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李周
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他蘊涵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伴隨著中華文明走過了幾千年的中華武術,通過對傳統文化的不斷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了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他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思想情感,審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點,涵蓋了中華文化的諸多領域,如中國哲學、美學、醫(yī)學、法學、宗教學等等,在它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吸取了諸多社會領域中的營養(yǎng),因而,“武術文化可以說是一個以武術為載體的,其內容具有哲理性和藝術性,其方法具有科學性的獨立完整的文化體系”[1],所以,在武術文化旅游的過程中,應該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上,對武術文化深刻全面的理解上向游客進行詮釋,使游客充分領悟到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
民俗旅游的基本特征表明: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高參與的文化旅游。對民俗旅游資源本身而言,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具體表現在:第一,地域性。任何一個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內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并具有很深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第二,神秘性。每一種民俗都是伴隨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歷史傳承的結果,許多民俗事象,它的產生時代也許很早,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雖然經歷的許多的變異,但核心和“母題”部分仍然保留著,而且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傳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不可理解的神秘氛圍和原始色彩,增加了資源對旅游者的吸引力;第三,參與性。當代旅游者已經不滿足過去那種單純的觀光式的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強調的是旅游項目必須與旅游者的參與性相結合。民俗旅游活動要使游客通過親身經歷、參與,通過旅游主客體的雙向交流,了解獨特的地域文化,滿足旅游者休閑、求知的需求;最后,文化性。民俗是中國民族文化的承載體,是了解一個地區(qū)文化的最好窗口。民俗文化學的相關理論認為,武術文化屬于民俗文化的特定范疇,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文化具有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屬于重要的民俗旅游資源類型。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文化是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多方面的內容,由各種不同的而又相互聯系的文化層面所構成,因此,中國武術文化寶庫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供開發(fā)。鄭春先。等在《中國武術的資源結構及開發(fā)策略研究》一文中,從文化學的角度對武術資源進行了分類。(見表1)[2],根據武術資源的這種分類,結合旅游資源的概念,筆者從旅游資源的角度分析了武術旅游資源的類型(見表2)。
表1 武術資源分類情況
表2 武術旅游資源類型
從表1看出,武術按照文化學的分類,具有表層、中層和深層三個大的層面的屬性。目前對武術資源的開發(fā)多局限在表層和中層,而對于深層的也是最重要的內涵文化卻開發(fā)很少,從武技到武學的轉變不夠。從武術自身的形成和流派特點看,眾多的武術流派形成了武術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特點,中國武術的流派眾多,在分類上也各不相同,有的以名山大川或流行區(qū)域取名,如峨嵋派、昆侖派、南拳、北腿等。有的以宗教和廟宇命名,如武當派、少林派,還有的以地域和人名加以流傳,如陳式太極、楊式太極,有的以動物或動作形象喻名,如:猴拳、螳螂拳、醉拳等,這些武術文化上的表現,一方面反映了武術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同時映射出武術資源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個體差異性,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武術的旅游資源,不同的武術派別帶來不同的旅游地感受。
從表2看出,武術旅游資源的自然資源屬于旅游資源學屬性分類中的自然景觀旅游資源。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古跡數不勝數,而中國武術的很多派別就孕育在這些名山之中,“如:河南嵩山少林寺,溫縣陳家溝,湖北武當山,四川峨眉山,山東梁山,福建南少林都是傳統武術流派發(fā)源地”[3]。地域的不同,發(fā)展了不同派別的武術,不同派別的武術內涵誕生了不同的武術地建筑,武術服飾產品等。如少林寺廟,遺留下來的各種石碑,武當山古建筑群等。中國擁有豐富的武術旅游資源結構,目前,武術旅游產品開發(fā)的規(guī)模在逐步擴大,并形成了較有影響的知名品牌。
“旅游資源的特色與特性是衡量其對旅游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旅游資源開發(fā)的生命線和產生旅游效應的動力,也是旅游資源開發(fā)的可行性、超前性的決定條件之一”[4]。根據武術旅游資源的結構,運用民俗旅游資源的研究方法,發(fā)現武術旅游資源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性:
武術流派風格表現強烈的地域差異性,不同地域間長期的封閉狀態(tài)使得各地區(qū)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武術,在這種地域性文化影響下,武術門派盛行。外來的武術不僅難以獨立保持,反而融入當地文化氛圍中被同化,這種格局使得武術很難突破原有的模式和風格,因而從地域特點上看,反而更加容易形成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拳種技藝相互遷移、靠攏,從而具備更加濃厚的地域性特色。二為民間習武風氣與習武傳統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自古以來,華夏民族就有尚武的風氣和傳統。那些自古民風驃捍的省份和地區(qū),由于長久的歷史因襲和傳統影響,逐漸在當地社會形成了獨特的武風,并發(fā)展出了多姿多彩的武術門類和拳種。如著名的武術大省河南,不僅武風強烈,習武人數具全國之首列,而且還是中國武術兩大著名拳系 —— 少林拳、太極拳的發(fā)源地。又如自古多俠義士的燕趙大地河北省,其滄州、孟村的武術源遠流長,可謂久負盛名。這些資源都具有旅游開發(fā)的價值。
中華武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融匯了哲學、中醫(yī)、養(yǎng)生、氣功、兵學、美學等內容,而這些內容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些豐富的文化內涵使武術的流傳一直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這種神秘的傳奇色彩正符合旅游的探究性原則。另一方面,武術資源絕大部分都具有精神性的一面,其精神內涵具有潛在性的特征,一般不是直接地表現出來,而是需要旅游者去領會、去發(fā)掘。而且,對于武術的這種潛在性體會,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夠體會深刻的,這樣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去激發(fā)游客對武術的愛好和探究。
武術在旅游業(yè)的表現是非實務性的,提供無形的服務或勞動,價值和使用價值凝結在無形的服務中。武術旅游業(yè)在本質上是屬于為滿足人們文化消費和精神消費需求而提供服務產品的第三產業(yè),因而突出強調服務性。這一特性決定了武術旅游是以文化服務為載體或憑借物,通過參與者所得到的經歷、感受或者值得回憶的親身體驗獲得身心的滿足,這種滿足形成的印象是無形的。
武術旅游從屬于民俗旅游資源,武術搭臺、旅游唱戲更有利于發(fā)展個性化旅游。旅游個性化的需求市場必將導致相應的市場開發(fā),這種意識資源的永恒性區(qū)別于傳統的自然旅游資源。武術既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同時又具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和社會旅游資源??梢哉f,武術旅游,收獲的絕不僅僅是一種旅游資源的體驗。而是多重資源的交替體驗或多種旅游類別的體驗。武術旅游不僅可以觀賞名勝古跡建筑和自然風光,更重要的是可以參與體驗武術的技術和文化內涵,參與體驗這也正是武術旅游的魅力所在,充分體現了其特色性。
武術文化作為獨特的旅游資源,已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在開發(fā),應用過程中必須很好地把握其深層內涵,做到原汁原味,突出特色,既展示文化,又增添樂趣,既保護又開發(fā),以使武術文化旅游資源效益最大化、最優(yōu)化。
武術旅游是特色性很強的一種經濟文化活動。在開發(fā)武術旅游產品時,要體現“你無我有,你有我優(yōu)”的資源優(yōu)勢,無論哪種設施,那種產品的開發(fā)設計都應圍繞資源特色,參照旅游資源主要指標,即珍惜度、古悠度、奇特度、規(guī)模度、觀賞度、完整度、組合度等七個方面來設計規(guī)劃。在強調武術旅游特色性的同時,要把它和其它民俗資源的鄉(xiāng)土性、古樸性結合起來,把資源特色和當地人文優(yōu)勢、自然優(yōu)勢結合起來。
自然資源和社會人文景觀資源是武術旅游資源的重要構成。“人文景觀是人類文化發(fā)源地的表現形態(tài),也是具有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文化學和美學價值的象征”[5]。在武術旅游資源的開發(fā)過程中,要從項目規(guī)劃、設計、開發(fā)、宣傳到產品的管理自始至終重視文化內涵的運用,通過武術旅游展示地方文化,這就要求旅游開發(fā)者和經營者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設計,能以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的眼光高起點、高要求高品位開發(fā),充分利用優(yōu)秀的武術文化資源,拋棄落后、糟粕的那一部分。
強調旅游項目的參與性與趣味性是保證民俗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從這一點出發(fā),武術旅游之所以能越來越成為旅游新賣點,主要在于其最大優(yōu)勢即是能使旅游者親身體驗旅游產品中所包含的風土人情,參與各種武術主體旅游活動,感受其情其景所體現的文化韻味?!皬氖澜绺鞯亻_發(fā)旅游來看,專門性參與旅游活動將出現獨立發(fā)展趨勢,附帶性參與活動將貫穿各種旅游活動中”[6]。在武術旅游地,打破靜態(tài)展示的現狀,激發(fā)旅游者參與、嘗試、體驗、學習武術的需要,從武術服飾、器械到幾個簡單的武術動作讓旅游者參與進來。
武術旅游也就是武術與旅游的結合,是武術運動的旅游事業(yè)和旅游性的武術產業(yè)。中國武術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相同的經濟文化背景,都是社會文化活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都是一種社會消費活動,兩者間具有許多共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文化是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由各種不同的,又互相聯系的層面所構成,每個層面都有豐富的武術資源和不同的特性,這些資源結構和資源特性決定了武術旅游資源結構的多重結構和特性。武術旅游資源屬于民俗旅游資源的重要范疇。在開發(fā)的過程中,要按照民俗旅游開發(fā)的理論,多原則兼顧。
[1]劉 軍,常 生.中國武術的文化內涵和對外傳播[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1).
[2]鄭春先,惠振宇.中國武術的資源結構及開發(fā)策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5).
[3]劉普雷.武術市場化發(fā)展芻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2).
[4]衛(wèi)志強,秦 偉.中華武術與旅游業(yè)發(fā)展的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1).
[5]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6]鐘聲宏.廣西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