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暉 陳雪斌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南寧 530299)
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哲學命題和主觀感受。為了研究當今大學生的幸福感,筆者通過影響大學生感知幸福的心理因素來開展課題研究。為了保證課題有利有序的開展,我們選取了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在讀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班會等形式,調查結果表明,總體來說當前大學生幸福感較強,這得益于積極的、健康的和向上的心理因素,他們思想敏銳活躍、樂于接受新事物,與時俱進、能緊跟時代步伐,有較強的競爭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關心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挑戰(zhàn),心理承受能力較高,自我認識到位等。但是根據(jù)我們的調查及訪談的情況來看,少部分學生存在幸福感缺失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新生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情感不暢、人際交往障礙、學業(yè)期望值較高以及家庭因素等方面導致的不幸感增強。對這些問題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對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的新課題。
1.1 部分新生對大學生活的適應能力差 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有著根本的不同,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從中學階段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習后,產生不適應的心理。
1.1.1 學習內容的不同 大學教育相對中學教育來說寬泛很多,中學教育很多時候是在老師的要求下有目的、有方向的被動地接受知識,大學教育除了專業(yè)課程外,很多書籍、學習資料都要靠自己去甄別、去選擇,相對來說老師直接要求學生接受的知識少了,求知已經(jīng)成為學生自己積極探索、自己思考的主動行為。有部分不善于主動學習的學生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感覺一下子就失去了奮斗的目標,六神無主,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失落、沮喪的心情油然而生,并因此產生不幸感。
1.1.2 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 從對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在校學生的調研來看,大部分學生生源地并非學校所在地南寧市,從中學時熟悉的學習環(huán)境,來到陌生的城市求學,從農村來到城市、從縣城來到省城,從相對封閉的中學校園到相對開放的大學校園,從以勝出高考為學習目標到以全面提升各方面素質為學習目標等等,大學與中學的學習所面對的環(huán)境差別很大。部分新生難以快速適應新環(huán)境,從而產生不適感。
1.1.3 人際交往的變化 對中學生來說,班級是人際交往的主要場所,對大學生來說,宿舍成了人際交往的基本單位。同時,學生社團等也成了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梢哉f大學生的交際面擴大到跨班級、跨年級、跨學院,甚至跨出校門,人際交往的焦點卻縮小了,宿舍成了日常生活起居、業(yè)余時間的重要場所,而不像中學時主要是以班級為主要的交際圈、交際點。不少學生不能適應這種縱深同時變化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也易產生不適感。
1.1.4 情緒情感的變化 中學時,升學壓力的緊箍咒時時限制著學生的情緒情感的發(fā)泄,很多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壓抑著情緒情感,一旦進入大學,短時間內升學壓力驟然消失,使得壓抑的情感得到迅速的釋放,青春期的男女,一起學習、生活,朝夕相處,自然而然產生感情,但由于各方面的不成熟,必然有許多方面的問題產生。
1.1.5 經(jīng)濟負擔的變化 年齡的增長、環(huán)境的變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大學生的消費觀、價值觀也悄悄的發(fā)生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經(jīng)濟負擔的變化。
1.2 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 自控能力弱 當前在校大學生,以90后居多,而這部分學生,又以獨生子女居多。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沒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他們很多甚至是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中,從小就得到父母、祖父母輩的溺愛,在家長的呵護中長大。為人處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顧及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從而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想問題、辦事情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很少考慮對方的感受,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一旦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滿足,就感覺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沮喪、失望,感覺一切不如意,進而自認為不幸,辛福感喪失。極端的情況甚至有自殺或殺人的想法。另外還有一些孩子由于缺乏玩伴,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產生了直接、現(xiàn)實的壓力,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正常的人際交往。
1.3 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 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背景的不同,大學生在生理發(fā)育、文化素養(yǎng)、氣質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雖然現(xiàn)在高中生考大學不像20世紀80、90年代那樣稀奇,但能考上大學,特別是本科院校的大學生,高中時代的學習成績一般都處在年級、班級的中上游,由于學習成績的優(yōu)異,毫無疑問,高中時代他們曾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捧。而進入大學之后,入學成績大家差別不大,原有的優(yōu)勢不復存在,感覺沒有老師會對自己偏愛一點、沒有同學會對自己高看一眼。同時,單純的學習成績優(yōu)異只是評價大學生優(yōu)秀的一個指標,但不再像中學時代那樣重要,理想中自己應該繼續(xù)被老師所偏愛被同學所崇拜,現(xiàn)實中卻并非如此,從而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意,最后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表面上看是認為是別人看不起自己,實質上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大學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師生關注度不高的原因外,還有如生理缺陷、家庭經(jīng)濟條件差、對自己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對自己期望值過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原因造成。
