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遠航
(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浙江湖州 313000)
魏晉南北朝時期,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把目光投向各地的山川地理,涌現(xiàn)出一大批地記作品。這些地記作品種類繁多,無論是在數(shù)量還是在質(zhì)量上都足堪矚目,在我國古代地志發(fā)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名類雜蕪的地記中有一類作品,如《北征記》、《西征記》、《述征記》、《從征記》等,較為獨特,它不同于《湘中記》、《宜都記》、《荊州記》、《齊記》、《吳記》等專記一方的作品,而是記述征途見聞而兼及地方山川地理、史跡人物、資源物產(chǎn)、人文風俗等方面的內(nèi)容,為后世留存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劉宋時代的伍緝之的《從征記》,就是這類作品中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伍緝之《從征記》,隋唐諸志不著錄,今已亡佚,其內(nèi)容只散見于類書、雜史、前人注釋等文獻著作中。零圭斷璧,彌足珍貴。但是,盡管《從征記》對文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值,學界目前卻還沒有文章對它作出深入細致的探究。本文擬對《從征記》作出較為詳細的考察,庶幾有助于學者們的相關(guān)研究。
《從征記》一書,史志沒有著錄,而《水經(jīng)注》引《從征記》,也不署撰人姓名。陳橋驛先生《水經(jīng)注研究》以《水經(jīng)注》卷十五洛水“又東過偃師縣南”,引戴延之《從劉武王西征記》,認為《從征記》當是戴書略稱[1](P451),恐非是。詳下考辨。
《水經(jīng)注》卷二十四汶水:
《從征記》曰:泰山有下中上三廟,墻闕嚴整,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余圍,蓋漢武所植也。赤眉嘗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創(chuàng)猶存。門閣三重,樓榭四所,三層壇一所,高丈余,廣八尺。樹前有大井,極香冷,異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而水旱不減。庫中有漢時故樂器及神車木偶,皆靡密巧麗。[2](P2063)
按,此節(jié),《北堂書鈔》卷一百六十地理部三廟、《藝文類聚》卷八十八木部上柏、《初學記》卷五地理上、《太平御覽》卷九百五十四木部三柏,并皆引之,互有詳略,合之可為此《注》之證。有的直接注明是“伍緝之《從征記》”,如《初學記》卷五地理上:伍緝之《從征記》曰:泰山有上中下三廟,廟前有大井,水極香冷,異于凡水,不知何日代所掘。
《初學記》明確該文引自“伍緝之《從征記》”,可作為《水經(jīng)注》所引《從征記》文段,作者為伍緝之而非戴延之的證據(jù)之一。
又,《水經(jīng)注》卷二十五泗水:
《從征記》曰:洙、泗二水,交于魯城東北十七里。闕里背洙面泗,南北一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四門各有石閫。北門去洙百步余。[2](P2099)
按,此條,唐張守節(jié)《史記·孔子世家》正義、《太平御覽》卷六十三洙水并嘗引之?!妒酚浾x》明確引自“伍緝之《從征記》”,又可作為《水經(jīng)注》所引《從征記》作者為伍緝之而非戴延之的證據(jù)之一。
根據(jù)《水經(jīng)注》文字與《初學記》、《史記正義》所引伍緝之《從征記》文字對照,可知《水經(jīng)注》所引《從征記》作者為伍緝之而非戴延之。戴延之的書,《水經(jīng)注》亦多引,但都引作《西征記》。
另外,《藝文類聚》卷四十冢與《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禮儀部三十九冢墓四,都是既有征引伍緝之《從征記》的條目,又有征引戴延之《西征記》的條目。唐宋類書征引兩書時,又時常略去撰者姓名,僅稱《從征記》或《西征記》。《從征記》內(nèi)容大多是今山東域內(nèi)事,《西征記》多言關(guān)中之事。這些,都證明:《從征記》與《西征記》是兩書,《從征記》為伍緝之作,《西征記》為戴延之作。
諸書征引《從征記》,作者一般都題“伍緝之”,但《北堂書鈔》卷八十七、《藝文類聚》卷三十九及卷四十、《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及卷五百六十等,又作“伍輯之”。但《藝文類聚》與《太平御覽》有時,也作“伍緝之”。按:應從正史著錄,作“伍緝之”,“輯”字乃形近之訛。
