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飛 張洪偉 高興華
(1.北方工業(yè)大學,北京100044;2.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北京100048)
BIM核心建模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工具生產方式,涵蓋了與項目相關的大量信息,服務于建筑項目的設計、建造安裝、運營等整個生命周期,結構有限元分析軟件主要用途為結構設計和施工圖,以下將詳細探討B(tài)IM核心建模軟件與結構有限元分析軟件的關系,以及用實例闡述怎樣實現(xiàn)二者的數據共享。
應用BIM技術實現(xiàn)結構設計,與傳統(tǒng)二維設計有著較大的出入。BIM設計由建筑師提供建筑信息模型,結構工程師根據建筑模型進行刪減、修改以及再布置,增添結構分析屬性,建立BIM結構模型。通過數據接口將所建模型導入到有限元分析軟件中,分析軟件通過計算、分析,將分析后的結果推送回BIM核心建模軟件,其詳細過程見圖1。
BIM建模有著“所見即所得”的強大優(yōu)勢,而這里的“得”是指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換句話說也就是結構專業(yè)中常提到的物理模型和分析模型。結構分析軟件是結構專業(yè)的專業(yè)軟件,所建模型是經過簡化后的分析模型。由于分析模型中包括了大量第三方分析程序所要求的各種信息,如:荷載、荷載組合、邊界條件,這就使得工具軟件中采用的參數更加繁多,軟件之間的無縫鏈接很難完成,物理模型與結構分析模型雙向鏈接的優(yōu)點不能真正得到發(fā)揮,而這又是結構工程師希望的功能。
圖1 BIM技術在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流程
以下為臺灣某GGH電廠工程實例,通過該實例說明BIM核心建模軟件與結構分析軟件的數據共享問題,以及BIM結構工程師在創(chuàng)建模型時應注意的技術方法和存在的問題。
GGH,是煙氣脫硫系統(tǒng)中的主要裝置之一。它的作用是利用原煙氣將脫硫后的凈煙氣進行加熱,使排煙溫度達到露點之上,減輕對進煙道和煙囪的腐蝕,提高污染物的擴散度;同時降低進入吸收塔的煙氣溫度,降低塔內對防腐的工藝技術要求。
本工程為中國臺灣臺北縣林口電廠重建項目(3X800MW鍋爐單位)(鋼結構,高度9.9m)。由于該工程屬于電廠工程,貫通整個結構的電力設備及管線較多,并且錯綜復雜,因此采用BIM技術解決其間大量的碰撞問題。依照BIM項目設計工作流程,首先在BIM核心建模軟件ABD中進行建模,通過數據接口將BIM模型導入到STAAD.Pro中進行結構計算,將計算及優(yōu)化后的模型通過數據接口更新BIM模型。通過BIM核心建模軟件與結構分析軟件的數據共享,使模型統(tǒng)一化,并減少結構工程師的工作。
創(chuàng)建BIM結構模型不是單純的建模,在創(chuàng)建模型時需考慮分析屬性,對于不同部位的構件要分開創(chuàng)建。本實例中涉及到柱、主梁、次梁、撐等多種構件,在創(chuàng)建模型時選擇正確的分類后,軟件會將構件的邊界條件自動釋放,例如選擇次梁,系統(tǒng)會自動將其兩端的約束釋放掉。對于大部分構件的邊界條件,軟件的處理均可滿足條件。但是對于特殊結構部位的桿件,在BIM模型中創(chuàng)建完成后是無法滿足結構要求的,這需要在導入結構計算軟件后進行人工的干預,對不能滿足要求的部位需要進行修改,從而滿足結構計算的要求。例如在本工程中,為了滿足需要,截面較大的鋼柱上要創(chuàng)建兩個截面較小的鋼柱,見圖2。導入STAAD.Pro中需要對分析模型進行修改,將兩截面較小的鋼柱與截面較大的鋼柱用假定的桿件進行連接。
圖2 ABD中所建特殊部位的結構模型
除此之外,在BIM核心建模軟件可以施加結構荷載和組合方式,但是對于地震荷載只能在結構分析軟件中添加。因此結構工程師可以選擇在BIM核心建模軟件中添加一部分荷載,也可以全部在結構分析軟件中進行統(tǒng)一添加。
在BIM核心建模軟件中創(chuàng)建滿足要求的結構模型后,通過數據接口將數據導入到結構分析軟件中。ABD提供了結構應用設計規(guī)范和相關設計參數的選擇,在輸出 STAAD.PRO之前,ABD依靠OpenSTAAD API來作為一種讀寫STAAD.PRO的方法。在導出分析程序的設計工具“設計選項”的設置中,將設計代碼數據映射成參數,可在任何時間修改單個構件或構件選擇集的這些參數,見圖3。
圖3 修改各參數對話框
本工程由多個鋼支架組成,且各部分間多數沒有相互作用。因此采用分別創(chuàng)建、分別導入的方法進行工作。由于BIM核心建模軟件對硬件要求較高,對于超大模型可采用“樓層疊加”方法分兩次轉換,并進行人工組合。圖4為該項目在ABD中所建的結構模型,圖5為通過數據共享導入STAAD.Pro中的分析模型。