1.4 部分學生存在疑病傾向 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對醫(yī)學院校的大學生來說,疑病傾向是影響他們缺乏幸福感的重要心理因索之一。醫(yī)科學生在學習了臨床知識之后,特別是了解了一些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之后,疑病癥傾向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是由于他們學到了一些臨床知識后,首先拿自己作為診斷對象,把自己與教材中的癥狀聯(lián)系起來,主觀臆想、自我暗示,覺得自己偶爾的小痛小癢“正是”教材中所描述的病癥。往往是學了什么癥狀,就認為自己也似有這些病癥。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自我調整和克服或進行心理疏導,那么就會可能由疑病癥傾向變?yōu)槭聦嵣系囊刹“Y患者。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程度有關,研究表明,在學習水平中等的學生身上更容易發(fā)生這種傾向。一個總是認為自己有這種病那種病的人,其幸福指不高。
此外,求職擇業(yè)等各種壓力和挑戰(zhàn),也使得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評價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與行為,從而產生不幸感。在自我或他人有不幸感傾向時,也不能及時地采取積極、正確的方法與措施。有不幸感的學生將表現(xiàn)出對一切都感到茫然無措,很難走出不幸感的陰影,無法尋求到有效的途徑來驅散不幸感的幽靈,也無法釋放自己的壓力,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長期的不幸感使人自我評價降低,自信心減弱,表現(xiàn)出消極、被動、無所適從,還容易養(yǎng)成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這些問題日積月累,容易使學生進一步陷入悲觀、失望的情緒中,不能自拔,最終甚至可能走向不歸路(近幾年來多所高校所發(fā)生的自殺或他殺的案例就是最有力的證據(jù))。
幸與不幸,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心理的問題。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降低因心理原因導致的不幸感,課題組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嘗試性的提出了一下相關的對策和建議,并付諸實施。
2.1 建立心理健康臺賬 認識到心理因素是影響當前大學生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普查,篩查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以便提前介入心理輔導,成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在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已將對大學生的心理普查納入學生工作的常態(tài)化管理,每年新生入學后對每個新生都使用《大學生心理檔案系統(tǒng)》開展心理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臺賬,對篩查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治療并加強跟蹤輔導,做到心理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干預、早治療。通過篩查,有針對性的開展幸福感教育。明確“有健康的心理、快樂的心情,才能有幸福的生活”的幸福生活準則。
2.2 開展心理健康活動 充分利用每年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等大型活動月、活動日4等,認真組織開展不同主題的活動,如通過開展健康心理主題班會、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健康專題片展播、一對一心理咨詢、心理委員培訓等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方式方法,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心理健康主題班會已成為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臺和品牌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在學生中形成和諧、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以增強學生的幸福感。
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實踐中,我們根據(jù)大學生身心成長規(guī)律、特點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報告、講座、培訓等,幫助學生紓解心理壓力。如在大一新生中開展適應新環(huán)境的心理健康沙龍,調整其焦慮和孤獨的情緒;在二、三年級學生中主要開展如何處理學習與人際關系、如何看待戀愛方面的講座和報告;為面臨畢業(yè)的學生開設考研、就業(yè)方面的心理咨詢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經(jīng)常要求一些剛剛度過相應階段不久的過來人現(xiàn)身說法,以增強學生成功的欲望。使得大學生能結合自身的實際和社會的需要,制定明確可行的奮斗目標,并強化為追求實現(xiàn)奮斗目標而努力的過程幸福感。
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介開展宣傳活動,普及心理知識,提升幸福感。如給大一新生發(fā)放《生活小貼士》和《心里話》等???,將心理教育的關口前移。讓學生從最開始就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時,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櫥窗、QQ群、網(wǎng)絡論壇、宣傳展板等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同時,我們還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列為公共必修課,要求全體新生必須修讀該課程;此外,根據(jù)需求還開設有《醫(yī)學心理學》、《人際溝通》等8門選修課程,充分發(fā)揮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從理論上提升學生感知幸福的認識。
2.3 解除心理困惑及障礙 根據(jù)學生群體需求的不同,確定如學干心理輔導、貧困生心理輔導、學業(yè)困難學生心理輔導、戀愛心理輔導等不同的主題,適時開展集體輔導活動,并實現(xiàn)新生入學適應輔導覆蓋率100%。在開展集體心理輔導之外,還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周一到周五心理咨詢室正常排課時間都安排有具有心理輔導資格的教師值班,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心理咨詢需求。同時,還通過網(wǎng)絡和電話等即時通訊手段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調查等。通過咨詢和輔導,使學生明白追求個人的幸福應以為社會做貢獻為基礎,并與提高整個社會的幸福感相結合起來。
2.4 開展心理健康科研 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參與心理方面的課題研究并發(fā)表相應的科研論文,鼓勵一線工作者將實踐中的問題進行理論歸納,再利用不斷提升的理論進一步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推動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繼續(xù)朝系統(tǒng)、規(guī)范、深入的方向發(fā)展。
通過實踐,目前,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生的幸福感總體來說比較高,近幾年沒有出現(xiàn)因心理問題導致的幸福感降低、危害社會或個人的行為,為建設和諧社會、和諧校園作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