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秀華
在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運用聯想和想象描繪一幅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圖”。
把任務布置下去之后,給了學生8分鐘的時間描繪,然后找了3個學生來朗讀他們描繪的畫面,結果這三個同學的描繪都不理想,基本就是對陶淵明詩句的翻譯,沒有自己的聯想,更沒有自己的想象。在這種情況下,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之前自己描寫的陶淵明的一幅“田園生活圖”:詩人在庭院前的菜地里耕種著,不時抬頭望望,眼前的八九間草屋像八九首質樸的詩點綴在田間地頭,縈繞于草屋的小河彈奏著優(yōu)美的小曲蜿蜒而去,檐后榆樹柳樹綠影婆娑,濃陰滿地。習習春風拂來,樹葉沙沙作響。堂前的桃花艷紅、李花潔白,紅白間散發(fā)出縷縷清香,沁入心脾,又隨風飄遠。極目遠眺,裊裊炊煙融入薄薄暮靄,似夢如幻;側耳諦聽,幽深的小巷里犬吠依稀,遠遠的桑樹上雞鳴隱隱,詩人愜意的笑笑,又埋首菜園。
學生看了之后深受啟發(fā),體會到了描繪與翻譯的區(qū)別,理解了怎樣才算運用聯想和想象,并且有了再描繪的熱情。有了這個展示和學生的熱情,再讓學生進行描繪,效果就有了質的飛躍,甚至有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效。如下面兩個小段:
①在一層層的梯田上,錯落有致的坐落著八九間草屋,平地上突兀拔起的是屋前的榆樹與柳樹,隨意舒展的婀娜身姿,隨風蕩開,蔭蔽著茅屋后檐,灑下一片陰影。在一片綠意中,顯眼的是幾株桃樹與李樹,遠看像一團團紅白相間的云霧,這漸向黃昏遠離市集的山村,在夕陽的余暉下朦朧美好。村落各處升起裊裊炊煙,深巷里傳來陣陣犬吠,茂密的桑樹顛又傳來一聲邈遠的雞鳴。
②夕陽已近,薄暮冥冥,扛一把鋤頭迎著落日邁向南方田野處。鋤田、種菜,忽而抬手,回望村落:茅屋疏疏落落的閑散在方圓幾十里的土地上。茅屋周圍栽種著榆樹、柳樹,夕陽斜照,榆樹、柳樹在后檐招搖,果實掛滿桃樹、李樹的枝頭。詩意的村落在夕陽的洗禮下炊煙裊裊,雞鳴狗吠,好一個世外桃源!
有了這次教學中教師親自示范達到的一個效果,我如醍醐灌頂,領悟到了教學中教師示范的重要性,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拋磚引玉”。
在這一節(jié)課的啟發(fā)下,我到另一個班級再上這節(jié)課時,我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語:“有這樣一個人,他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稟性,與機巧圓滑、爾虞我詐格格不入,甚至擔心和這樣的人混跡會影響他高潔的靈魂、自由的精神,于是他選擇了青山綠水,選擇了扛著鋤頭戴月而歸的閑適和愜意,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個導入語的效果明顯好于僅有幾幅圖片引入,這個班的學生在導入語之中,一下就進入了陶淵明的精神境界,學習這首詩的激情高漲,這再次讓我體會到了教師情景示范的重要性。在這節(jié)課上,我同樣讓該班的同學描繪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圖”,并在學生描繪之前先展示自己描繪的畫面,這樣,就沒再出現先前那個班級的把描繪誤作為翻譯的情況。
受此啟發(fā),我在上完《赤壁賦》、《游褒禪山記》之后,向學生展示了我自己寫的一篇水庫游記《山清水秀勞武水庫》:
在雙堡,有很多翡翠般星羅棋布的水庫,點綴于青山綠水間,灌溉著雙堡近30平方公里土地,這些水庫大都興建于1969年至1971年間,保障著雙堡的溫飽和富饒,這些水庫中最有名的就是勞武水庫。
勞武水庫又稱中華水庫,水庫占地面積1000余畝,屬沱江水系,常年蓄水330多萬方,大壩高21米,壩頂長108米,壩頂寬5.7米,常年灌溉著雙堡的勞武、梁橋、牌坊等村。水庫距鄉(xiāng)政府約3公里,交通方便,緊靠禾加至沙灣的路。
順禾沙路出禾家鎮(zhèn),沿中華小學右轉,有一條小公路可直通大壩。站在大壩眺望,水庫綠水悠悠,群山環(huán)繞,堤岸有牛羊悠閑的吃草,一陣清風拂過,水面碧波蕩漾,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水庫右邊有一座像一頭牛正在吃草的山,當地人稱牛兒山。站在牛兒山上遠眺水庫,庫內四座島嶼安坐水中,姿態(tài)各異:馬鞍山秀挺,島上樹木如迎風漂拂的鬃毛;象山厚重,島上棋布著形狀不一的剛種下農作物的莊稼地,像極了大象飽經風雨的脊梁;仙女島空靈,島上暮靄飄渺,一顆顆飄搖的綠樹如一團團綠色的煙霧縈繞于島上;情人島玲瓏,亭立于水中,與對岸脈脈遙望。再遠處,三五人家散落于此,四五農人荷鋤而歸,這是一座養(yǎng)育了一方人民的水庫,更像是一處不染塵俗的世外仙境。
學生通過對兩篇古人山水游記的學習,再看自己的老師寫的這篇水庫游記,他們受到了啟發(fā),有了寫景的沖動,并領會到了怎么進行寫景狀物。
通過前幾次教學中的成功嘗試,再反思以前效率低下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教師親自的示范引領,是提高課堂效率,進行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多一些付出,但收獲的喜悅卻是無與倫比的。和學生一起讀書,和學生一起學習,和學生一起寫作,和學生一起成長,永遠保持一顆學生般的心,這也算是一種別樣的幸福吧。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