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靜
摘 要 思維是數學的靈魂,如何讓學生的思維真正跳起來,快樂地學數學,這應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思維優(yōu)化的培養(yǎng),直觀性與思維靈活性的取舍,思維的數學化與生活化相融合,才能讓數學成為孩子思維的體操。
關鍵詞 數學 思維 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Jump Thinking and Learning Math Happily
GAO Yuejing
(Leqing Xianxi NOo.2 Primary School Zhuoyu Campus, Leqing, Zhejiang 325616)
Abstract Thinking is the soul of mathematics, how to make students' thinking really jump up, happy to learn mathematics, which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Thinking optimized cultivation, intuitive choice and flexibility of thinking,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ife of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allow the children to become mathematical thinking gymnastics.
Key words mathematics; thinking; primary education
思維是花,它逐漸地積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們用這種汁液澆灌他們的根,讓它受到陽光的直射,它的花朵就會綻放。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以知識為載體,把發(fā)展智力和培養(yǎng)能力貫穿在教學的始終,功夫要下在課內,立足于課堂,靈活地把它貫穿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為年輕教師的我,以前教學的時候,覺得上低年級的課應該是越熱鬧越好,其實不然。相當多的操作活動只注重生動活潑的“形式”,追求課堂氣氛的“熱鬧”,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真正的發(fā)展。那么,如何讓學生的思維“跳”起來?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呢?
1 激活思維,促進思考
思維能力是智能活動的核心,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它是人特有的認識活動。所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能促進學生的思考,是使學生“跳”起來的第一要素。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首先著眼于“三個聯系”,即聯系舊知識、聯系已有的生活體驗、聯系熱點設計思考題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
如在一次找規(guī)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猜一猜盒子里下一個球是什么顏色的情境導入,出示盒子(把有規(guī)律的一串球放在盒子中,)然后一點一點地拉出來,讓學生繼續(xù)猜,學生一開始是亂猜,到后來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初步感知規(guī)律的存在,很快就能猜出下一個。再出示一條規(guī)律的花環(huán)讓學生猜,最后出示一條沒有規(guī)律的紙條。這時提出質疑,為什么第一條和第二條這么容易就猜出來了,第三條都猜不準呢?這時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碰撞,就能很快想出前面兩條是有規(guī)律的,第三條是沒有規(guī)律的。
2 引導思維,有序思考
教學時,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如低段由于年齡小、數學思維能力空白和數學知識結構獨特等特征,因此,要引導學生有序地思考。
例如:在教學此類題型時,你能用3、6、8三張數字卡片擺出哪些兩位數?學生拿到這道題目時,思維是無序的,不能一個不漏地寫出所有的兩位數。這時就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怎樣才能一個不漏地寫出所有兩位數?我們可以先把數位表寫下來,先把一個數固定在十位上,比如先把3固定在十位上,這時個位上可以分別放6和8,就組成了36和38,接著引導學生從左往右,這時可以把哪個數固定在十位上了(6),分別可以組成63、68,最后還可以把誰固定在十位上?(8)從而組成了83和86。通過這樣的有序引導,學生的思維馬上“跳”起來,能想到還可以先固定個位上的數,數學思想方法得到了遷移。當學到二年級的“租車”問題時,學生就能進行有序的思考,有序地寫出每一種租車方案,從中選擇最合適的。
3 質疑思維,巧提問題
學生提出質疑問題的過程就是其思考的過程,往往他們思考問題是單一的,需要教師在關鍵時刻把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引導。要使學生學會提問題,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還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質疑問題的方法。
一是引導學生在觀察中質疑。如:“車輪為什么是圓的而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呢”,“屋頂為什么是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可以嗎?”數學知識是和我們生活緊密聯系的,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提出問題。二是學生能針對教師設計的問題質疑。教師要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質疑的質量,引導學生針對問題提幾個“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數學信息里面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看誰提的想的跟別人不一樣?”“看誰的問題是大家最感興趣的”,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會由敢提問題變?yōu)闀釂栴}了。
4 訓練思維,巧解題目
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恰到好處的訓練不僅能鞏固知識,形成技能,而且能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克服學生思維的局限性。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精心巧設有指導性的課堂練習,是發(fā)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訓練中,教師要選擇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思的題型讓學生的思維“跳”起來。
例如:在復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時候,就可以設計如下題目:要求利用墻的一邊,用40米長的籬笆圍成一個長方形,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這一道是答案不唯一的開放題,要求學生針對同一條件,聯想多種結論,改變思維的角度,要考慮到長和寬的特殊性,以及長和寬不同取法就有不同結論。多訓練這類題,給學生以最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探索數量間的關系,并能從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簡潔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 發(fā)展思維,注重內化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思維“內化”過程。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將學生分成五小組(每組分別有10盆~14盆花),按每組5盆花擺在桌子上,學生動手操作并匯報。
生1:我們的小組有10盆花,每組擺5盆,能擺2組。
生2:我們的小組有13盆花,每組擺5盆,能擺2組,還剩3盆。
教師讓擺11盆花,12盆花,14盆花的同學匯報。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會發(fā)現不同的教法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
方法一:面對算式提問:“觀察算式,余數與除數大小有什么關系?”生:“余數都比除數小。”
方法二:在學生操作后問:“剩余的1盆花/2盆花/3盆花/4盆花為什么不再擺一組呢?”(學生發(fā)現剩余的花盆數都小于5。)“會不會剩5盆花呢?”(引起學生對余數大小與除數的關系作理性思考)
在上例中,學生的操作是同樣的,區(qū)別在于操作后是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悟算理、啟迪思維。方法一 ——學生動手操作與領悟算理之間脫節(jié),學生思維也未得到發(fā)展;方法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把操作中積累的經驗遷移到算式中,促使學生把直觀的、外在的操作活動向內在的思維活動轉化,學生的思維經歷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過程。
總之,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維活動。雖然學生年齡小,經驗少,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但他們敢于發(fā)現,敢于創(chuàng)新,敢說,敢做……其實他們的思維發(fā)展空間無限,潛力無限。如果你認真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細心觀察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你就會欣喜地發(fā)現他們所蘊涵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