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滔娜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8)
葉理綏教育管理思想探略*
陳滔娜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8)
葉理綏是哈佛燕京學社的第一任社長,他具有學術遠見,學術胸襟開闊,并以制度化管理學社事務,逐漸建立和不斷健全學社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執(zhí)行上,嚴格有準則又能做到積極溝通,通過大量的書信與各合作方進行溝通并及時回答和解決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社得以有效地運轉。
哈佛燕京學社;葉理綏;教育管理思想;管理制度
葉理綏(Serge Elisséeff,1889-1975)是哈佛燕京學社的第一任社長,也是任期最長的社長。其在任期內(nèi)對哈佛燕京學社的管理對現(xiàn)今的學校管理很具啟迪意義。在他的管理與配合下,盡管是在抗戰(zhàn)的艱難時期,哈佛燕京學社的各項合作亦能得以正常開展。從他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期間對學社的管理來看,他具有學術遠見,學術胸襟開闊,同時以制度化管理學社事務,逐漸建立和不斷健全學社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執(zhí)行上,既嚴格有準則又能做到積極溝通,通過大量的書信與各合作方進行溝通并及時回答和解決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社得以有效地運轉。哈佛燕京學社早期的學術發(fā)展與人才培養(yǎng)上有賴于葉理綏的有效管理。本文嘗試從學術遠見、制度建立以及制度執(zhí)行三個方面分析葉理綏的教育管理思想。
葉理綏,是國際著名的漢學家。他的家族原是俄國彼得堡世家,是俄國有名的食品專家。他曾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學語言,精通日、法、英、德等語言,在日本語言學、文學、戲劇、音樂、藝術等領域有極高的造詣,并能閱讀漢語古籍,詼諧幽默,口才過人。1931年10月30日哈佛燕京學社董事會通過決議,聘請葉理綏為1932-1933年度哈佛大學訪問教授[1],并在1934年開始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直到1956年離任,社長任期達23年。1956年由社長退休專任教授,1957年返回法國,1975年去世。他是哈佛燕京學社的第一任社長,也是任期最長的社長。
葉理綏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期間,他在任期間所表現(xiàn)出的學術遠見很是鮮明,這些學術遠見與學術胸襟使得他的教育管理高瞻遠矚,為學社的發(fā)展奠定了國際化發(fā)展與國際學術前沿的基調(diào)。燕京大學與哈佛大學的合作始于1925年為爭取霍爾(Char hall)巨額遺產(chǎn)用于教育事業(yè)的專項基金,兩校協(xié)議成立哈佛燕京學社開展合作,共同開展中國文化研究(Chinese Studies),并于1928年1月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注冊,至今已走過八十多個春秋。哈佛燕京學社今天在國際漢學研究界依然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也是東亞圖書收藏的一個重鎮(zhèn)。
有相關研究表明,這一合作初始在哈佛方面的工作并不令人滿意,“哈佛方面的活動不多”[2](P99),除了剛成立學社時邀請了一些漢學研究名流如伯希和、洪煨蓮和博晨光等到哈佛講學外,一直都沒開展其他活動。但1934年葉理綏到任后,學社工作聲譽日隆,哈佛大學的漢學研究逐漸進入國際學術界的視野。