伍緝之,劉宋時官奉朝請?!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宋奉朝請《伍緝之集》十二卷。兩《唐志》作:《伍緝之集》十一卷。鄭樵《通志》卷六十九藝文略也著錄:奉朝請《伍緝之集》十二卷。
伍緝之有文集傳世,說明他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或許其所作《從征記》,亦在集中。兩宋之交的鄭樵,在《通志》中著錄此文集,說明文集在南宋初還存世?,F(xiàn)在,其文集也早就亡佚了。
伍緝之文集不存,但其人詩文,還是在后世的類書或總集中,有一些留存。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六新歌謠辭中,有伍緝之《勞歌二首》[3](P1206):
幼童輕歲月,謂言可久長,一朝見零悴,嘆息向秋霜。迍邅已窮極,疢疴復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見白日光。庶及盛年時,暫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來期眇未央。促促歲月盡,窮年空怨傷。
女蘿依附松,終已冠高枝;浮萍生托水,至死不枯萎。傷哉抱關(guān)士,獨無松與期。月色似冬草,居身苦且危。幽生重泉下,窮年冰與澌。多謝負郭生,無所事六奇。勞為社下宰,時無魏無知。
這是伍緝之僅留存的兩首完整的詩歌。而且,這兩首詩歌還給我們提供了作者身世經(jīng)歷方面的一些信息。通過詩歌來看,作者應該是具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的一位文士。他迫切想望有所成就,惟恐時不我待。但從“女蘿依附松,終已冠高枝;浮萍生托水,至死不枯萎”數(shù)句看,其人或許生于庶族之家,在南北朝門閥制度的壓抑之下,志不得伸,才不得展,故有“迍邅已窮極”的感慨。求仙之事本來渺茫,希求宦達又苦于無人薦舉,只好沉淪下僚,“居身苦且?!?。
第二首末句“勞為社下宰,時無魏無知”,用漢朝事典,說明自身境遇之困窘。魏無知,秦末人,楚漢戰(zhàn)爭時跟隨漢王劉邦。陳平背楚降漢,正是通過魏無知求見劉邦,方才得到重用。后來周勃、灌嬰等說陳平盜嫂受金,劉邦即責魏無知薦人不當。魏無知回答:“今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耳,盜嫂受金又安足疑乎?”劉邦于是拜陳平為護軍中尉,諸將不敢復言?!顿Y治通鑒》卷十一高祖六年:
乃封陳平為戶牖侯。平辭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謀計,戰(zhàn)勝克敵,非功而何?”平曰:“非魏無知,臣安得進?”上曰:“若子,可謂不背本矣!”乃復賞魏無知。[4](P402)
伍緝之用魏無知舉薦陳平事,感慨自己身世,可見其人必懷才不遇而又不自甘頹廢,是一位積極用世的文人。郭茂倩為此詩作注曰:
《莊子》曰:“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薄俄n詩》曰:“饑者歌食,勞者歌事。”若伍緝之云“迍邅已窮極”,又云“居身苦且危”,則勞生可知矣。[3](P1206)
可見郭茂倩對于伍緝之的不遇之悲,也非常同情。伍緝之精通樂府?!侗碧脮n》卷一百三十注儀飾部一:“伍緝之曰:古鐃歌有《巫山高》、《有所思》、《將進酒》及《芳樹》,皆鼔吹詞也?!保?](P649)
根據(jù)《藝文類聚》和《初學記》等書的零星記載,伍緝之作有《春芳詩》、《苦雨賦》、《柳花賦》、《園桃賦》等。有的文句也頗精彩。其《苦雨賦》,今已不傳,或以苦雨愁霖寫勞生之悲。但他寫春天的詩文,則滿蘊生機與活力。如:
步江皋兮騁望,感春柳之依依。垂綠葉而云布,飚零花而雪飛。[6](P691)
(《初學記》卷二十八果木部引伍緝之《柳花賦》)
桃柳發(fā)葇榮,丹綠粲郊邑。[6](P45)
(《初學記》卷三歲時部引伍緝之《春芳詩》)
伍緝之是寫桃花的高手,不僅在《春芳詩》中寫桃葉,更有一篇《園桃賦》,曲盡園桃情致:
嗟王母之奇果,特華實兮兼副。既陶照之夏成,又凌寒而冬就。嗟異殖兮難拔,亦晚枯兮先葳。農(nóng)黃品其味,漢帝驚其珍。林休反耕之牛,宅樹同惡之神。景斃勇于不足,彌增罪于甘分。雖無言兮成蹊,叵充肴于魏君。時令載始,周南申章。瞻擇有制,藥齊惟良。魯拂柩以悔荊,楚供弧以事王。[7](P1470)
(《藝文類聚》卷八十六·果部上引伍緝之《園桃賦》)
