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婧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8)
《西廂記》是我國元代王實甫之作,堪稱中古典戲劇史中的一朵奇葩。其流傳之廣,改編評析數(shù)量之最使人大為觀止。著作已被譯為多國語言廣為流傳,其中以日語居多。英文版本中現(xiàn)行研究的也有諸多版本。其中哈特英譯版本是《西廂記》最早嘗試,但其譯文相對刪減改動較多;而奚如谷和伊維德的譯本較為忠實原文本,盡量保持原作風貌;熊式一的異化版本,許淵沖出于溝通交際目的的歸化翻譯等。
(一)語言的選擇性。語言的使用是一個人體認知系統(tǒng)不斷進行選擇并組合的過程,它發(fā)生于語言的各個層面。而其選擇性包括(1)作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往往從語音、語調(diào)、詞組、句子、篇章以及前后文的選擇,如我國古代唐詩的五言絕句、七言律詩,前文寫景、后文抒情句尾押韻等;還有宋詞的詞牌名對其內(nèi)容形式有所規(guī)范等等。(2)語言在選擇過程中會受到社會文化、個體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而影響語言交際策略的選擇。(3)語言在選擇過程中因內(nèi)因和外因的影響。
(二)語境順應。由于維索爾倫認為,語境可以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而交際語境包括物理世界、社會世界和心理世界。而交際者的言語選擇是受到社會背景環(huán)境和文化規(guī)范的制約的,因此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語言使用者和語言接受者在理解時產(chǎn)生的不同的認知選擇。
(三)關聯(lián)理論之明示——推理模式。為什么雙方可以自然配合,既能生成話語又能識別與理解對方的話語?(Sperber & Wilson 1986)認為由于交際目的的愿意:其一是明白信息——互明,其二是因為交際是認知過程,其語言傳遞過程中存在一個最佳認知模式——關聯(lián)性,通過推理獲取語境含義從而最終稿取得語境效果。
維索爾倫認為,盡管意圖是決定意義的重要因素,但在語言表達中,意圖只是說話方的事,我們力圖希望能夠使接受方的理解與傳達方的意圖保持對等,但交際傳播本來就是一件復雜的事情,認知的傳遞必然產(chǎn)生流失。
下面以許淵沖英譯《西廂記》驚艷節(jié)選為例,從語言選擇性和關聯(lián)理論的方面簡單闡述譯者在進行跨文化意境轉化時的方法及策略。
鶯鶯一行暫停普救寺,因老相公去世,世風日下,不覺生凄涼之感。
此處鶯鶯唱:
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
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Here we are, east of the District Pu, when spring is late,
Shut up in lonely temple with barred door and gate.
The flowing stream is red with fallen blooms.
Laden with glooms,
Mutely I bear a grudge against the eastern breeze,
Blowing down flowers from the trees.
翻譯的過程不但是譯者與原文本的對話同樣也是與目標語讀者的溝通,而文化因素、認知程度以及客觀世界往往在不同程度上會影響譯者對語言的認知和選擇?!段鲙洝分卸嗍褂秒p關和借景抒情只發(fā)雙重映襯人物性格和劇情發(fā)展之要素。
許淵沖的譯本中以意境為依托,雙排句尾押韻以保持原文結構公正且有朗讀之音樂感。在語言選擇性上使用了“原語言文化意象”加“文化感情色彩”的彌補型翻譯策略,使得譯入語文本即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境風采,又通過譯文給目標語讀者拓展了源文化中的藝術風情和情緒解釋。使得目標語接受因跨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不同感受,縮減了文化碰撞,并在某種程度上拓寬了譯入語文化,豐富了雙方的文化內(nèi)涵。
話語生成和話語理解是語言學的重要主題,因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交際模式和理解模式。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以維索爾倫(Verschueren)推出的語言順應論為依托,對語言交際及文本中翻譯及翻譯策略選擇進行分析,并通過關聯(lián)理論(Relevance Theory)對語言的理解進行推理整合。作者以許淵沖英譯《西廂記》為例,從語言順應論和關聯(lián)理論兩方面綜合闡述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轉換問題以及應對策略,從而為翻譯過程中的文化流失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然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讀者的認知程度、社會文化背景燈有所差異,并不能達到完全等同的語義效果。本文旨在使得認知理解最大化,從而盡量減少翻譯過程中的流失,以便更好的達到譯者的目的,使得翻譯活動更好的進行。
[1]StephenC. Levinson. Pragama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Gillian Brown,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