葉理綏到任后第一亮點是他對學社發(fā)展目標的準確定位。他的“哈佛燕京學社的目標”(TheAimsoftheHarvard-YenchingInstitute)可以說是他的管理目標:“在哈佛建立東亞語言文學系;學社為自己的圖書館購買圖書;學社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向那些準備進行認真系統(tǒng)訓練的人提供研究職位;出版中英文出版物;編寫中國書面語言詞典;派年青人到遠東去完成學術訓練,接受聲名顯赫學者的指導……”①這些目標在當時來說相當具有挑戰(zhàn)性,后來的發(fā)展事實說明, 恰是這一學術定位為學社后來的發(fā)展明確了方向,學社后來的發(fā)展事實充分證實了這一學術遠見對學社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在哈佛大學成立東亞語言系②,使校際合作有具體院系的學術支撐。以學術研究為業(yè)的合作載體若能有一實體院系作為支撐,那么便能在更大的程度上為這一學術研究領域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源,提供學術研究的后備力量,也能為教師提供發(fā)展與交流的學術平臺。葉理綏建立東亞語言系的初衷即在對學社的未來發(fā)展提供更多學術支撐、發(fā)展學社的工作。這樣,在學社的兩個工作中心里,哈佛有專門的學術系支撐合作中的學生培養(yǎng)與學術研究,燕京大學更是有專門的歷史、國文、哲學等系助推學社發(fā)展。
葉理綏認為在哈佛成立東亞語言系對兩校的合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希望學社的活動應該馬上在哈佛建立東亞語言文學系,與藝術科學(與文理學院)的其他院系完全平等,該系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課程提供科學的、不帶感情色彩的有關東亞的知識,這些知識對遠東研究的未來專家、對遠東感興趣的未來商人、對為了改善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而擴大知識的一般人都會大有幫助。我相信該系的這一基本目標可以通過三年的強化研究和指導來完成。在這期間,學生應該完成三門中國語言方面的課程、兩門日本語言方面的課程的學習,或者是相反的情況。這要由學生主要感興趣的問題來決定。此外,他應該修讀歷史、宗教、文學、藝術方面的課程,這些語言文化背景方面的課程是該系的基礎?!雹贃|亞語言系的成立為學社的中美師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空間,東亞語言系幾十年來的發(fā)展足可見葉理綏的學術遠見,也正是這一學術遠見為他的管理提供了方向與目標,使合作不斷地向目標靠近。
葉理綏的學術遠見還表現(xiàn)在上任不久便決定在學社出版中英文學術期刊和專著,可以看出葉氏希望通過這一校際合作建成東亞研究中心的努力。專著包括專論系列叢書和東亞研究系列叢書,專論系列叢書出版較早,1935年葉理綏便開始創(chuàng)辦,內(nèi)容包括東亞的人文、歷史、詩詞、文學、宗教思想等,連續(xù)出版了50本以上著作。20世紀50年代后,又出版“哈佛燕京學社東亞研究系列叢書”,包括東亞研究特殊主題的論文集,這一系列叢書都由哈佛大學出版社發(fā)行[1]。這一學術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在國際漢學研究領域占據(jù)相當重要的學術地位。1936年,葉理綏提出創(chuàng)辦《哈佛亞洲研究學報》(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英文期刊,并任期刊主編③?!斑@本雜志將不僅收錄用中文、日文或俄文寫的論文,而且出版全文、譯文和摘要,還將包括最近出版的有關遠東的重要論文和著作的名錄?!雹苓@一期刊關注世界的漢學研究動態(tài),既為學社的師生能及時掌握世界學術動態(tài)也為國際范圍的中國研究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期刊早期“以歷史、語言、宗教為主,有不少屬于長篇論文,篇幅動輒一百多頁,差不多是一部專著的份量”[3],早已成為“代表美國研究東亞人文方面的炙手可熱的學刊”[1]?!豆饋喼扪芯繉W報》欄目包括“article”、“note”、“review”、“reviewpaper”等方面,尤其注重所刊研究論文的文獻資料,論文的索引往往占有較大的比例,為其他學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也體現(xiàn)學報的國際性標準。國際著名的大家如陳寅恪、趙元任、湯用彤、費正清、芮沃壽、海陶瑋等為學報撰文,他們都是中國研究或亞洲研究的翹楚。有學者認為,“今天,沒有一位西方漢學家不把能在《哈佛亞洲學報》上發(fā)表論文視為自己學術生涯中的驕傲,而能達到這樣的水準的學術雜志為數(shù)并不很多?!盵4]《哈佛亞洲研究學報》直到現(xiàn)在也還在國際漢學界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從中也可看出葉理綏最初對這份研究期刊的學術定位以及他的學術遠見。
哈佛燕京學社的工作在葉理綏的領導下做得有聲有色。東亞語言系通過開設系列的歷史、宗教、文學、藝術方面的課程,并通過相應的外語學習開展研究生教育,學術期刊與學術叢書也直接推進了學社的發(fā)展。
