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勁松(貴州省安順市民族師范學校 貴州 安順 561200)
鮑家武術,又稱鮑家拳,是中國最古老的武術之一,東晉時期,由于北方不斷發(fā)生戰(zhàn)亂,鮑氏后代紛紛南遷江南。鮑永之后鮑伸調任安徽新安郡(今黃山市歙縣)太守,又將鮑家武術由山東青州帶到新安地區(qū)。從此以后,鮑家武術就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省發(fā)展起來。大明洪武二年,鮑伸之后振威將軍鮑福寶,奉朱元璋之命,率部遠征貴州,將鮑家武術傳到貴州安順和西南地區(qū)。
鮑屯的鮑氏始祖鮑福寶將軍就是在“調北征南”中奉命入黔的,他不僅軍事才能出眾,而且“素欲堪輿”。他曾“觀風問俗”,選擇了一塊“地極壯麗,脈堪豐饒”的地方建立了鮑家屯。震威將軍鮑福寶系帶兵武將,他從皖南歙縣棠樾傳來了鮑家拳術,鮑家拳在當年“調北征南”中起過重要作用。鮑福寶帶領的軍隊屢立戰(zhàn)功,戰(zhàn)后鮑家拳作為村中傳家寶,秘不外傳,并廣為教習,強健村民體魄。還在家祠前的建了練武場和比武擂臺,使鮑家拳得以傳承。
(1)軍事價值。
鮑家武術產生于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得到發(fā)展,是一種軍事性質的武功。早在4000年前,中華民族的立國始祖大禹,用“干戚舞”(鮑家武術的前身)打敗了三苗集團,征服了“東夷集團”,統(tǒng)一了九州,建立了夏朝。鮑叔牙用鮑家武術幫助齊桓公登上了國君的寶座,并輔助他實現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統(tǒng)天下的霸業(yè)。
(2)體育價值。
鮑家武術實際上也是古代一項軍事體育競技運動。通過練武比武,不但能學到過硬的軍事技術,還能培養(yǎng)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增強人的體質。如果把它作為全民健身運動的一項內容,無疑會對提高全體人民的身體素質大有好處。如果把它作為一項武術比賽項目推廣到全國以至全世界,將會對中華武術振興發(fā)揮重要作用。
(3)文化價值。
鮑家武術是一種獨特的武術文化。在古代,它的一些套路和動作,曾作為軍儺、地戲等劇中的表演形式,用來表演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歌頌英雄人物。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它作為一種民間文藝形式進行表演,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增加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在現代電影、電視劇中,可以用它來表現古代戰(zhàn)爭的戰(zhàn)斗場面和正反面人物的戰(zhàn)斗動作,增加作品的真實性和可視性。
(4)商業(yè)價值。
鮑家武術是無價之寶,它兵器多、種類多和套路多。僅山西省長子縣鮑店一個武術隊,就使用20多種兵器,共有50多個武術套路。表演起來,奇正相生、剛柔相濟、行云流水、勢如破竹、變化無窮,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具有很高的實用性、觀賞性和娛樂性。如果采取登封少林寺類似的商業(yè)運作模式,復制出售武術器械,舉行武術表演,創(chuàng)辦武術學校,開發(fā)旅游等,一定可以創(chuàng)造可觀的經濟收入,為當地人民群眾開辟一條發(fā)財致富的新路。
(1)保護及宣傳力度不夠;
(2)經濟落后,面臨失傳;
(3)文化的變遷及文娛活動的沖擊,使屯堡鮑家拳的生存壞境受到挑戰(zhàn);
(4)自身因素:兵器種類多,比較昂貴,動作復雜。
2010年10月29日至30日,國家體委總局武術研究院研究發(fā)展部部長羅衛(wèi)民、杭州師范大學武術教授、武術史博士等武術專家,在山西長子縣觀看了鮑店、鮑莊、鮑屯武術表演后,高興地稱中國鮑家拳為“武術活化石”并定名為“中國鮑家拳”?,F在國家武術研究院已將中國鮑家拳納入科研項目,委托中國體育大學、山西大學、成都大學等單位進行研究。
“鮑家拳的歷史比著名的‘少林拳’還要悠久”。 它初創(chuàng)于大禹戰(zhàn)三苗、統(tǒng)一九州、建立夏朝的時期,形成于春秋時期,發(fā)展完善于西漢末年。據安徽省《徽州府志》記載,洪武二年(1369年),鮑屯鮑姓始祖鮑福寶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遠征西南時將鮑家拳由安徽歙縣帶到貴州安順地區(qū)。從此以后,這一獨特拳術在鮑屯世代相傳,經久不衰。
鮑家武術產生于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不斷的發(fā)展完善,具有顯著的軍事特色。其套路和動作,是按實戰(zhàn)要求編排和設計的。練武的過程實際上是進行戰(zhàn)斗訓練和演習,通過斗智、斗勇、斗技、斗謀等對抗性訓練。整個武術系統(tǒng)使用20余種兵器,幾乎是十八般兵器都有;武術套路多達50多個,這在民間武術中是十分少見的。
調查顯示,到目前為止,屯堡鮑家拳除了在鮑屯表演過以外,從沒組織在其他地方表演過,這是比較消極的。而貴州省準備在2015年恢復貴州省全省運動會,其中有民間武術表演項目,這給了安順屯堡鮑家拳一個很好的機會,相信通過這次的表演屯堡鮑家拳在知名度上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1]鮑中權.貴州安順鮑家屯,鮑氏文苑,2011,02.
[2]鮑世行.屯堡文化與貴州鮑氏,中華鮑氏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