作者連用事典,極力鋪寫園桃的色味香形,以及其避暑鎮(zhèn)宅之用,一句一典,盡鋪排之能事。即由此一文,也足見作者的博學與才思。而在他的《從征記》中,展示給我們的,則是另一種謹慎而自如的文筆。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東晉中軍將軍劉裕率軍北伐,進攻南燕。伍緝之跟隨劉裕北征,后來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撰寫了《從征記》。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最早征引《從征記》,卷二十四到卷二十六,三卷中共引八節(jié),說明此書是酈氏撰寫山東地理時的重要參考書籍。
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征引《從征記》四節(jié),歐陽詢《藝文類聚》征引五節(jié),徐堅《初學記》引四節(jié)。《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章懷太子注,引一節(jié)。此外,司馬貞《史記索隱》卷九、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卷四,各征引一節(jié),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十三海州臨沂縣引一節(jié)。唐代諸書皆征引伍緝之《從征記》,表明其書在唐存世。
北宋,《太平御覽經(jīng)史圖書綱目》著錄:伍輯之《從征記》(按,“輯”乃“緝”之誤)。李昉等《太平御覽》征引《從征記》最多,達九節(jié)。樂史《太平寰宇記》引三節(jié)?!秲愿斁怼啡诺弁醪恳还?jié)。由著錄和征引情況看,北宋時,其書應該還在。
但南宋征引《從征記》者驟減。呂祖謙《大事記解題》卷九引一節(jié),潘自牧《記纂淵?!肪砭攀逡还?jié),朱長文《墨池編》卷六引一節(jié),羅泌《路史》引一節(jié)。宋末王應麟《玉?!芬?jié),《困學紀聞》卷十六引一節(jié)。查考諸書所引內(nèi)容,大抵不出前人征引內(nèi)容之外,僅羅泌《路史》卷二十六《國名紀三·閭丘》引《從征記》:“高平東、陽東北,有漆縣,漆鄉(xiāng)東北十里有閭叢鄉(xiāng)?!辈恢斯?jié)文字是羅泌從何書轉(zhuǎn)引而來。[8](P291)羅泌(1131—1189)是南宋初人,但與其同時的呂祖謙(1137—1181),在其《大事記解題》卷九引《從征記》,已經(jīng)明確說明其是自《水經(jīng)注》轉(zhuǎn)引而來的,即“洙泗二水交于魯城”一節(jié)[9](P329),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六所引之一節(jié),也是該節(jié),也明確說明轉(zhuǎn)引自《水經(jīng)注》。王應麟《玉?!肪砭攀朔舛U所引一節(jié),也標明其轉(zhuǎn)引自《史記·漢武封禪》正義。[10](P599)
綜合以上情況,我們似可推測:伍緝之《從征記》原本在南宋已經(jīng)亡佚,甚至可能在南宋初即已亡佚。《從征記》今尚無輯本。
伍緝之《從征記》,具有比較重要的史料價值。這從《水經(jīng)注》大量征引已經(jīng)能夠略見一斑。首先,《從征記》尤其詳細地記述了汶水和淄水流域的情況及其相關(guān)的歷史遺跡,是酈道元撰寫《水經(jīng)注》今山東地區(qū)水域地理時的最為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稄恼饔洝返南嚓P(guān)記載,為更好地研究汶水、淄水流域的文化狀況提供了便利。
《從征記》中還有一些記述,受到了后世學者的普遍關(guān)注。如《水經(jīng)注》二十五泗水:
廟屋三間,夫子在西間,東向;顏母在中間,南向;夫人隔東一間,東向。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樸,云平生時物也。魯人藏孔子所乘車于廟中,是顏路所請者也。獻帝時遇火燒之。[2](P2108)
按,《水經(jīng)注》此條,酈氏并未說明其是引自他人之書。但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百四藝文部硯引《從征記》云:
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古樸,蓋孔子生平時物也。[5](P510)
可見,《水經(jīng)注》所述,即是從《從征記》而來,所以酈道元用“云平生時物也”這樣的語氣敘述,這個“云”,即伍緝之所云。而且,《藝文類聚》卷五十八雜文部四硯、《初學記》卷二十一文部、《太平御覽》卷六百五文部二十一硯、朱長文《墨池編》卷六、陶宗儀《說郛》卷九十六等,都征引《從征記》此條。但也有學者對《從征記》的這個記述提出過懷疑,如宋孫奕《示兒編》卷二十三就說:“然伍緝之《從征記》:孔子廟中有石硯一枚,乃夫子平生物。非經(jīng)史不足信?!保?1](P580)但從以上征引情況來看,還是相信者居多。儒者慎終追遠,傳留祖宗遺物,也很正常。又《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唐章懷太子賢注:
