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旺軍
(甘肅中醫(yī)學院,蘭州 730000)
肩關節(jié)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由于肩關節(jié)及其周圍的肌腱、韌帶、腱鞘、滑囊等軟組織的急、慢性損傷,或退行性變,產生無菌性炎癥,導致關節(jié)內外粘連,從而引起肩部疼痛、功能障礙和肌肉萎縮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疾病。本病常發(fā)生在單側肩部,多見于50歲左右的患者,故又名“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肩凝癥”、“肩痹”、“粘連性肩關節(jié)炎”等。治療肩周炎的方法很多,有針灸、推拿、火罐、蠟療、物理因子、針刀、藥物、封閉、手術等。但單一療法大都很難達到理想效果。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筆者優(yōu)選了推拿手法配合平衡針灸療法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取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甘肅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推拿康復科診治的肩關節(jié)周圍炎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齡40~70歲,平均(48.8±5.7)歲;病程半個月至5年,平均(2.4±1.1)年?;颊邌蝹劝l(fā)病58例,右側多于左側,右側發(fā)病38例,左側發(fā)病20例,雙側同時發(fā)病2例。
1.2 診斷標準 采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1]進行診斷:①慢性勞損,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受風寒濕邪所致。②好發(fā)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fā)病。③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fā),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④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⑤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40~70歲,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半個月內未使用任何藥物;能堅持完成治療者;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②伴有嚴重骨質疏松患者。③肩部感染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脫位、肩部骨結核、肩部腫瘤等引起肩痛者。④患有高血壓、血液病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⑤精神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推拿手法治療 ①放松手法:患者端坐,患肢放松下垂。術者站于患側,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扌袞法施術,重點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上臂內側。同時配合患肢的被動外展和旋內、旋外活動。如施術時患者怕痛,肩臂肌肉緊張,不能放松,而影響治療者,則采取仰臥位,患肢微外展,并屈肘90°,術者一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用扌袞法施于肩前部、上臂內側部及三角肌部。兩手協(xié)調配合,使肩關節(jié)作旋內和旋外活動。接著在患肩外側和腋后部用扌袞法,另一手可配合患肢被動的后伸旋內,并屈肘使手背沿著脊柱向上抬。要注意上抬的動作必須穩(wěn)而緩和,幅度逐漸加大,切忌動作粗暴,以免引起劇烈疼痛,使患者不堪忍受。②治療手法:術者站于患側后方,依次按揉肩井、秉風、天宗、肩貞、肩髃、肩髎、肩內陵各穴。夜間疼痛明顯者,天宗穴可作重點按揉。接著術者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jié)為軸心作環(huán)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再作患肩的內收扳動,最后做肩關節(jié)后伸扳法。③結束手法:術者站在患側前方,用雙手握住患肢手腕部。慢慢向上提起,并同時作牽拉抖動。提抖時要求患肢充分放松,提抖頻率要快,幅度逐漸增大。然后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以放松肩關節(jié)。
1.4.2 平衡針灸治療 取穴:主穴為肩痛穴,配穴為條口穴透承山穴。操作:病人取仰臥位,按照交叉取穴,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取穴原則選取肩痛穴,采用28號3寸無菌毫針直刺,快速進針,提插直刺2.5寸,可行上下提插針刺手法,待出現針感即可出針,整個針刺時間應控制在3秒鐘以內。針刺時以有觸電式針感,并向足踝和足趾傳導出現酸麻脹重感或傳至肩部效果最佳。病情較重、病程較長的患者可留針以增強針效,留針期間可適當配合肩部運動[2]。條口穴透承山穴也采用交叉取穴原則,右側肩周炎取左側穴位,左側肩周炎取右側穴位,雙側肩周炎取雙側穴位。對側條口穴向承山穴方向透刺1.5~2.0寸,行大幅度提插捻轉手法,使之出現強烈針感,并囑患者向各個方向抬舉活動患肩,并拍打肩背部,行針3~5min。
治療過程中,配合早晚各1次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動作主要有前屈上舉、內旋后伸、外展等動作,每個動作連續(xù)做10~15次。推拿手法和平衡針灸療法均每天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休息2~3d后再進行第2個療程,3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價。
2.1 療效判斷標準 參考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肩關節(jié)周圍炎療效評定標準擬定。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jié)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本組患者60例,臨床治愈43例(71.7%),好轉15例(25.0%),未愈2例(3.3%),總有效率96.7%。
中醫(yī)學認為,肩關節(jié)周圍炎是由于肩部經脈感受風寒濕邪而筋脈閉阻,或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腠理疏松,筋脈失養(yǎng),或外傷后氣血凝滯等致使肩部經脈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久之,筋脈拘攣,筋枯不榮,廢萎不用。
中醫(yī)針灸推拿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有其獨特優(yōu)勢,效果非常顯著。推拿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滑利關節(jié)、緩解痙攣、松解粘連等作用,從而使粘連的關節(jié)囊、肌腱、韌帶得到松解,肌肉痙攣得以解除,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故有利于炎癥的吸收,以達到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的目的[3]。
平衡針灸學是以中醫(yī)心神調控學說和西醫(yī)神經調控學說的共同點為理論基礎,吸收現代科學理論而發(fā)展起來的一門現代針灸學,其核心是突出人體的平衡,通過針灸來激發(fā)人體自身的物質能量,從而促進機體狀態(tài)的良性轉歸。主要采用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對應取穴為基本原則。具有選穴少、痛苦小、見效快、療效確切、安全的特點。肩痛穴是平衡針灸治療肩周炎的主穴,又稱“中平穴”,針刺時手法要快,即進針快,出針快,整個針刺過程控制在3秒鐘內。針感以局部酸、麻、脹,并向足部放射為宜,個別患者可傳導至肩部,傳至肩部者療效最佳。條口穴為足陽明胃經穴,是治療肩周炎之經驗穴,根據“上病下取”的原則,取條口穴透承山穴治療,以疏通陽明、太陽兩經之氣。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針之能調補氣血,舒筋活絡,太陽主一身之表,刺之能驅風散寒,祛瘀止痛[4]。
推拿手法配合平衡針刺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可以疏通經絡,活血行氣,散瘀止痛,更可解除粘連,滑利關節(jié),緩解肩部痙攣的肌肉、肌腱,使局部生理改變,患部溫度升高,組織氧需要量增加,氮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增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使致痛物質的釋放減少,提高痛閾,癥狀得以緩解或治愈[5]。
總之,推拿配合平衡針刺治療肩周炎,對于消除疼痛,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具有療效確切,見效較快,患者痛苦小,且經濟簡便,施治較為安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7.
[2]王文遠.“平衡針灸”針刺肩痛穴治療肩周炎技術[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07,14(1):36.
[3]姜洪林.針灸推拿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0,23(8):48.
[4]邵萍,忻志平,裘敏蕾,等.電針條口穴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臨床研究[J].中醫(yī)正骨,2006,18(1):9.
[5]辛華波,宋彥彥,楊引茹.推拿結合針刺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J].山西中醫(yī),2012,28(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