圖4 ABD中所建的結構模型
圖5 導入STAAD.Pro中的分析模型
圖6為該工程中較為復雜的結構,對于復雜部位ABD中所見模型不能滿足結構要求的,需要在STAAD.Pro中進行修改。該圖為修改、計算后分析模型,圖7為導入ABD中的結構信息模型。
圖6 修改、計算后的STAAD.Pro分析模型
通過本工程實例,在ABD與STAAD.PRO的互導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互導內容包括:分析構件、荷載、荷載工況、荷載組合、構件約束、邊界條件,甚至像構件偏移這樣的物理屬性也應能夠被轉化。這意味著這兩者之間不僅能實現(xiàn)物理模型間的互導,同樣能實現(xiàn)分析模型的互導。并且對于常規(guī)模型基本能實現(xiàn)無縫連接,對于特殊結構需要人為的干預、修改,以滿足結構計算要求。
圖7 導入ABD中的結構信息模型
Bentley開發(fā)的另一種ISM數據格式,其支持第三方應用,且提供ISM平臺可供管理和修改模型。但是創(chuàng)建結構模型時,用于生成計算模型的梁柱等一定要附加分析特性,否則將不能被輸出為ISM模型對象。在STAAD.Pro模型中因設計需要修改模型時,如還需后續(xù)更新ISM模型,就只能修改桿件的截面尺寸;不能新建,移動和刪除模型,否則會造成ISM模型同步錯誤。新建、移動和刪除模型的工作可以回到Structure Modeler完成,然后更新ISM模型,再由STAAD同步更新計算模型。目前版本分析特性的意義只限于帶截面的幾何模型,即物理模型。不包含用于計算的桿件端部約束釋放和荷載,在ABD中建立這些屬性是徒勞的。因此本文沒有將這種數據格式作為重點探討。
BIM核心建模軟件與結構分析軟件無縫鏈接的實現(xiàn)能解決結構工程師在BIM設計中重復建模問題,從而使整個結構設計模型統(tǒng)一,以便于修改和管理。
BIM核心建模軟件與結構分析軟件的鏈接的實現(xiàn)其實就是對二者信息的提取和過濾,從而實現(xiàn)二者的映射和聯(lián)動。BIM模型提供大量的信息,將其中的結構信息篩選出來較為困難。而分析模型導入BIM模型中相對簡單。例如:ABD與STAAD.Pro的鏈接主要通過截面映射、國家代碼分配、設計規(guī)范和設計參數等步驟完成。
雖然上述工程案例基本實現(xiàn)了BIM模型與分析模型的轉化,但是結構設計中本土化較好的分析軟件與BIM核心建模軟件的鏈接多數只停留在物理模型的轉化階段,二者不能實現(xiàn)完全的無縫鏈接。不考慮設計階段我國特有的平法出圖問題,單從結構設計階段考慮,根據切身的BIM工程經驗和反饋,列出表1中的技術需求。
表1 鏈接需求功能統(tǒng)計
(1)BIM核心建模軟件與結構分析軟件主要通過多個文件映射實現(xiàn)數據共享。盡量加入少量的工作量實現(xiàn)簡單結構的互導。
(2)復雜結構單元的定義要制定標準,規(guī)范參變量的名稱和涵義,以便不同軟件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共享,實現(xiàn)BIM技術價值最大化。
(3)BIM核心建模軟件與國內主流結構有限元計算軟件連接問題,亟待解決。
[1]張人友,王珺.BIM核心建模軟件概述[J].工業(yè)建筑,2012年S1期.
[2]北京盈建科軟件有限責任公司,YJK結構設計軟件幫助文檔.
[3]奔特力軟件公司(北京),ABD核心建模軟件幫助文檔.
[4]龍輝元.BIM技術應用于結構設計的探討案例[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0,2(4):89-93.
[5]何關培.BIM總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9.
[6]張曉龍,夏緒勇,馬恩成.BIM在鋼結構詳圖設計軟件開發(fā)中實踐[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2,4(2):104-107.
[7]何清華,錢麗麗,段運峰等.BIM在國內外應用的現(xiàn)狀及障礙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2(9):15.
[8]張建平.基于IFC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統(tǒng)的研究和應用[J].中國建設信息.2010(04):52-57.
[9]初克建,王華瑜.土木工程有限元程序發(fā)展和現(xiàn)狀[J].山西建筑.2011(21):255-256.
[10] Eastman,C.The Use of Computers Instead of Drawings[J].AIA.1975(0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