伍緝之《從西征記》曰:
魯人藏孔子所乘車于廟中,是顏路所請者也。獻帝時廟遇火,燒之。[12](P1440)
按,《從征記》所說孔子所乘車是“顏路所請者”,可見《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保?3](P124)《從征記》中的這些內(nèi)容,也同樣被很多學者征引。如《冊府元龜卷》三十九帝王部,呂祖謙《大事記解題》卷九,王應麟《玉?!肪砥呤?,元陶宗儀《說郛》卷九十六等,均引之。
綜合以上兩條《從征記》內(nèi)容,知《水經(jīng)注》所敘,正是出自《從征記》,酈氏乃暗引或抄變《從征記》內(nèi)容,而未明確指出所引之書。同時,后世有這么多學者轉(zhuǎn)引《從征記》關(guān)于孔子的這些記述,《從征記》的史料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從征記》中關(guān)于孔子的遺聞,還有一些。如:
伍緝之《從征記》曰:
洙、泗二水,交于魯城東北十七里。闕里背洙面泗,南北一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四門各有石閫。北門去洙百步余。[2](P2099)
(《水經(jīng)注》卷二十五泗水)
伍緝之《從征記》曰:
孔叢云,夫子墓方二里,諸弟子各以四方木來植之,今盤根猶存。[7](P732)
(《藝文類聚》卷四十冢墓)
伍緝之《從征記》曰:
譙周云,孔子后,魯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余家,曰孔里。[14](P766)
(《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七州郡部三里)
這些關(guān)于孔子逸聞遺事的記述,為后世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如《從征記》最早指出孔子的故鄉(xiāng)闕里所在位置是“背洙面泗”,此說也一直被《水經(jīng)注》、《括地志》、《史記正義》等沿說。日本漢學家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在辨析闕里地名淵源時說:
“孔子時無闕里之名。闕里首僅見《漢書·梅福傳》,東漢后方盛稱之。蓋緣魯恭王徙魯,于孔子所居之里造宮室,有雙闕焉,人因名孔子居曰闕里?!侗笔贰匪伟嬉趺C注本《七十二弟子》,解闕里作閭里,《家語》乃是閭字,非闕字,猶能知孔子時斷無闕里之名。陬城之闕里,以曲阜之闕里名,其地非真闕里也。真闕里則伍緝之所云‘背洙面泗’。按:陬,今山東曲阜縣東南陬城?!保?5](P4)
除了孔子墓外,《從征記》還介紹了今山東地區(qū)的一些其他古代名人冢墓的情況。如:伍緝之《從征記》曰:
齊襄王墓在汝水西。墓西有僖公墓,東有四田墓,傳云,倨、榮、廣、布也。墓皆方墓圓墳。[14](P2530)
(《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冢墓)
尤其是劉表冢的記述,很有研究價值:
劉表冢在高平郡,表之子琮,搗四方珍香數(shù)十斛,著棺中,蘇合消疾之香,莫不畢備,永嘉中,郡人發(fā)其墓,表貌如生,香聞數(shù)十里。[7](P732)
(《藝文類聚》卷四十冢墓引)
按,此條,《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三關(guān)西道慶州、《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二香部亦引。《太平寰宇記》所引,還有盜墓者的名字,叫衛(wèi)熙,當看到“表貌如生”時,“熙懼不敢犯”。[16](P285)這條記述,對于現(xiàn)在研究漢代墓葬及尸體處理技術(shù),都有參考價值?!稄恼饔洝酚浭稣f劉表被隨葬珍香數(shù)十斛,其墓被發(fā)時,“表白如生,香聞數(shù)十里”。這似乎在暗示劉表的“白如生”乃得益于珍香。珍香大概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尸體的腐爛進度。
更值得注意的是,伍緝之《從征記》還記述了古代臨沂一帶的人祭風俗:
臨沂厚邱間,有次睢里社,常以人祭。襄公使邾子用鄫子其俗,相承雇貧人,命齊潔祭時縛著社前,如見牲犧,魏初乃止。[5](P409)
(《北堂書鈔》卷八十七禮儀部社稷引)
