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婭妮+
摘要:涉華報道是國外媒體關(guān)注的一個熱點,但對于國內(nèi)讀者,其信息傳播往往依賴于譯文的質(zhì)量。因此有必要探究此類文本英譯漢的有效策略,為產(chǎn)出高質(zhì)量的譯文服務。本文從批評性語篇分析的視角,探討外媒涉華報道的英譯漢策略。通過選取The?Economists"Apple?in?China-Unparalleled?arrogance,full?apology"(《經(jīng)濟學人》上題為“蘋果公司為其在中國的傲慢姿態(tài)而致歉”的報道)一文為具體實例進行漢譯剖析,指出:在外媒涉華報道翻譯過程中,需通過對原語篇進行批評性分析,揭示文本話語背后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譯文要在忠實表達原文所傳達信息的同時,對具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措辭進行適當取舍或調(diào)整,以符合譯入語讀者的價值觀念和閱讀期待。
關(guān)鍵詞:批評性語篇分析涉華報道意識形態(tài)翻譯蘋果公司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隨著中國的快速發(fā)展,有關(guān)中國的新聞報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國際各大媒體上。中國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積累了豐富的物質(zhì)精神財富,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日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今,我們在經(jīng)濟、科技、文化等諸多重要領(lǐng)域已經(jīng)與世界各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在謀求進步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聽到來自外界的聲音,以便通過他人的視野與認知,更好地促進自身發(fā)展,國外媒體的涉華報道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然而,由于不同國家之間客觀存在的歷史文化差異,眾多新聞報道文本的產(chǎn)生和發(fā)布深受其民族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與之相應的翻譯過程也不再僅僅是兩種語言在文字層面的轉(zhuǎn)換,而是需要在進行語言轉(zhuǎn)換的同時,兼顧到語言外的許多因素,諸如文化觀念、政治背景、民族關(guān)系等對原文產(chǎn)生的影響。因此,在對外媒涉華報道進行翻譯時,我們有必要借助批評性語篇分析的方法,透過媒體報道的話語,挖掘出潛藏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盡可能客觀準確地譯出原文所要傳達的信息和內(nèi)容。
我們都知道,數(shù)百年來,英語語言和它所承載的西方文化伴隨著英國的殖民擴張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深入影響著全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格局。今天,以英語為媒介的大眾傳媒以同樣的力度滲透到全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語和西方語言文化的“霸權(quán)”地位在全球范圍內(nèi)日益明顯。英語新聞媒體主導著世界輿論,每天都在影響甚至操縱著人們的思想意識。許多英語新聞語篇看似客觀公正,實則含而不露地表達各種意識形態(tài)意義,對讀者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日益強大的中國,正逐漸成為外媒報道的焦點,國內(nèi)發(fā)生的一舉一動,也同樣吸引著眾多國外媒體記者們的視線。因此,如何透過語言外觀,剝開意識形態(tài)的外衣,客觀公正地翻譯各類外媒涉華報道材料,讓國內(nèi)讀者聽到外界看待中國的聲音,是翻譯工作者急需認真思索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嘗試從批評性語篇分析的視角探究外媒涉華報道材料的漢譯問題。通過選取The Economist's“Apple in China-Unparalleled arrogance,full apology”on April 1st 2013[2](2013年4月1日發(fā)表在《經(jīng)濟學人》上題為“蘋果公司為其在中國的傲慢姿態(tài)而致歉”)這一新聞語篇的漢譯為例,探討在進行外媒涉華報道翻譯過程中,如何通過批評性語篇分析,揭示文本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既讓國內(nèi)讀者了解到外界對中國時事的觀點和看法,又避免對原文所包含的思想意識不加甄別地進行翻譯,使譯文淪為部分外媒傳播其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
二、批評性語篇分析和涉華報道翻譯
