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暉
摘 要 信息技術(shù)與高中英語課程的整合有力地促進了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步伐。兩者的有機整合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本文通過《NSEF Book 3 Unit 4 Astronomy 》教學實踐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關(guān)鍵詞 信息技術(shù) 英語教學 整合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lish Teaching
WU Juhui
(Gongan No.1 Middle School, Gongan, Hubei 434300)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advantageously promote the pace of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is a topic around the past. Through "NSEF Book 3 Unit 4 Astronomy" teaching practice presented their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on; effectiveness
一堂成功的多媒體英語課,表演者是學生,教師是策劃、舞臺設計、主持人、導演。適當就是多媒體要用在“精彩”之處,突破重點、淺化難點,促進教學總目標的內(nèi)容,以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筆者以NSEF Book 3 Unit 4 Astronomy 的閱讀教學為例,談談對信息技術(shù)和英語教學整合的具體實施和思考。
1 我的嘗試
(1)渲染功能:即營造氛圍,渲染情趣。輕緩的音樂響起,漂亮的地球圖片不停地轉(zhuǎn)動,《拯救地球》徐徐閃出,“ Whats this? ”讓學生帶入探究的領域,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癉o you want to know it ?”“ Do you know what it looks like many many years ago? ”你能說出的想法嗎?自然地切入地球故事的VCR,通過觀看碟片。又反問學生“How did life begin on the earth?”我們知道:很久以前,Theres no life on the earth. But now many kinds of lives are living on the earth.激起第二批思維的小高潮。通過多媒體運用,極大地渲染了氣氛。
(2)質(zhì)疑功能,即仿真語境,引發(fā)質(zhì)疑。即便是高中生,也跟初中生一樣能從原型例子和教材練習中獲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識點,若要是他們把所學的東西立馬跟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束手無策。多媒體技術(shù)和網(wǎng)絡資源的快速選擇能模擬豐富多樣的現(xiàn)實生活情景,縮短了英語教學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的距離,讓學生能有學有所用的強烈感受。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的英語教學情景促進了學習遷移,使學生在英語交際活動中提高了交際能力。本課中,在學生了解了The development of life 后,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張《侏羅紀公園》中恐龍與人并存的畫面,問學生“Is it right to do so?”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結(jié)合起來,同時又極具趣味性,最后,學生得出Its wrong to put them together,因為在人出現(xiàn)之前,恐龍已經(jīng)滅絕了。接著,在Consolidation的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展現(xiàn)各個時期不同的圖片,使課堂教學更直觀生動。本課中在Discussion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地球痛苦的描述,一個三維的畫面就讓經(jīng)驗再豐富的教師語言此時都是多余的。順便可以做一個課堂小游戲,假設一個氣球就是地球,讓學生使勁吹氣球,在活躍氣氛的同時深切感受到地球變暖的嚴重后果,讓學生懂得保護地球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讓學生知道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our earth ,這些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都是做不到的。
(3)啟思功能:即啟迪思維,引發(fā)思考。如在本課中,教師運用學生喜歡的網(wǎng)絡資源,談論喜歡的朋友類型等環(huán)節(jié)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的表達熱情,創(chuàng)造學生大膽表達的情境。教師在引導學生回答或思考問題時,要耐心等待,千萬別操之過急。當學生思維受阻時巧妙引導,思維活躍時適時激勵?!坝盟伎紗拘阉伎??!币嬲蔀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關(guān)鍵要轉(zhuǎn)變一成不變的教學觀念和行為。課后我問了很多學生,他們都反映效果很好。可能是由于有人聽課的原因,害怕答錯,或不太適應多媒體教室,很多學生并沒有放開,比較緊張。因為他們平時在教室里上課是很積極活躍的。通過這節(jié)課后,我們組教師每周都去多媒體上一節(jié)課,一方面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讓學生適應多媒體教室上課。
2 我的反思
(1)不能追求容量忽視了互動。多媒體實現(xiàn)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交換,教師容易過分地加大課堂練習量,容易使教師忽視學生的思維強度與節(jié)奏,致使信息輸入過量,訓練不到位,這樣又變“人灌”為 “機灌”,甚至是人機共灌的“填鴨式”教學,這樣的危害更大。有些英語老師由于自身的課件制作能力有限,或者出于懶惰省事,喜歡借用在網(wǎng)上資源,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名師的作品”幾乎泛濫成災?!澳脕碇髁x”造成“水土不服”,教師擺花架子看似悠閑自得,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互動,教與學脫節(jié),無法與教師進行很(下轉(zhuǎn)第149頁)(上接第133頁)好的交流,這樣的英語課,信息量看似很大,互動是一種奢談。一堂課大半時間就耗在這種單向?qū)υ捴?,這樣的英語課過于考慮了學生如何收集信息,而對如何處理信息則缺少相應的策略,過于依賴信息技術(shù)的作用,而忽視了教師應有的指導作用,大大壓縮了多向?qū)υ挼目臻g。再好的技術(shù),再好的課件,再好的設計,都代替不了傳統(tǒng)的有情感交流的師生互動。
(2)不能追求形式忽視了取舍。課件畫面絢麗,光彩閃閃,學生常為眼花繚亂的課件場景所吸引,都對重要知識點的記憶少之又少。無論是容易引起概念的知識點還是難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識點,都用多媒體,而且還要達到擴充知識面的效果,造成課時容量過大,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要完成大容量的知識就必須加快教學速度,否則就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學任務,這就是眾多開課者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原因。教學速度快了,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就少了。學生普遍反映由于老師切換畫面過快,來不及記筆記,引起了學生的不解。很多英語老師感嘆再好的課件不修改、不因材施教也會“水土不服”。其實這是追求形式忽視了取舍造成的。鑒于此,首要的是符合教學目標的完成需要;其次要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做到兩者有機融合,絲絲入扣,不留痕跡;再次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選擇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的內(nèi)容,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nèi)容;過于深奧和冷僻的材料的使用,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最后要做到主次分明,不可使多媒體喧賓奪主,而有悖于初衷。
(3)不能追求適當忽視了適度。在本次嘗試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如何“放”而有“度”,“活”而不“亂”?如何在探究活動中照顧到個體的差異?如何利用小組群體力量,使那些對學習不感興趣、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也自始至終較積極地參加探究活動?其中如何將研究活動設計得既符合外語學習理論,又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及知識能力水平,這是我感到困惑的,有待進一步研究
實踐證明,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會用媒體資源,可活躍氣氛,多方位感受世界,激發(fā)學習興趣。若能巧用媒體,才能做到真正的整合。
參考文獻
[1] 汪奎亮.信息技術(shù)與英語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3.
[2] 胡小力.現(xiàn)代高中英語教學案例[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