“學社要求各合作機構每一年度必須提交一份年度財政報告書,詳細說明各方面資金的使用情況。報告必須使用學社規(guī)定的年度資金使用報告的格式,列出詳細學社基金開支,此外要附加各個大學總開支、人文學院等各個學院總開支?!盵5](P19)這是學社在20世紀40年代對合作政策與管理上的相關陳述。由此可見,年度報告制度是葉理綏上任社長后的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葉理綏憑借其漢學上的學術修養(yǎng)被推薦為哈佛燕京學社的第一任社長,他對中國研究的深入使得他在管理過程中如魚得水。葉理綏上任后圍繞學社的合作目標規(guī)范學社管理制度,在學社原有的管理制度上進行了完善和發(fā)展,統(tǒng)一年度報告表,完善資金預算申請制度,對學社的人才培養(yǎng)(包括課程與獎學金等)、教學與研究、圖書資料、出版物等合作目標提出具體的管理要求,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jù)。
學社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學社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哈佛大學與燕京大學和中國其他學校之間的合作,促進中國文化研究領域和學社托事部批準的其他中國研究領域內(nèi)的科研、教學和出版工作。”[6](P141-142)針對學社的合作目標,葉理綏上任后不久,根據(jù)學社的合作目標與合作的具體工作內(nèi)容,首先統(tǒng)一了合作學校的財政年度報告,具體報告格式如下:
可以看到,財政年度報告分成兩大部分,分別是經(jīng)費的收入與支出情況。通過各支出情況,可以分別考察教師工資、中外文圖書資料、出版物、博物館、研究項目、中國研究領域其他支出(含文史哲學各系開銷、學生獎學金、加強本科教學等)。這些項目的評估與他的管理目標相一致,也與學社的合作宗旨相吻合。這些量化性的報告能夠直觀地反映學社合作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及其不足,并及時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給予調(diào)整。
在具體的工作年度報告中,課程部分的評估包括為本科生開設的課程名稱、開課教師、學分數(shù)、開設時間、修讀人數(shù)等方面。通過詳細提供這些課程相關數(shù)據(jù),能夠直觀地觀測到課程實施的效果,也能夠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改進措施?!霸谀銈?934-1935年的中國研究項目中,你們只開設了三門普通的歷史課程,這就是貴校給學生提供的所有課程嗎?還是另外有其他的課程、在其他院系開設了另外一些有關中國歷史的課程?”⑥通過各合作大學提交的工作年度報告,既能對合作工作做出總體評價,也能對具體的課程設置等做出調(diào)整與糾正偏差。
學社還有項目申請與資金預算制度、年度報告呈送制度等,從上面一系列的學社制度中可以了解:學社的正常運轉依賴學社良好的運轉制度,由于有這些制度的支持,學社的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除了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外,葉理綏在社長任上更是嚴格執(zhí)行了各項制度。
有令必行,嚴格評估合作進展。葉理綏對規(guī)定的年度報告內(nèi)容嚴格執(zhí)行,嚴格評估合作進展。TheArchivesoftheUnitedBoardforChristianHigherEducation保留了大量葉理綏與干事以及各校長的通信,從通信中可以了解到:“在準備下一年的報告時,如果做到如下幾點,這將對我們更有幫助:在給出的課程名單后面,請插入開課教師的姓名。在這個名單里,我有幾個疑問:(a)例如101文學,它是一門整個中國文學史的課程?還是某一個時期的文學史課程?它是散文?還是詩歌?還是同時涉及?它是現(xiàn)代散文選編?還是某一個朝代的散文選編?(b)課程408的作者是誰?課程352宋代作品研究同時包括散文和韻文的文學作品嗎?還有,課程401中國詞源史,中國詞語是建立在《說文》的基礎上嗎?如果我獲得進一步的信息,那將有助于我去比較不同大學的課程活動,了解中國研究目前怎樣在進行?!雹咚麑φn程開設的來龍去脈都希望了解得一清二楚,以便比較不同大學的課程開設情況,改進合作機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注重經(jīng)費使用的實際效果。葉理綏在執(zhí)行學社制度時注重評估學社專項經(jīng)費的實際使用及成效?!?932年4月,哈燕社決定于3年內(nèi)給顧(顧頡剛)2000美元,請其做一部尚書歷史研究。