此條,《藝文類聚》卷三十九社稷也有征引,略同。從這條記述看到春秋時期人祭儀式被逐漸廢除的歷史過程,反映了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人的價值和尊嚴逐漸受到重視的轉(zhuǎn)變。
《從征記》還有關(guān)于泰山的一些記述。如:
泰山于所經(jīng)諸山為最高。見岑崿軒舉,凌跨眾阜,云霞草木,靄然靈異,苑囿神奇,故無螫蟲猛獸。[14](P188)
(《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地部四泰山引)
自天峴至太山,皆有紫石英,太山所出,特復瑰殊。[14](P4367)
(《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七藥部四紫石英引)
漢武封壇,廣丈三尺,高丈尺,下有玉箓書,以金銀為鏤,封以璽。[10](P599)
(《史記·漢武封禪》正義引)
關(guān)于泰山的高峻、神奇,泰山的物產(chǎn),以及漢武封禪泰山的情況,都見諸記載,而前文《水經(jīng)注》所引《從征記》關(guān)于“泰山有下中上三廟”的記述更為詳盡。這些,也都是我國地理書籍中關(guān)于泰山的較早的記錄,具有很大的資料價值。其實,不僅是泰山,齊魯之地的其他一些山水,《從征記》也有記述:
青峴,一名小峴,木多櫨杏。[14](P272)
(《太平御覽》卷五十六峴引)
嶧山,北巖有秦始皇所勒之銘。[17](P1367)
(《史記·封禪書》張守節(jié)正義引)
這些,也都成為后世研究齊魯歷史文化和資源礦產(chǎn)等的重要資料。
由于伍緝之是劉宋時期的文學家,故其《從征記》也表現(xiàn)出了相當濃烈的文采。
首先,是山水描寫的精彩生動。如:
大峴去半城八十里,直度山十五里,崖坎稍曲,石徑幽危,四岳三涂不是過也。山高三里,周回四十二里。[16](P202)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三沂州引)
前寫大峴山“石徑幽?!?,以“四岳三涂”為比襯,加深讀者印象;后節(jié)寫泰山,以“岑崿軒舉,凌跨眾阜”狀其高,以“云霞草木”寫其美,以“無螫蟲猛獸”道其奇。不但寫山如此,寫谷寫水寫泉亦復如此。如:
汶水出(萊蕪)縣西南流……自入萊蕪谷,夾路連山百數(shù)里。水隍多行石澗中,出藥草,饒松柏,林藿綿濛,崖壁相望,或傾岑阻徑,或回嚴絕谷。清風鳴條,山壑俱響,凌高降深,兼惴慓之懼,危蹊絕徑,過懸度之艱。未出谷十余里,有別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數(shù)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許,廣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處,薪爨煙墨猶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鮮有能至矣。又有少許山田,引灌之蹤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種麥,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麥,齊人相承以殖之,意謂麥丘所棲愚公谷也,何其深沉幽翳,可以托業(yè)怡生如此也!余時逕此,為之踟躕,為之屢眷矣。[2]2057
(《水經(jīng)注》卷二十四汶水引)
這段關(guān)于萊蕪谷的描寫,實在精彩,是一篇優(yōu)美的山水文。先寫山谷,再寫山谷中的清泉,再寫因為水的滋潤而可以“托業(yè)怡生”的山田,由水之所出寫到水之所利,敘述描寫,邏輯嚴密,次序井然。寫谷之美,以藥草、松柏為點綴,寫“林藿綿濛”之景,又以“崖壁相望,或傾岑阻徑,或回嚴絕谷”寫其幽邃,又以“凌高降深”、“危蹊絕徑”寫其過往之艱,作者還特意描寫“清風鳴條,山壑俱響”,以增加畫面的動感,愈顯真實。寫清泉石穴,插入一句“言是昔人居山之處,薪爨煙墨猶存”,顯現(xiàn)幽秘色彩。最后寫水利怡生,作者更是情不自禁地直接抒情:“余時逕此,為之踟躕,為之屢眷矣?!狈泊嗣鑼?,引人入勝。
此外,《從征記》關(guān)于古跡的記述,也同樣文筆精彩。如:
泰山有下中上三廟,墻闕嚴整,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余圍,蓋漢武所植也。赤眉嘗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創(chuàng)猶存。門閣三重,樓榭四所,三層壇一所,高丈余,廣八尺。樹前有大井,極香冷,異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d?,而水旱不減。庫中有漢時故樂器及神車木偶,皆靡密巧麗。[2](P2063)