批評性語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也叫批評語言學(critical linguistics),是20世紀80年代初首先在英國興起的有關(guān)語篇分析方法的學科。它通過分析語篇的語言特點和它們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來考察語言結(jié)構(gòu)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并進而解釋語言、權(quán)力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復雜的關(guān)系。批評性語篇分析倡導對語篇,尤其是公眾語篇進行批評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強人們的語言意識,提高他們對語言運用的鑒賞和批評能力,以便更好地應付和解決當今由于語言對社會生活的廣泛介入與影響而產(chǎn)生的一些問題[3]。它著重分析人們設(shè)計的符號(如詞條、短語、句子等)和它們交流的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語篇中含而不露的深層意識形態(tài)意義,尤其是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偏見、歧視和對事實的歪曲,并揭示其存在的社會條件和在權(quán)力斗爭中的作用[4]。
新聞語篇一直是批評性語篇分析的主要研究對象,如范勇通過對《紐約時報》的實證研究,指出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塑造,在其報道的內(nèi)容、主題、傾向及其遣詞造句上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識形態(tài)偏見的左右[2]。通過運用批評性話語分析方法,黃勤對新聞語篇中的轉(zhuǎn)述話語及其翻譯的語篇和語用功能進行了對比分析,考察了原新聞報道者和譯者如何分別運用轉(zhuǎn)述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識形態(tài),旨在探討將這一分析方法從單語語篇分析擴展到雙語語篇(翻譯)分析的可行性,為分析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尤其是對新聞翻譯的影響提供一些啟發(fā)與思考[5]。王彥通過運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對同一政治語篇的源語和目的語版本進行對比分析,表明譯者對語言形式的選擇直接影響到翻譯語篇所傳達給讀者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6]。
盡管英語已成為世界語言,但對于國內(nèi)大眾讀者來說,漢語仍是其接受外來信息的主要載體,而信息傳播的效果如何,則主要取決于譯文。譯文不僅要將原文的內(nèi)容正確傳達給目的語讀者,而且要以符合譯入語受眾價值觀念的形式來表達,這就要求翻譯工作者在對原文進行語言轉(zhuǎn)換時,充分考慮到譯入語讀者的閱讀期待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以下以The Economist's“Apple in China-Unparalleled arrogance,full apology”一文的漢譯為例,通過分析具體的翻譯細節(jié),探討在進行外媒涉華報道翻譯過程中,如何透過言語現(xiàn)象,揭示文本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進而用符合譯入語讀者價值觀念和閱讀習慣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內(nèi)容。
三、用批評性語篇分析揭示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并在譯文中對其進行弱化處理
(1)例句:Apple and China seem a perfect fit. Both are secretive autocracies that have produced spectacular economic results and technological marvels.
參考譯文:中國和蘋果公司似乎是絕配,一個創(chuàng)造出了引人注目的經(jīng)濟效益,一個創(chuàng)造了技術(shù)上的奇跡。
“Secretive”是外媒在其涉華報道中用來描寫中國,并且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具有負面含義的詞匯。由于“秘密”一詞在英文中有“陰謀、可疑、不真誠”等含義,所以涉華報道中通常使用這類詞匯以使中國的形象變壞[7]。此例句中的“secretive autocracies”是個典型的具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用詞,如果直接譯為“秘密的獨裁者”,則有悖于客觀事實。實際上,該詞條反映了西方社會長期以來對中國單一政治體制模式的不滿,原文報道選用“autocracy”一詞,一方面是想說明蘋果公司在行業(yè)內(nèi)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則與后文的“Communist and Party”等描述中國的詞匯相呼應,以迎合西方民眾對中國一貫持有的價值評判傾向。由于譯文主要面對的是國內(nèi)讀者,因此在翻譯此句時,為了弱化這層意識形態(tài)含義,可以省去不譯。
endprint
(2)例句:So it is quite surprising to see the American technology firm come under repeated attack in recent days by mouthpieces for the state and Communist party.