但葉注意到哈燕社沒有收到該書,葉要求要么交書,要么退錢,否則董事會沒法交代。”[7](P265)社長嚴格要求各合作機構執(zhí)行學社各項制度。收到金陵大學的年度報告后,社長在給金陵大學校長陳裕光的信中指出,“我注意到其中一個子項你們付了1000元給克雷西先生,用于進行社會調(diào)查,但報告沒有說明進行了哪一種類型的社會調(diào)查,這種調(diào)查與哈佛燕京學社資助的中國研究有什么關系,我非常需要更多有關這次考察的更多細節(jié)……在你們1934-1935年的中國研究項目中,你們只開設了三門普通的歷史課程,這就是貴校給學生提供的所有課程嗎?還是另外有其他的課程、在其他院系開設了另外一些有關中國歷史的課程?”⑥從他與各大學的通信中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嚴格執(zhí)行學社制度的學者與管理者,辦事嚴格,強調(diào)經(jīng)費使用的成效,對年度報告審查仔細,必一一詳細進行了解與評價,指出值得表揚的地方與不足之處,以便在下一階段進行修正。
葉理綏對學社經(jīng)費使用精打細算,堅持弄清其中的來龍去脈??箲?zhàn)期間,由于政局不穩(wěn),物價飛漲,匯率時常波動,學社資助的基金在不同時期兌換存在匯率差別,因此學社經(jīng)費的財政報告可以與往日不一樣,社長對此嚴格把關?!拔蚁M麑δ壳肮俜降膮R率有所解釋。因為7,000美元只兌換了23,000元,而6,421美元卻兌換了83,473元,也就是說,利率存在著四倍的差別。我也注意到,有些報告用美元來進行計算,而有的報告用中國貨幣來計算,每一個大學似乎能決定何時何地對贈款進行兌換,是否學社應對這個情況有一個明確的政策?!雹嗨M苡泻侠淼睦碛烧f明這一切?!霸跒g覽燕京大學報告的時候,涉及使用1940-1941年度的限制性使用資金,我發(fā)現(xiàn)這一年和上一年度1939-1940年之間國文系、教育系、西方語言系、歷史系、哲學系、心理系和新聞系都獲得了學社的資金,為了讓托事部弄清楚錢是如何花銷的,我想獲取一份學校的總預算,你能送一份1940-1941年度的學校預算給我嗎?同時,你能讓我知道資金到賬時的匯率嗎?我注意到,司徒校長報告中這一整年的匯率是1∶10,因為資金是按季撥付的,匯率應該會發(fā)生變化,我想知道為什么匯率使用的是1∶10。”⑨
無論是個人申請的小筆研究經(jīng)費,還是合作機構的建設經(jīng)費,學社一律加以嚴管,也正是這一嚴格監(jiān)管的制度使得學社的持續(xù)發(fā)展有充足的經(jīng)費作支持。學社最初在1928年獲得總額為640萬美元的合作資金,到近期,“現(xiàn)有基金已累計高達1億美元”[1]?,F(xiàn)在僅以利息部分就有充足的合作資金了,從社長的制度執(zhí)行情況也可從中明了一二,嚴格的制度執(zhí)行,為學社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作為學社的管理者,葉理綏既堅持原則,又洞悉具體情況,保持靈活性??箲?zhàn)時期燕京大學副校長梅貽寶代理學社執(zhí)行干事時希望能得到學社更多的資助用于教學與研究,葉理綏要求梅校長提供具體的情況說明:“你應該給我們寄一份說明:教師是誰,他們的工資是多少,上課的時間是多少,學生是多少;打算從事研究工作的教師姓名是什么,他們準備研究的項目是什么。托事部為本科教學增加了25,000元,以便讓那些已經(jīng)開始研究的教授能夠繼續(xù)他們的工作,直至完成任務,如果我們獲得更多諸如什么項目實際可以執(zhí)行,誰是將承擔這些項目的人選之類的信息時,教授們可以將這些增加的款項用于研究?!雹庠谫Y金的非常規(guī)資助上,必須有詳細的充分的陳述予以支持。
葉理綏作為學社的核心管理者,確實不同一般。我們可以從上面葉理綏在哈佛大學成立東亞語言系、豐富圖書館收藏、出版發(fā)行連續(xù)學術期刊與中英文專著中體察他的學術追求,在他的通盤考慮、嚴中有細的管理方式中體察他的管理風格。難怪有學者評價學社的發(fā)展主要緣于葉理綏,學社的活動“直到俄國人沙爾治·葉理綏做社長后才略具規(guī)?!暯玳_闊,長袖善舞……在葉理綏主政時期,哈佛建立了東亞語言系,在美國大學中算是首創(chuàng)的?!盵2](P99)我們可以從以上書信來往中得到印證。學社的發(fā)展既依賴資金的支持,更需要有管理才能和遠見卓識的社長來推動學社的學術發(fā)展,資金、制度、人才缺一不可。
注釋:
①Serge Elisseeff.The Aims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Harvard Alumni Bulletin[Z].The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F(xiàn)ile Number:336-5133-0261.
