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青
(武漢大學 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最近看了本講民國名媛故事的書,里面講的有大名鼎鼎的宋美齡、林徽因、陸小曼等人。其中有一個叫鄭蘋如的,乍一聽這名字還真不知道這是何許人也。鄭蘋如,這個1937年上過《良友畫報》的佳麗,幾乎被人們淡忘了。再次提及是因為張愛玲的小說《色戒》,而我們這一代人知道她,就要拜大導演李安所賜了。李安拍同名電影《色戒》之后,很火了一把,也捧紅了影壇新星湯唯,隨即里面的女主角王佳芝也讓一個逝去多年的美麗的女孩子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她就是鄭蘋如,電影《色戒》上映后,鄭蘋如的家人曾經(jīng)在美國開記者會,指責這部電影扭曲了烈士鄭蘋如的形象。之所以會發(fā)生這種事件,是因為,有人說《色戒》里的王佳芝和易先生是有原型的,他們就是鄭蘋如和丁默邨。一個是當時大上海有名的大美女,一代名媛,同時也是一名女特工。而后者則是當時汪偽政府的高官,殺人不眨眼的大漢奸。
其實早在張愛玲的小說《色戒》面市之時就就引起了軒然大波。據(jù)“張學”研究者多方考證,《色戒》被指向于一個一九三九年的真實事件:鄭蘋如刺殺汪偽特工重要頭目丁默邨。香港學者兼影評家陳輝揚甚至認為,《色戒》的材料來自胡蘭成(張愛玲前夫),“鄭蘋如謀刺丁默邨一案的種種細節(jié),只有深知汪偽政府內(nèi)情的人才能為張愛玲細說始末。而胡蘭成曾是汪偽特工總部上海極司斐爾路七十六號的座上賓。張愛玲拒絕承認材料得之于此,是由于后來戀人的背叛,深深傷害到她?!?/p>
首先擺在我們我們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即是到底鄭蘋如是不是一個烈士。關(guān)于鄭蘋如是不是烈士的問題,有一種說法,鄭蘋如并不是像《色戒》里的王佳芝那樣“為情所困",臨場變節(jié)。她主動承認為情所困,這里的為情所困是指鄭蘋如為了轉(zhuǎn)移敵人的視線,保護戰(zhàn)友,說自己是因為深愛丁默邨,為了爭風吃醋才派殺手去嚇唬丁,可結(jié)果還是慘遭殺害。另一種說法來源于鄭蘋如的胞妹鄭靜芝,鄭靜芝說雖然自己當時只有十二三歲,但家中發(fā)生的事情至今仍歷歷在目。
當然,鄭蘋如是偉大的,但她是人性的另一種本能。她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里,她的父親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這無疑給鄭蘋如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她一切以國家安危為重。
張愛玲與鄭蘋如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是永不可交集的,就如鄭蘋如不會理解為什么張愛玲會與一個漢奸戀愛,而張愛玲也絕對不會理解鄭蘋如怎么可以不動感情地奉獻自己?
所以,鄭蘋如在張愛玲的筆下變成了王佳芝,烈士成了罪人,人性本能戰(zhàn)勝了該有的理智。在王佳芝與易先生周旋的那些日夜,有情是罪人,無情是烈士,就是如此。
也有人說,與其說張愛玲是寫王佳芝,不如說她是在寫自己。張愛玲說“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意思是她聽到鄭蘋如的故事時,感到很驚喜。因為她聽到的版本是女特工愛上漢奸,映照她自己和胡蘭成的愛情,不免從中看到她自己的影子,引起了心靈上的共鳴。
說了這么多,比較來比較去,都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那就是《色戒》的故事確實是以鄭和丁為原型。然而,有沒有可能——其實,《色,戒》的故事并不是源于鄭蘋如。
由此可見,《色,戒》原型根本和中統(tǒng)特務(wù)鄭蘋如無關(guān);不但無關(guān),宋淇在1977年的信中更是斬釘截鐵地跟張愛玲說,女主角絕對不能是國民黨政府正統(tǒng)特務(wù)。為什么呢?因為他認為,一個抗日女間諜事到臨頭出賣自己人,一般讀者不會接受,尤其對當時的臺灣國民黨政府來說,他們的特務(wù)絕對不會變節(jié)。若這樣寫,審批肯定通不過。不要忘記,當時臺灣可是張愛玲最大的市場。于是他建議,一定要把女主角寫成“一個普通人受特務(wù)安排,而去執(zhí)行一件特別的任務(wù),甚至可以說連外圍都不是”。
最后是張愛玲自己想通了:嶺南大學遷港后,有這么一群愛國學生,共謀由一個女生出面去誘殺一名大漢奸。因為她是以少婦身份去勾引他,所以先得跟一個同伙的男生發(fā)生性關(guān)系。結(jié)果大漢奸在香港深居簡出,她根本無法接近。她覺得同伙的男生占了她便宜,而且也不是她喜歡的人,反而因為那些同學好像看不起她,所以有點受委屈的感覺。有了這心理背景,這個沒見過世面的女孩子,對鉆石、戒指眼花繚繞而埋下伏筆。珍珠港事變后,這一群人來滬轉(zhuǎn)學,與一個國民黨地下工作者搭上了線。地下工作者看他們雖然沒受過訓練,但有寶貴的經(jīng)驗,不過覺得他們太嫩,就只派了一人參與指揮。事敗后他成功脫逃,而學生群體則被一網(wǎng)打盡。
關(guān)于《色戒》的故事是否是以鄭蘋如和丁默邨為原型我們無法下定論,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王佳芝不是鄭蘋如,也不是張愛玲,這三個女人各自出現(xiàn)在自己的時空,演繹她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