參考譯文:然而,令人十分驚訝的是,蘋果這家美國科技公司最近頻繁遭受中國媒體的攻擊。
有些詞語雖然正確地說明了某種事物的性質(zhì),但是這類詞匯在西方文化中卻有另外的涵義。當西方記者援引中國媒體的報道時,總不忘加上“政府的”“官方的”等此類詞。比如,他們會說“官方的《中國日報》”“官方的《新華社》”或者“由政府控制的中國媒體”和“由政府經(jīng)營的廣播電視”等等。雖然中國大多數(shù)媒體的確是官方的,而且由政府所有、控制和經(jīng)營,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政府的”等被認為是不獨立的、是一種宣傳工具,因而是不可信的[8]。Communist是一個帶有強烈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政治符號,由于客觀的歷史原因,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共產(chǎn)黨本身比較排斥,“反共”在西方社會有著深厚的政治根基。趙心樹先生在2004年對美國普通民眾的一次田野試驗中發(fā)現(xiàn):美國人對中國的“Communist”一詞抱有強烈敵意,其程度僅略低于“基地組織成員”[9]。原文使用“mouthpieces for the state and Communist party”這一表達,就是想潛移默化地引起西方受眾對中國政府及執(zhí)政的共產(chǎn)黨的反感。如果相應地將其譯為“中國政府和共產(chǎn)黨的口舌”,對于國內(nèi)讀者來說,不僅割裂了媒體和群眾的關(guān)系,而且無形中在媒體和大眾之間豎起了一層屏障。在翻譯時,我們要對原文作者所處的立場及其話語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進行弱化處理,著重抓住要傳播的信息和內(nèi)容的本質(zhì),因此將"mouthpieces for the state and Communist party"較籠統(tǒng)地譯為“中國媒體”。
另外,英文中為了避免重復和單調(diào),常用不同的詞語來描述同一事物。比如,該例句中用“the American technology firm”指代蘋果公司,為了使信息更加具體明了,譯文在“美國科技公司”前添加“蘋果”加以明確。
(3)例句:It seems more likely that Apple is the target of an officially-sanctioned attack.
參考譯文:似乎有另一種可能性,蘋果公司是官方制裁的攻擊目標。
前文提到攻擊是由競爭對手精心策劃的這種可能性,通過分析之后,作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一定成立。在該段中,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將矛頭指向官方機構(gòu),因此會用到 “more likely”,通過前后的對比聯(lián)系以增加作者話語的說服力,以達到迎合或者影響其受眾價值觀念的目的。但是當譯文面向中國受眾時,不必顯化這層邏輯關(guān)系,直接譯為“似乎有另一種可能性”即可。
(4)例句:The ever-arrogant Apple may have failed to kowtow to the right officials in Beijing.
參考譯文:一貫傲慢的蘋果公司可能沒有處理好同中國政府有關(guān)官員的關(guān)系。
“叩頭(kowtow)”的方式最先被宗教所引用,表示虔誠,后被統(tǒng)治者所引用表示尊重。到了民間,作為一種表達內(nèi)心激動情感的方式,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意思?,F(xiàn)在多用來比喻奴顏婢膝、巴結(jié)奉承的嘴臉。作者在原文中采用“kowtow”這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就中國的政企關(guān)系,在西方受眾中樹立起一個負面的形象;另一方面,采用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可以滿足國外受眾對中國異域文化的獵奇心理。但現(xiàn)在的中國,除了在表達某種信仰的儀式上外,已很少看到磕頭這樣的現(xiàn)象了,即使有,也很少能發(fā)揮出像曾經(jīng)那樣的作用了。因此,翻譯時可考慮淡化處理。
另外,在提到某國政府時,國外媒體習慣于用政府所在地,即該國首都來指代該國政府機構(gòu)。此句中的 “Beijing”即為此用法,因此可遵照漢語的思維習慣,譯為“中國政府”。
(5)例句:China is currently our second-largest market,Tim Cook said to Xinhua,the official newswire of Chinese propagandists,before the attacks.
