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黨刊
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專題討論依法治國,這其中蘊含的信號值得揣摩。法治的核心命題,是權大還是法大。如果是權大于法,那么執(zhí)掌權力的個人就會凌駕于法律之上,法治就會變成權治,權治就會變成人治,那是國家的災難,民族的災難,當然也是執(zhí)政黨的災難。怎么才能解決好二者關系呢?我認為至少有三點。
第一,至上規(guī)則。黨必須和善于通過法律來治國理政,憲法和法律既是人民的意志,也是黨的意志,是二者意志的高度統(tǒng)一。
第二,底線規(guī)則。法律是人們行為的底線,是社會秩序的底線,如果擊穿這個底線,黨、國家和社會就會出大問題。從近期打出的形形色色的“老虎”和“蒼蠅”來看,很多都是擊穿了這個底線。所以,黨中央當前采取的反腐措施,可以說是于民有利、于黨有益、于國有益。
第三,踐行法治。無論是至上規(guī)則還是底線規(guī)則,都僅僅是規(guī)則,而不是事實。法大于權,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關鍵是要落實在實踐中、行為中。我們已經(jīng)建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法律實施效果有待提升。只做不說,不是法治;只說不做,同樣不是法治。只有既說又做才是真法治。
—— 楊小軍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摘編自《人民論壇》2014/8月下)
一個世界性大國不能沒有自己的話語權,甚至不能沒有引領時代和世界潮流的話語權,否則這樣的大國必然在相互爭奪主導權的世界政治中處于守勢。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正在形成引領世界的話語權。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明確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就是中國自己的新概念新表述。在2014年2月17日中央黨校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系統(tǒng)地闡述了這一新概念的內(nèi)涵。
這一概念是由以下幾個概念性變量構成的“模式”:首先,國家有能力。其次,權力有邊界。最后,權力受約束。國家有能力,既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民本”國家觀的體現(xiàn),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國家、領導國家而與生俱來的能力,或者說是中國固有的政治優(yōu)勢,對此不能放棄而應該得到堅守。有能力的國家,又有權力邊界和權力約束,構成了一個國家治理體系模式,即“有能力的有限政府”,它應該是中國不同于自由民主式政體而保障中國夢實現(xiàn)的可行的制度模式。
—— 楊光斌(摘編自《政治學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