②據(jù)哈佛大學圖書館張鳳考察,在哈佛大學的不公開校史檔案中,東亞語言系的字樣第一次出現(xiàn)在1940-1941年度目錄(1940-1941Catalogue),經(jīng)費由哈佛燕京學社提供,直到1950年代末期,才由哈佛大學接管。
③主編有三人,全為當時國際東亞研究造詣極高的學者,分別是Charles S.Gardner,James R.Ware和葉理綏。雖然學刊編組人員曾經(jīng)小有變動,但葉理綏主持期刊二十年,從學刊創(chuàng)辦直到他退休。
④Serge Elisseeff.A Paper read at the Annual Dinner of the Associated Boards of Christian Universities in China, April 21,1936[Z].The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F(xiàn)ile Number:011-0258-0918-0924.
⑤Form for Annual Finanaial Report[Z].The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F(xiàn)ile Number:336-5133-0269.也可見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A Statement of Interest and of Policy,Cambridge,1949:20-21.
⑥Serge Elisseeff to President Y.G.Chen.December 6,1935[Z].The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F(xiàn)ile Number:214-3632-259-260.
⑦Serge Elisseeff to Miss Eva M.Asher.November 27,1934[Z].The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F(xiàn)ile Number:114-2468-1170.
⑧Serge Elisseeff to B.A.Garside.October 10,1940[Z].The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F(xiàn)ile Number:011-0267-0173.
⑨Serge Elisseeff to B.A.Garside.Octorber,31,1941[Z].The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F(xiàn)ile Number:011-0270-0326.
⑩Serge Elisseeff to Dr.Y.P.Mei.December 30,1942[Z].The 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F(xiàn)ile Number:012-0273-0589.
[1]張 鳳.哈佛燕京學社75年的漢學貢獻[J].文史哲,2004,(3):59-69.
[2]陳毓賢.洪業(yè)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程章燦.歲月勿勿六十年:由《哈佛亞洲學報》看美國漢學的成長(上)[J].古典文學知識,1997,(1):94-106.
[4]程章燦.歲月勿勿六十年:由《哈佛亞洲學報》看美國漢學的成長(下)[J].古典文學知識,1997,(2):115-119.
[5]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A Statement of Interest and of Policy[J].Cambridge,1949:19.
[6]艾德敷.燕京大學[M].劉天路譯.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
[7]陶飛亞,吳梓明.基督教育大學與國學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李文玉)
O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Thoughts of Serge Elisseeff
Chen Tao-na
(School of Marxism Education,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China)
Serge Elisseeff i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His academic visions,broad-mindedness combined with the systematic management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gradually contribut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Institute.As for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both strictness and communication are emphasized.Meanwhile,the problems in cooperation are solved in time through communicating with different parties by letters, which promot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Institut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Serge Elisseeff;education management thoughts;management system
2013-11-05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青年基金項目“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校際合作研究(編號:CIA090104)。
陳滔娜(1971—),女,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G40-058.1
A
1674-6120(2014)01-0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