Anchor Press,1976:85-105.
[5] Hu Hsien Chin.The Chinese Concepts of“Face” [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4,46-64.
[6] Myron W.Lusting&Jolene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7] Troborg,A.Apologies Strategies in Native/Non-native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s,1987.
[8]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7.
[9]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10] 黃光國.儒家思想的深層結(jié)構(gòu)[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11] 林語堂.中國人[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
[12] 李婧.淺談中西方的面子觀[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
[13] 佘戀戀,李素瓊.跨文化交際下中美面子觀差異探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