參考譯文:“中國目前是我們的第二大市場”,蘋果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蒂姆·庫克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這發(fā)生在抨擊事件之前。
我們都知道“propagandist”一詞源于“propaganda”,而propaganda是個貶義詞,牛津高階英語詞典對該詞的解釋是:(usually disapproving) ideas or statements that may be false or exaggerated and that are used in order to gain support for a political leader,party。我們通常把 “宣傳”譯為“publicity”,而不是“propaganda”,而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外國記者不可能不知道“propaganda”是個具有貶義色彩的負面詞匯,作者在這里采用“propagandist”突顯其意識形態(tài)意義并有意對其目標讀者施加影響。在翻譯該句時,由于國內(nèi)讀者都知道新華社,故“the official newswire of Chinese propagandists”一句可全部省去不譯,但譯者要透過文本中含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措辭把握原文的整體基調(diào)和作者的立場,以便對譯文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以適應目的語讀者的認知模式和閱讀習慣。
四、添加或者省略信息,使涉華報道的譯文更符合目標受眾的語言環(huán)境
(6)例句:On March 15th,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a much-watched annual program on CCTV,the official broadcaster,attacked Apple'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參考譯文:3月15日是世界消費者權(quán)益保障日,由中央電視臺舉辦的“3.15晚會”是一個備受關(guān)注的年度節(jié)目,在晚會上,央視抨擊了蘋果公司在中國的運營政策和行為。
對于國外受眾來說,一些具體的、對新聞報道本身影響不大的信息,他們沒有必要詳細了解,因此原文作者在描述時采用了模糊的表達“a much-watched annual program”,但翻譯時,最好把“3.15晚會”這樣的信息補充進去,使譯文詳細具體,更有可信度。
(7)例句:A number of celebrities rushed to join the CCTV attack on Apple by posting rude comments on Weibo,China's version of Twitter.
參考譯文:許多名人紛紛同央視一起抨擊蘋果,他們通過在微博上發(fā)布粗魯?shù)难哉搧砼険籼O果公司。
“Weibo”是“微博”的拼音,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作者在此用目標語讀者熟知的“Twitter”一詞向其解釋“Weibo”。而當譯文面向國內(nèi)讀者時,如果依照原文譯為“微博即為中國版的推特”,無疑使對“Twitter”不曾有過了解的讀者不知所云,增加了他們對譯文的理解難度,因此,為了使譯文更清晰明了,此處將“Chinas version of Twitter”省去不譯。譯者既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又要從目標讀者的立場出發(fā),使譯文具有可接受性。
endprint
對于文中出現(xiàn)的“CCTV,the official broadcaster”、“the?Peoples Daily,a party mouthpiece”、“Weibo, China's version of Twitter”、“Xinhua,the official newswire of Chinese propagandists”等補充說明信息的插入語成分,由于原文所面向的是西方讀者,因此有必要對涉及到中國的一些信息作出進一步的說明和交代,但譯文面對的是中國受眾,對于這些大眾耳熟能詳?shù)脑~語,譯文中沒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說明,翻譯時可直接把這些插入的補充成分省去不譯。
五、結(jié)語
本文從批評性語篇分析的視角,通過分析The Economist's“Apple in China-Unparalleled arrogance,full apology”一文漢譯過程中部分話語背后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提出在漢譯外媒涉華報道材料時:(1)通過批評性話語分析揭示原文語言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及作者所處的立場;(2)在對譯文的處理過程中,既要忠實表達原文所傳達的信息和內(nèi)容,也要充分考慮到譯文將對目的語受眾產(chǎn)生的影響;(3)在翻譯時,可通過弱化原文語句中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省略或者添加必要的說明信息,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讀者的語言環(huán)境。譯者有必要從譯文受眾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思維方式和語用習慣出發(fā),對原文中的表達,尤其是具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話語作出取舍或進行適當調(diào)整,從而為受眾提供客觀、公正同時又符合讀者期待和價值評判標準的高質(zhì)量譯文。
注釋:
[1][3][4]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4-83頁。
[2]http://www.economist.com/blogs/analects/2013/04/apple-china
[5]范勇:《美國主流媒體涉華報道中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詞匯與“中國形象”塑造》,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第173-176頁。
[6]黃勤:《批評性話語分析視角下的新聞翻譯分析》,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年,第3期,第54-58頁。
[7]王彥:《政治語篇翻譯的批評性話語分析》,上海翻譯,2009年,第3期,第23-27頁。
[8]翟崢:《中美兩國在對方主要媒體中的寫照》,美國研究,2002年,第2期,第 88-109頁。
[9]趙心樹:《國際傳播中的信息翻譯與字詞翻譯-以“中國共產(chǎn)黨”的英譯為例》,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4期,第12-16頁。
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14年6期