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年
(武威市涼州區(qū)大柳學區(qū),甘肅 武威733000)
語文新教材突破了學科知識體系,構建了全方位的開放的語文綜合實踐系統(tǒng)。從閱讀文章的選擇到誦讀欣賞、口語交際、名著推薦與閱讀、綜合實踐活動和專題的設計安排,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這就需要我們有新的課程觀、學生觀,特別是就“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目標來說,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加強閱讀教學的審美過程,增加審美鑒賞活動,強調(diào)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認知感悟能力,真正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特別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和交往狀態(tài)。而閱讀不是對幾條抽象干癟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的記憶,而是一種對話過程。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尊重作者的立場觀點,進入作者世界。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和表達方式,由表及里,細心地去體味、沉吟,并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在學習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時,通過反復自由朗讀,有學生提出質(zhì)疑:如何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中的“欲”和“恐”這兩個詞。教師及時肯定這個問題提得有價值,然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小組間互相合作。其他同學從蘇軾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去分析。學生A:作者看到皎潔的月光,想到月宮的美好,“欲乘風歸去”,但又想到月宮的清冷,“高處不勝寒”,所以較矛盾;學生B:當時作者政治上不得志,處處遭受排擠,所處環(huán)境惡劣,幻想超脫現(xiàn)實;學生C:中秋之夜作者想到自己的家庭遭遇,想念弟弟子由,月圓人不圓,無法割舍人間親情:學生D:“欲”、“恐”體現(xiàn)作者的矛盾心理,為下文作鋪墊。通過生生平等對話,他們基本達成共識,認為這兩個詞體現(xiàn)了作者矛盾的心理。教師又及時抓住“矛盾”這一解說,提出另一問題:整首詞的感情基調(diào)是悲觀的還是積極樂觀的?請結合具體的詞句來思考。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結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詞句,逐漸領悟到作者埋怨—自解自嘆—互相祝福的心理變化。在生生平等對話、教師及時引導點撥下,詩人曠達的胸懷、樂觀的心理及全詞美好的境界都表現(xiàn)淋漓盡致,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詞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在課堂上便能自主品讀直至當堂背誦。所以,教師能否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的課堂氣氛,并且適時點撥,讓他們積極思維、平等對話,是學生能否自主感悟教材美的關鍵。
有人說“語言是思想的物質(zhì)外殼”。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絕對離不開對語言的分析和品味。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抓住關鍵的字、詞、句、段進行仔細推敲,咬文嚼字,使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和內(nèi)涵美。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小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給我們描述了一個驚心動魄、悲壯感人的海難場面,成功塑造了一個忘我救人、感人至深、鮮活飽滿的英雄形象——哈威爾船長。小說除了精彩的場面描寫和人物形象描寫,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教學重點就是學習領會在敘事寫人中做精辟議論的寫法。這時應讓學生再一次閱讀文本,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去品味。比如“實際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對這一處議論語句的理解,學生持三種看法。一種認為:情況萬分危急,“諾曼底”號遭到嚴重的損害,人們驚恐萬狀,在這種情況下,船長忘記了自己,是極有可能的;另一種認為:船長始終鎮(zhèn)定自若,他的指揮聲音簡短有力,2O分鐘的救援工作也井然有序,當船浸沒時,船長“屹立”在艦橋上、“猶如鐵鑄”、“紋絲不動”,那樣的堅定自如,這表明他從一開始就作出了“與心愛的輪船共存亡”的抉擇;還有一種認為:船長完全可以自救或他救,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這是踐踏了自身存在的價值。這時教師及時引導:為了抨擊“那些可卑的利己主義者”,為了“突出人物靈魂的偉大”,小說這樣安排情節(jié)雖然存在虛幻和理想化,但就反映社會生活這一目的來看,已經(jīng)達到了。又如“面對死亡,他又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這句話讀來發(fā)人深省,有個學生對“運用權利”特別感興趣,他認為哈威爾船長與某些濫用權力、魚肉百姓所謂的人民的公仆同樣是“運用”手中的權力,然而有天壤之別。是的,成就一個英雄的“權利”人人都有,關鍵在于你是否“運用”這個權利。在咀嚼、品味詞句的過程中,哈威爾船長的形象更加清晰起來,學生感悟到了其中的思想美和藝術美,精神也得以凈化。
想象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是審美活動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功能。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甚至稱它是“人類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梢哉f,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鑒賞和藝術創(chuàng)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自由聯(lián)想、大膽地展開想象的翅膀。例如,可以讓學生借助想象進行續(xù)寫,如續(xù)寫《皇帝的新裝》:游行大典完畢,皇帝回宮后,事情將會怎么樣呢?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給學生一些詞語,要求學生“妙語連珠”或讓學生編故事,如選擇“憧憬、廣袤、白駒過隙、安恬、豁達、進發(fā)”其中的四個詞語寫成一段話,要求語意明確,語句通順,盡可能使用修辭手法。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古詩的情節(jié),展開想象,把古詩改寫成內(nèi)容具體的記敘文。入選教材的古詩都是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結晶和薈萃,讓學生通過想象描繪出全詩或部分詩句的優(yōu)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達、學習、創(chuàng)造于一體的最佳方法。還可以讓學生按要求仿寫,比如:“我渴望生活,渴望創(chuàng)造,渴望有一副輕靈的翅膀,擺脫這沉重的肉體的束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這是田曉菲在北大求學時的感受,你有什么渴望?請你模仿這個排比句,表達自己的期盼。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nèi)烁窠∪?,個性良好。新教材賦予我們更多的審美客體,我們應該認真挖掘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因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恰到好處地架設審美這座橋梁,創(chuàng)造出積極向上的境界,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大腦去發(fā)現(xiàn)美、領悟美、創(chuàng)造美。
[1]孫俊立.從經(jīng)驗的積累到生命的體驗[J].教育研究,2001(2).
[2]譚朝林.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審美意境的創(chuàng)設[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