(《水經(jīng)注》卷二十四汶水引)
廣固城北三里有堯山祠,堯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廟在山之左麓,廟像東面,華宇修整,帝圖嚴飾,軒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頂,舊有上祠,今也毀廢,無復遺式。盤石上尚有人馬之跡,徒黃石而已,惟刀劍之蹤逼真矣。至于燕鋒代鍔,魏鋏齊銘,與今劍莫殊,以密模寫,知人功所制矣。[2](P2235)
(《水經(jīng)注》卷二十六淄水引)
前節(jié)寫泰山三廟,作者主要寫兩處遺跡,一是廟中柏樹,二是樹前大井。寫柏樹,加入“漢武所植”、“赤眉嘗斫”以顯現(xiàn)其歷史感;寫大井,則寫其“香冷”和“水旱不減”的神異,再加上作者“不知何代所掘?”的一問,立刻把讀者引入了關(guān)于古廟歷史的深沉思索中去。后節(jié)寫堯山祠,作者主要寫兩處遺跡,一是廟像,二是盤石刀劍之跡。寫刀劍之跡時,作者說其無異于今劍,是“人功所制”,看來古人也會造假。其實,這兩節(jié)所寫的遺跡,都很平常,不過是普通的樹,普通的井,普通的廟像,普通的石頭,但一經(jīng)作者道出,便盡顯其歷史的滄桑。
《從征記》也給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留下了一些創(chuàng)作素材。如前文所引劉表墓事,庾信就曾多次在文中化用。庾信《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同州刺史爾綿永神道碑》:“劉荊州之墓,合葬于襄水之陽;衛(wèi)將軍之陵,同穴于廬山之下?!庇肘仔拧吨芴掂崌蛉肃嵤夏怪俱憽?“家亡淑女,國喪賢姬。香墳永送,舞鶴長辭?!逼渲小皠⑶G州之墓”、“香墳”的說法,即出自伍緝之《從征記》。再如《從征記》中所記“闕里,背洙面泗”一節(jié),徐陵《皇太子臨辟雍頌》有云“洙泗興業(yè),闕里增榮”,李商隱《為安平公兗州謝上表》說“本孔里周封,有堯祠舜澤”,也都是其《從征記》中的相關(guān)記載。
總之,伍緝之以文學家的手筆而撰著歷史地理作品《從征記》,使其表現(xiàn)出濃烈的文學意味。尤其是其山水描寫,為此后包括《水經(jīng)注》在內(nèi)的地理文學著作樹立了很好的創(chuàng)作榜樣,對中國山水散文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貢獻。
[1]陳橋驛.水經(jīng)注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2](北魏)酈道元,注.水經(jīng)注疏[M].(民國)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3](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四庫全書本第889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唐)徐堅撰.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唐)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宋)羅泌.路史(四庫全書第38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宋)呂祖謙.大事記解題(四庫全書第32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宋)王應麟.玉海(四庫全書第94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宋)孫奕.示兒編(四庫全書第86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唐)李賢,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宋)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5](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M].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16](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四庫全書第469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